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讀”作為統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的一個輔助欄目,其設置符合歷史課程標準中培養學生閱讀和分析歷史材料能力的要求,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線教師,盡管在備課過程中常常與“材料研讀”欄自接觸,但通常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教師對這一欄目不夠重視、或者由于課時緊張等原因未能將其合理優化使用,從而導致這一欄目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利用教材中這一欄目?如何更好地發揮欄目作用落實課程目標、貫徹核心素養?筆者將以統編版初中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十三課《內戰爆發》的“材料研讀”欄目為例,談幾點看法。
一、充分挖掘“材料研讀”的史料價值
“材料研讀”一方面選取豐富的歷史史料來補充課文主干知識,另一方面設置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以《內戰爆發》一課的“材料研讀”欄目為例,呈現了一篇來自重慶《大公報》的社評文章一一《毛澤東先生來了!》(節選),并根據材料內容提出問題:說說大家為什么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大多數師生對此問題的解答通常從材料本身出發:之所以是一件大喜事,因為毛澤東的到來給飽受戰爭侵略的人民帶來了和平的希望。然而,對于這段材料本身的價值是什么?教材為什么在此呈現這則材料?這則材料對學生學習有什么幫助?等問題并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因此使得這段材料的潛在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在教學中使用材料時,通常需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材料的類型,二是材料的出處,三是材料的內容。以這則材料為例,從材料類型上講,它屬于文獻史料中不可或缺的一類一一報紙。近代報紙數量繁多,內容廣泛,是了解近代社會風云變遷的重要載體,對學生學習歷史具有特殊意義,同時在幫助教師創設歷史情境方面也發揮著不可小概的作用。從材料出處上講,這則材料選自《大公報》。《大公報》于1902年創刊,因其秉持“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辦報方針,言之有物,見解獨特,而名聞國內。它的內容豐富且富有時政批評精神,曾一度成為全國最著名的報紙和輿論界的代表之一。從材料內容上看,這則材料是關于國共談判之前,毛澤東飛抵重慶這一事件的評論。從具體內容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民眾對毛澤東赴重慶談判這一舉動給予了高度評價,毛澤東此舉讓飽受戰爭痛苦的民眾看到了和平的希望,使他們對即將進行的重慶談判寄予了厚望,對全中國、全世界的人民都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
在對材料進行了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后,筆者不禁有這樣一個疑問:近代同一時期的各類報紙數量眾多,關于毛澤東飛抵重慶談判的報道也并不算少,為何教科書偏偏選用了《大公報》中的這一篇社評呢?編者到底想借材料傳達什么信息呢?在翻閱資料后,我得出了答案。如果選用諸如《解放日報》《中央日報》等此類共產黨或國民黨的機關報,不免帶有政治傾向,不能客觀公正地了解到當時人對此事件的評論。而《大公報》相較于前面二者來講,政治色彩并不突出。但如果深入挖掘會發現,《大公報》也并非完全沒有政治傾向。盡管在1926年由張季鸞執筆的一篇名為《本社同人之旨趣》的社評中,公開提出了“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主義作為辦報方針及大公報社訓,但實際上從1927年開始,《大公報》總體上對國民黨持支持態度,先后發表過《朱毛之禍》《剿共與安民》《可恥的長春之戰》等社評,已然充分暴露了其政治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傾向于國民黨的《大公報》,卻能對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一事有此社論,這一反差不僅能凸顯毛澤東此舉的非凡之處,還能從中認識到中共為爭取和平建國一事所做出的努力是全社會有目共睹的,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這一課標要求。在梳理完這段材料的背景信息后,教師就能更透徹地理解本課“材料研讀”欄目的設計初衷,從而為下一步將其運用于課堂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以方便后續開展更有效的教學活動。
二、合理運用“材料研讀”的史料教學
對“材料研讀”的欄目內容進行分析后,又應如何將其合理運用于教學呢?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是一種高效且普遍的教學方法,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提供背景材料并設計問題,學生根據材料再現史實后解答問題,若這一過程能夠順利完成,那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與歷史解釋能力將得到有效提升。針對本課“材料研讀”欄目,可以設計如下問題:
1.毛澤東先生為什么到重慶來?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思考:一是為什么能?二是為什么要?二者都與重慶談判的背景相關,前者更側重于探究外部原因,而后者則是傾向于找尋中共內部動機。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閱讀課本及補充材料后可以得出,之所以毛澤東能到重慶來,一是因為抗日戰爭勝利后人民渴望和平,蔣介石為順應民意更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所以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事。二是因為美蘇兩國疲于戰事,為了自身利益不愿國共再起爭端,所以派遣赫爾利等官員跟進協調國共談判,為談判創造條件。之所以毛澤東要到重慶來,一是中共為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二是為了拆穿蔣介石的陰謀。
2.對于毛澤東先生到重慶一事,“國人”的態度如何?
