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實物見證,蘊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創造力、生命力、想象力,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和國家的“金色名片”。隨著考古挖掘的不斷發展,文物資源的價值得到進一步彰顯。讓文物“活”起來,并將其運用到中學歷史教學中,既是落實核心素養的有效方式,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路徑之一。
一、問題和質疑:歷史思維的起點
《中外歷史綱要(上)》“遼夏金元的統治”一課導言部分引用了一幅遼墓壁畫《契丹人引馬圖》,以此反映契丹人游牧民族的特色。[遼代是契丹草原文化最為興盛的時代,作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馬是契丹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在經濟貿易、政治權威、文化信仰、交通戰爭乃至生活飲食中都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既是其民族特征地生動展現,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見證,引馬圖是遼代墓葬壁畫常用的一種題材。該圖作為師生家鄉赤峰本地挖掘出土的歷史文物資源,與以往學界寬泛地從人物形象和牽引馬匹等方面突出其差異與特色不同的是,學生就溯源作者、證實表現以及追尋作用等方面都進行了交流和討論,其中涉及諸多問題值得教師審視和再探究。

一人牽馬立,馬頭向內,絳綜色,有鞍髻,馬高63、長67厘米。馬前立一人牽馬,右手執策,左手牽馬,側身回首,面上部已脫落;上身著紅色衣,圓領,下穿白褲,腳穿白鞋。馬身后立一人、雙手持一綜色木桿,右手揚起,側身向內作走動狀,頭揚起,目視前一人,頭戴黑方帽,高鼻朱唇,兩絡黑胡,全身衣褲、鞋皆白色。
邵國田《敖漢旗白塔子遼墓》
教師出示以上材料,讓學生進行圖文一致對照,找出民族特色和民族交融的體現。學生對壁畫整體人物以及穿著服飾做出了一致的判斷,但就具體細節提出了疑問,如描述的白鞋為什么壁畫看起來更像黑色,鞍髻為什么在畫面的中心細致展現等,并初步從服飾造型和畫面中突出表現的馬感知到契丹人游牧民族的特色,但不能做出進一步的分析和解釋,或解釋相對單一。而針對民族交融方面,學生在此壁畫中并未發現具體的體現,如若做出此判斷,還需要該墓室其他出土文物的佐證。且學生提出網絡檢索對該圖的介紹較少,顯示作者為耶律倍,并無其它根據,因此懷疑該壁畫的作者和墓主人的身份。同時還對該墓室出土的其它文物能否體現契丹民族特色和民族交融產生了好奇。
二、分析與論證:歷史思維的進階
在上述問題基礎上,進一步解釋壁畫中契丹游牧民族特色的體現。首先在服飾發型上,根據材料一、二,學生能聚焦“髠發左衽”體現的游牧民族特色,并從日常生活、出獵打仗等實用性和漢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思想觀念以及強化契丹正統意識的政治性等理由進行推測。其次聚焦馬的地位和作用,學生之前僅從軍事戰爭的角度思考,為此結合材料三至七,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多方面歸納總結。政治上,賞馬是君主的權威和恩惠,貢馬則是屬國屬部臣服的象征;[2經濟上,馬既是社會財富的象征,也是邊境貿易的運輸交通工具和流通貨品;軍事上,馬既是戰斗坐騎,也是特殊情況的應急糧草;日常生活中,馬是很多競技活動的必備坐騎工具;思想文化上,馬與契丹薩滿宗教“事死如生”等觀念相連。最后應關注馬具的精美與豪華,契丹鞍與夏國劍、端硯、蜀錦和定瓷等并列為天下第一,顯示了契丹民族鞍具裝飾藝術的高超絕妙。[3]
材料一:有渤海首領大舍利高模翰兵,步騎萬余人,并髠發左衽,竊為契丹之飾。
-孫昊《說“舍利”——兼論契丹、鞣、突厥的政治文化互動》
材料二:契丹“其人剪發,妥其兩髦”。“剪發”即為髠發,也就是剃去頭上一定部位的頭發,留下其他部位的頭發。妥者墮也,意思是兩鬢有垂發。
張國慶《遼代契丹人的髠發習俗考述》
材料三:“車馬為家,轉徙隨時”的游牧生業方式,決定了契丹民族必然是以馬、駝和牛等畜力為主,用于騎乘、托運和牽引車輛。
-—《“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
材料四:晉帝辭歸,上與宴飲,酒酣,執手約為父子,以白貂裘一、廐馬二十、戰馬千二百餞之,命德勒賓將五千騎送入洛。
脫脫等《遼史》
材料五:故女直以金、帛、布、蜜、蠟諸藥材…牛羊、駝馬、毳屬等物,來易于遼者,道路強屬。
-脫脫等《遼史》
材料六:乙室王貫寧擊鞠,為所部郎君高四縱馬突死,詔訊高四罪。
脫脫等《遼史》
材料七:以青牛白馬祭天地禁喪葬禮殺馬,及藏甲胄、金銀、器玩。
脫脫等《遼史》
該壁畫還能否從少數民族政權的特色與個性中汲取出統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體現?這就需要回歸敖漢旗白塔子墓葬本身和當時考古工作人員的發現。材料八、九是考古挖掘人員所做記錄。如材料八所示,甬道的東壁壁畫即是《契丹人引馬圖》,除此之外,在墓底、甬道西壁、墓內都有其它文物發現。如材料十至十三所示,首先,燒骨火化的火葬行為正是早期契丹人狩獵、游牧生產方式的直觀反映;其次,以金屬面具覆蓋面部也是契丹葬俗的一種獨特習俗;第三,拜東尚日的墓葬方位朝向也是契丹的文化習俗之一;第四,契丹人奏樂圖、持骨朵門吏、駝車等形象都是契丹墓葬壁畫的常見形式;第五,黃釉遼瓷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游牧民族特點。
材料八:

材料九:墓位于村東南約1公里的南山山腳下,地表并無封土。清理時只在距墓底約40厘米的淤土中發現一片燒骨和一銅面具,疑是尸體火化后再埋葬。甬道東壁壁畫繪一人牽馬立,馬頭向內…甬道西壁繪駝車…天井兩壁各畫一人,東壁為一持骨朵契丹族門吏,人高1.4米,髠發,面向外,立眉瞪目,耳綴黃環,身著絳綜色長袍,腰系黑色蝶帶,帶右側垂掛一環,足蹬黑靴。西壁畫一奏樂者,頭戴黑色巾,低首微笑,雙手持一笛狀物,作欲吹狀。…墓內發現供桌二張,均朽,僅存痕跡。一張放在距北壁1.1米處,上放影青瓷器、陶硯、骨刷等。另一張在西北壁,上放有銅鏡。在靠西南壁處放有陶罐,罐上扣一陶盤,罐北側迭放黃釉瓷碗。正東壁角放有一鐵盆。在中間供桌下,有一高10、邊長40厘米的圍棋方桌,桌上涂白漆,木質已朽。
邵國田《敖漢旗白塔子遼墓》
材料十:父母死而悲哭者,以為不壯,但以其尸置于山樹之上,經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
魏征、令狐德菜《隋書》
材料十一:

材料十二:契丹每月朔里,東向而拜日,其大會聚、視國事,皆以東向為尊,四樓門屋皆東向。
歐陽修《新五代史》
材料十三:


在上述基礎上,再次深度研習該墓葬,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已有結論挖掘思考民族交融的具體體現。首先,該墓葬并非單純的火葬行為,而是火葬加尸骨墓葬的雙重交織形式,體現了漢民族文化與契丹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的喪葬禮俗;其次,銅鏡是各族歷代重要的隨葬器物,有著空間、替代、組合多種功能,[5覆面網絡的喪葬殮服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代表著中原漢民族與契丹民族都有尸骨不朽以求來世的喪葬觀念;第三,該墓葬并非傳統的拜日尚東,而是在東南方位,這也是吸收漢文化因素的一種體現;[第四,喪葬用樂,以樂舞助其早登極樂,也體現出宋遼金時期社會生活的發達和儒學與佛教思想的影響;第五,觀察材料十三中的黃釉瓷碗和影青瓷盤,其外形相象,可見遼瓷其實是在吸收了隋唐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區的制瓷工藝又有創新,最終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游牧民族特點;第六,發源于中原漢文明的圍棋,向周邊民族傳播并受到廣泛喜愛,成為契丹民族墓葬的陪葬品之一,突出反映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由此才能最終體現教材引言前文的敘述:“這一時期的北方民族政權在統治本族原居地的同時,還越來越深入地向中原農耕地區拓展。”在遼宋夏金時期,各民族共奉中國,內聚發展,版圖大拓展、制度大創新、經濟大交流、民族大融合,豐富和深化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內涵。
材料十四:

