歷史地圖,是“今人”以其所在時代的當代地圖為底圖,依照“今人”的需要,以歷史上某一年代或時期的地理狀況為內容,以地圖形式呈現的學術性成果。歷史地圖能夠直接反映歷史學科中時空觀念的素養要求,在教學中恰當運用歷史地圖有助于學生構建歷史空間概念,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并提升其學科素養。本文將對2024年高考歷史地圖類試題進行深入分析,探討其命題特點和解題策略。
一、高考歷史地圖類試題的命題特點
在2024年高考歷史全國卷和地方卷中,有15套試卷出現了以歷史地圖為情境的試題。梳理如下:

注:除上表外,已公布的2024年全國新課標卷、天津卷、廣東卷、黑吉遼卷、福建卷、海南卷、貴州卷等7套試卷未出現歷史地圖考題。
由上表可以發現,2024年高考歷史地圖類試題有以下命題特點:
1.試題呈現方式豐富多樣。歷史地圖作為材料在優化試題情境時,不僅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更在構建試題情境、豐富材料信息中發揮重要作用。2024年高考歷史試題在使用歷史地圖構建試題情境時,既有單幅圖片,也有多幅圖片,還有圖文結合,且大多歷史地圖有圖例。試題幾乎覆蓋高考歷史所有題型,以材料解析題居多。
2.考查方式聚焦學科素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2]上表15道試題突出對知識掌握和運用的考查,重視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如全國甲卷第42題、山東卷第16題等試題不僅要求學生能準確從單幅圖獲取信息、分析歷史信息,體現對“時空觀念”的考查,還要求學生能比較、遷移,結合所學知識認識圖片之間的“變化”“發展趨勢”“新特點”,突出對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學科素養的考查。
3.歷史地圖源于所學知識。高考歷史地圖作為構建試題新情境的重要載體,一般不會直接引用教材原圖,但卻都是源于教材知識,根據實際需要,以地圖形式呈現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狀況及其變化。命題通常做法是將教材中相關文字敘述演變為直觀形象的歷史地圖。但也有簡化修改教材原圖的情形,如湖北卷第16題《西漢形勢圖》(圖1)并不是照搬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4課第23頁的《西漢形勢圖》,而是出于考查的實際需求簡化了教材原圖。

4.試題功能彰顯育人價值。一幅歷史地圖蘊含的信息是豐富的,運用歷史地圖來對學生進行考查,潛移默化之中彰顯學科育人價值。如甘肅卷第19題,圖文結合,要求從地理位置角度,分析格林納達未能走上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的原因。學生能在分析歷史地圖中對“民族獨立”“國家安全”等不斷思考,并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涵養崇高的道德品質。
二、高考歷史地圖類試題的解題策略
解答高考歷史地圖類試題,首先要正確認知“歷史地圖就是顯示歷史時期、就是過去的地理要素的全部內容,而不是指過去留下來的全部地圖”。[3歷史地圖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成果,是“今人”依照實際需要還原歷史的成果。“歷史地圖的內容是由歷史現象及其地理基礎構成的”,[4要注意提煉“時空”“歷史現象”等元素,從而準確把握歷史地圖的主題。
其次,要把握歷史地圖在試題中的功能,即歷史地圖在試題中是“充作什么樣的材料”。歷史地圖在不同試題中有著不同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類:
1.作為獨立材料,構建完整且清晰的問題情境。這類試題中的歷史地圖就是一個時空相對固定的材料,雖沒有其他多余的文字說明,但能根據圖片把握主題。如:
例1(2024浙江1月卷第20題)觀察下面的示意圖(圖2),圖中所示路線反映的史實是

A.絲綢之路的開通B.蒙古軍隊西征C.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D.中國造紙術的傳播
2.以圖補文,或圖文互補搭建具體的問題情境。這類試題情境是由文字材料和歷史地圖“疊加”構建,二者不可或缺,形成一個主題明確的材料。如:

