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情境再現、問題引領、故事講述和多樣化的資源運用等方式,激發學生求知欲,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1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往往通過一個恰當的歷史人物的敘述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到其所在時代或某段歷史的演變與發展。教師要想在有限的教學時空內給學生展示出一個宏大的歷史場景是很難做到的,我們可以從微觀角度精選歷史人物的人生軌跡來還原歷史場景,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縱觀古今中外,在學習歷史的演變與發展過程中,我們認識了許許多多名留青史的大英雄,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當中每一個小人物。正是這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構成了歷史的大多數,推動著時代歷史的選擇與走向,往往小人物的生活經歷能夠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大歷史。
一、教學思路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9課《秦統一中國》的要求是“了解秦朝統一,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2]秦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內容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創新學習空間是落實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3]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本質體現,是我們了解和認識歷史的基礎,也是我們學習歷史所必備的核心素養。為使學生學習體驗更具真實性、直接性,設計該課應以歷史當事人“喜”的個人生命史為線索,將其整合為“地理歸一以建秦”“集權于一以治秦”“文化統一以固秦”三部分內容,創新歷史學習空間,以“小人物”的視角來還原“大歷史”場景,突出歷史學習的體驗性、參與性和探究性,拉近歷史與個體之間的聯系。
二、教學過程
導入:通過紀錄片《尋古中國·云夢記》中“驚世簡牘”的史料實證得知云夢睡虎地11號墓主人叫“喜”,出生于公元前262年,與他同時代的還有贏政(出生于公元前259年)、劉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出示春秋戰國時間軸展示喜出生時代。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紀錄片設疑引出歷史人物,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通過時間軸呈現,還原歷史場景,引導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發展歷程,培養學生時空觀念。
1.地理歸一以建秦 秦滅六國
師:秦滅六國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
材料:天下惡乎定?定于一。《孟子》
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墨子》
天下之統一,勢也。不統于秦,亦統于他國。梁啟超《戰國載記》
師:讀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生:連年戰爭,百姓渴望統一,天下一統是歷史的必然。
材料:公元前246年,喜17歲,嬴政繼秦王位,即秦王政元年,喜傅。
師:結合所學,你認為喜傅的秦國具備哪些優勢?
生:秦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增,為滅六國奠 定基礎。
材料: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商君治秦…期年之后…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摘自《戰國策·秦策一》
生:秦王嬴政善于用人,任人唯賢,為秦發展奠定基礎。
材料:嬴政用人,不分籍貫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國小吏,尉繚原是魏國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賞韓非的學說,為得到這一人才,下令攻韓,迫使韓王將韓非送往秦國。
統編教科書“相關史事”[4]
生:秦王嬴政本人具有雄才大略,積極謀劃統一大業。師:秦滅六國具備了“天時”“地利”,有沒有“人和”呢?材料:公元前243年,喜20歲,秦王政四年,喜從軍,任安陸鄉史。師:讀材料,談談你對喜的看法。生:喜選擇入伍從軍,秦國獎勵軍功,按軍功授爵、授官。
材料:公元前241年,喜22歲,秦王政六年,喜任安陸縣令史。公元前240年,喜23歲,秦王政七年,喜轉任鄢縣令史。公元前236年,喜27歲,秦王政十一年,喜獲長子獲。公元前235年,喜28歲,秦王政十二年,喜任鄢縣獄史。公元前234年,喜29歲,秦王政十三年,喜征召入伍。
師:讀材料可見喜的人生處于上升發展時期,而他選擇再次入伍從軍說明了什么?
生:秦贏得國民支持,積極備戰,加快了統一步伐。
過渡:喜的再次入伍從軍,說明了當時以“喜”為代表的秦人對秦滅六國的支持,所以秦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因此歷史選擇了秦滅六國。
材料:公元前230年,喜33歲,秦王政十七
年,喜見證了……
師:在喜33歲那年,喜見證了什么大歷史?
生:喜見證了秦滅韓,開啟了統一大業。
材料:公元前221年,喜42歲,秦王政二十六年,喜見證了…
師:喜42歲年年,又見證了什么歷史事件?