材料十五:從契丹早期“父母死而悲哭者,以為不壯”,實行先樹葬后火葬的喪葬習俗,到遼代建國后契丹貴族流行的尸骨葬,反映出契丹人逐漸接受儒家喪葬禮俗尤其是孝悌觀念的歷程。
劉江濤《契丹火葬墓探析》
材料十六:根據已經出土的契丹貴族墓志發掘報告證實,遼代的墓葬方向皆在東南之間,墓門與墓地方向一致,與中原傳統墓門向正南有所不同在墓地選址的風水觀念中,墓門方向亦多是東南向,中間正南是留給神明的道路,所以墓門多南偏東。
鐵顏顏《“事死如生” 契丹貴族喪葬習俗中的風水因素》
三、互證與考證:歷史思維的高階
在對民族特色與民族交融等表現進行分析和論證之后,最后應集中在對墓主人身份的探究和壁畫創作者的問題上。契丹作為東北遼河流域勢力較強的部落,早在隋唐時期就深受唐朝文化影響,五代初期,中原漢人北遷進入契丹境內,對契丹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那么白塔子墓葬一定是契丹人墓葬嗎?有無可能是南北面官制下的漢族人呢?學生對此產生了懷疑。首先從地緣上來說,遼朝時敖漢為中京、上京轄地,赤峰地區即為契丹活動腹地,建國后更是契丹人的政治中心。墓葬分布趨勢如材料十七所示,結合出土文物特色,應是契丹人墓地無疑。
那一定是契丹貴族墓葬嗎?根據材料十八墓室分類,并結合材料九平面圖,白塔子墓葬屬于雙耳室單室墓,學生從墓室規制的復雜程度、材料十九墓葬的考古挖掘尺寸記錄以及材料二十遼代晚期(公元1055年至公元1107年)契丹墓葬等級特征相互對照,并提取關鍵信息。據此可以判斷墓主人雖為成年男性貴族,但等級并非特別高,應為中級官吏或一般貴族到高級貴族之間。學生還對其雅致的興趣如笛聲、經文和瓷器等進行了合理地推測。
而關于網絡記錄“壁畫創作者耶律倍”這一說法是否真實,首先需要了解耶律倍其人身份,據材料二十一,其為遼太祖長子。怎么可能去給普通貴族修建墓室壁畫呢?也可以從材料二十二經文記錄看出,該墓葬時間大致為1079年之前,與耶律倍生活時間相距甚遠。學生此時恍然大悟,在討論后一致認為這應該是工匠修筑的。
材料十七:長城以北的內蒙古和遼寧地區,考古發掘出較多的契丹貴族墓葬。早期以契丹貴族的本族神話和日常生活起居為主,中期壁畫內容上不僅有生活起居、烹調及宴會的場景,還有室外活動和儀仗場面出現,晚期壁畫表現的更加豐富,也顯示出獨特的民族特色,包括家庭生活、外出、聚會等內容…長城以南的北京及河北地區的墓葬多為漢人官吏。墓室壁畫人物形象大多是漢人,墓頂壁畫是飛鶴、流云等意境圖案,表現內容比較簡單,只有室內生活場景。
—劉麗娜《淺析遼代墓室壁畫與契丹文化》
材料十八:磚室墓,是遼墓最常見的形制。墓室磚筑,數量不一,按正室數目及耳室的多寡又可分為單室墓、雙耳室單室墓、雙耳室雙室墓、雙耳室多室墓。
-—劉暢《赤峰地區遼代墓葬研究》材料十九:墓道長約6、寬1米;墓道北為天井,寬1、長7.8米;甬道高1.45、寬1.14、長0.9米;墓室平面呈六角形,磚砌券頂,東西寬3、南北長2.8、高約2.3米。
邵國田《敖漢旗白塔子遼墓》
材料二十:

-—劉未《遼代契丹墓葬研究》
材料二十一:耶律倍(899—936)又作圖欲、突欲,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神冊元年被立為皇太子,亦稱人皇王。
劉鉞《淺析耶律倍對民族文化融合的影響》
材料二十二:在這座墓的墓道、天井上口發現有一倒置的殘石經幢,經幢八面中,有七面楷書刊寫經文,一面刻經人姓名及年月日,記年為“大康七年四月十三日甲時建”,大康七年為公元1079年。
邵國田《敖漢旗白塔子遼墓》
四、結語
在對家鄉歷史文物、歷史遺址提出問題、分析論證、互證考證的一系列過程中,學生像史學家一樣一步步嚴謹且深入思考和研究問題,在體會歷史學科魅力的同時,既鍛煉了歷史思維,提升了歷史認識,還感悟到了中華文明、傳統文化的偉大和精髓。更為重要的是深刻認識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