進入春秋時期以后,列國在文化面貌上的接近,從考古學文化角度觀察,已達到空前的程度,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來六大區系的分野,這就為戰國時期的兼并和秦的最終統一做好了準備。
摘編自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1)根據材料一,概括早期中華文明格局的演進特點。(4分)
3.以圖補文,或圖文互補合成開放性問題情境。這種情形下,歷史地圖往往恰似尚待完善的“填充題”,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可能有多種可能。而試題的文字材料、設問恰間接指明了圖片的主題。如:
例3(2024年上海卷,一(一)(2),節選)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中外交通路線為瓷器行銷世界提供了便利,將下列示意圖(圖4)中的交通路線填入空格中(填涂字母,6分)


① 有研究表明,8一10世紀中國瓷器已經由中亞的撒馬爾罕傳入大食國境內,該路線是
② 鄭和出使西洋,曾將一批景德鎮官窯的瓷器作為外交禮物贈與外邦。他出使的路線是__,
③ 16世紀上半葉,葡萄牙向中國訂購了一批帶有王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運輸路線是 。
最后,要掌握歷史地圖的構成、圖中文字和符號的含義,從圖例、符號、注記、時間因素等關鍵處準確識讀歷史地圖,把握有效信息并解題。如:
例4(2024湖南卷,19,節選)
材料一圖5、圖6分別是中世紀后期和19世紀中期印度重要城鎮分布示意圖。

根據張芝聯、劉學榮《世界歷史地圖集》繪制
(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印度近代城市發展的特點。(6分)
在識讀該題兩幅圖時,要注意時間因素,圖5是中世紀后期,此時印度處于封建社會時期,圖6是19世紀中期,此時印度在西方殖民侵略背景下已經步入近代。要注意兩幅圖上圖例和符號,對重要城鎮、河流做了提示。可以清晰地看到,圖5中世紀后期,印度重要城鎮主要分布在恒河附近;圖6是19世紀中期,恒河附近重要城鎮減少,南部尤其是沿海等處重要城鎮增多;但整體來看,重要城鎮數量變化不大,城市化水平較低。對比兩幅地圖,可得出城市分布變化情況,即重要城鎮逐漸向南部沿海地區擴展。同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兩幅地圖上情形的原因,進而得出“印度近代城市發展受西方殖民侵略影響”。
三、高考歷史地圖類試題的教學啟示
通過對2024年高考歷史地圖類試題的分析,可以清晰地洞察到新高考歷史命題改革的趨勢。試題的開放性正在不斷增強,而單純依靠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來應對的試題數量正在逐步減少。鑒于這一趨勢,教師應當關注以下幾點教學啟示:
1.進一步研讀標準文本,提升自我教學素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時空觀念素養“水平2”中就明確提出“能夠利用歷史年表、歷史地圖等方式對相關史事加以描述;能夠認識事物發生的來龍去脈,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5]但實際教學中還是有不少教師忽略歷史地圖的深度使用。課標以及《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等標準文本是當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反復研讀的文本。通過研讀,全面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學業質量水平標準,定位教學目標,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2.樹立課程資源觀,發掘歷史地圖教學價值。歷史地圖以可視化的形式將歷史知識表現出來,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首先,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包含的歷史地圖是教學活動的基礎。教科書中的歷史地圖經過精心篩選,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并且經過嚴格的審核流程,確保其權威性。其次,為了拓展和豐富歷史地圖資源,教師應當利用學術專著、高考歷史試題等多種渠道,對這些資源進行系統的分類整理,并有針對性地、創造性地進行應用。
3.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培育學生學科素養。在運用歷史地圖時,教師可以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以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并培養其讀圖能力。例如,以“大運河的興衰”為主題,開展歷史地理學科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深入探討大運河與揚州興衰更替之間的聯系。這樣的學習活動能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聯系現實,提升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而培育學科素養。
綜上,歷史地圖是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工具,為高考命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情境。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歷史地圖的應用不容忽視。教師應樹立課程資源觀,通過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深入挖掘歷史地圖在教學和育人方面的價值,從而促進從學科知識傳授向學科育人目標的轉變。
【注釋】
[1]華林甫:《110年來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繪成就與未來展望》,《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21年第36卷第3輯,第110頁。
[2][5]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70頁。
[3]葛劍雄:《歷史上的中國》,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7年,第17頁。
[4]干樹德:《中學歷史地圖教學概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