生:喜見證了“六王畢,四海一”,實現了地理歸一,秦朝從此建立。
設計意圖:通過創新學習空間以喜的人生視角來引導學生解讀史料,了解歷史進程,感知歷史小人物在大歷史進程中的“溫度”,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邏輯性和歷史解釋能力,還增強了歷史學習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探知欲。
材料:秦滅六國形勢圖、秦朝形勢圖。[5]
師:讀圖并結合教材,說一說秦滅六國的過程,以及秦的疆域變化。
生:(自由發言,略)
材料:春秋爭霸形勢圖、戰國形勢圖及秦朝形勢圖。[]
師:讀圖并結合教材,談談你對秦滅六國歷史影響的看法。
生:(自由發言,略)
材料: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李白《古風》
師:誦讀古詩文,請你談談當時“喜”可能的感受?
談帝國的困擾。
生:喜(自由發言,略)
生:憂(面對如此龐大疆域,秦該如何統治?)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通過讀圖來了解歷史史實,還原歷史大場景,增強歷史可讀性,通過問題引導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樹立學生歷史時空觀念。
2.集權于一以治秦 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師:完成“六王畢,四海一”的秦王,該如何稱呼?
生:皇帝
材料:三皇五帝圖。
師:讀圖,說一說皇帝稱號的由來。
生:(自由發言,略)
材料: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天子自
稱朕,獨以印稱璽,命為制,令為詔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一《史記·秦始皇本紀》師:結合材料,分析皇帝制度有什么特點?生: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位世襲。師:結合春秋戰國史實,說一說贏政為什么要
強化皇權地位?生:春秋戰國時期王室衰微帶來了嚴重后果師:為此,贏政還有哪些措施?生:在中央設立三公,各司其職,君主專制。師:在地方又是怎么做的?材料:丞相王綰:諸侯初破,燕、齊地遠…
請立諸子。廷尉李斯:周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疏遠,更相誅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今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摘自《史記·秦始皇本紀》郡縣之制,垂二千年,合古今上下皆安之。——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師:結合材料,說一說廢分封、立郡縣的重大意義。生:(自由發言,略)材料: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圖小結: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秦朝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師:如何理解秦雖死猶存?生:(自由發言,略)師:從西周分封制到秦朝中央集權制的演變,你有何認識?生:時代發展需要制度創新,制度進步可以促進社會發展。
3.文化統一以固秦一—鞏固統一的措施
【模擬場景】公元前221年,喜42歲,秦王政二十六年,15歲長子獲的旅行抱怨:唉!有些地方路寬闊、有的太窄,馬車過不去;找人問路,聽不懂話,寫出字,他又不認識;到楚地買東西,那里的人只認楚幣;我讓他稱一斤牛肉,他只給了八兩,還說他們都是這么賣的。出來沒半月,聽說北方邊關告急,匈奴又侵犯我邊疆…如此局面,怎能顯我大秦威嚴!
師:從“獲”的抱怨中,反映出當時存在哪些重要問題?贏政又是如何解決的?
生:(自由發言,列表歸納)

小結: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秦統一六國側重反映在地理疆域上,秦統一中國則涵蓋了地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領域,這即是大一統。師:這些措施帶來的影響是什么?生:開創了“大一統”局面,有利于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形成。材料:公元前219年,喜44歲,秦王政二十八年,“今過安陸”。師:如果喜有機會上書秦始皇,請你替他打個草稿。生:(自由發言,略)材料:公元前217年,喜46歲,秦王政三十年,喜死。公元前210年,秦王政三十七年,嬴政病逝。這一年劉邦46歲。公元前207年,劉邦進軍咸陽,秦朝滅亡。師:劉邦眼中的贏政,他可能會如何評價秦始皇?生:(自由發言,略)材料:秦“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此后,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實現大一統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師:讀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的認識。生:祖國統一,大勢所趨,勢不可擋。設計意圖:基于時空觀念創設學習空間,模擬歷史場景,指導學生沉浸式學習歷史,以當事人視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學會從唯物史觀角度客觀評價歷史人物,掌握歷史學習方法,培養歷史解釋能力,以開放性視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責任意識,厚植家國情懷。
總結:“喜”是大秦帝國時代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