唯物史觀要求學生辯證看待問題,只有從多方面考察分析,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此處設置的問題中的“國人”,就是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而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當時的“民眾”。如何給“國人”分層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學生的認知當中,這一時期的國人應分為國民黨一派、共產黨一派以及民主人士(無黨派人士)及普通民眾一派,那教師就可以按照學生的這一思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1)國民黨
由于抗日戰爭的突然結束,使國民黨尚不具備立即發動內戰的條件和能力,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蔣介石電邀毛澤東赴渝談判。盡管蔣介石三次致電毛澤東,但他并未做好相應的準備,也并未料到毛澤東會冒生命危險前往重慶。在中共代表團即將飛臨重慶上空時,蔣介石才匆忙召集會議討論談判問題。此前一直鼓吹中共不愿和談的國民黨機關報《中央日報》,在毛澤東到重慶之后,也不再進行任何詳細報道。通過以上對于國民黨“態度”的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談判目的。
(2)共產黨
面對蔣介石發出的談判邀請,中共領導人多少有些意外,延安的人們幾乎本能的將其視為一場“鴻門宴”。[出于對毛澤東安全的擔憂,大多數人都不希望他親赴重慶。然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中共高層認為,親赴重慶與蔣介石直接談判意義重大。一方面,這有利于解決當時國內面臨的諸多問題,爭取有利于人民的談判結果;另一方面,能向全國人民展現中共謀求和平的誠意,給渴望和平的人民帶來極大的振奮。經過中央政治局的幾次深入討論,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后,中共最終決定派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飛抵重慶,中共機關報《解放日報》對此事進行了詳細報道。解放區的民眾對毛澤東此行也極為關注,紛紛向《解放日報》投稿詢問情況,表達對毛澤東同志的關切之情。通過講述該部分內容,學生能夠感悟到毛澤東舍生取義的偉大精神,理解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做出的努力,更能感受到中共與解放區民眾之間濃濃的情誼。
(3)民主人士(無黨派人士)及普通民眾
毛澤東飛抵重慶的當日,民主人士張瀾、沈鈞儒、黃炎培、郭沫若、章伯鈞等多人到機場迎接。民主人士柳亞子在《渝州曾家巖呈毛主席》一文中稱贊這一行為是“彌天之大勇”。《大公報》也發表社論認為毛澤東赴渝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這一點學生通過“材料研讀”欄目的材料能找到論證。其他重慶的新聞媒體則直接采用了諸如《團結在望國家之光一一欣聞毛澤東先生抵達重慶》和《迎毛澤東同志來渝》這樣的社論標題,成都《華西晚報》更直言“毛澤東到了重慶。并且開始了國共兩黨領袖的直接談判。對于中國人民,這是一個比之日本突然宣布無條件投降更使人欣喜的消息”,并判斷“毛澤東重慶之行,將可能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3]全中國的普通民眾都對毛澤東此行表示深切關注,對即將開始的國共兩黨談判充滿期待,寄予厚望。
3.結合材料分析《大公報》的政治傾向,并思考其為何在毛澤東赴渝后有此社評?
毛澤東曾有一論斷“在世界上存在著階級區分的時期,報紙又總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在階段社會里,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4報紙作為思想宣傳媒介,總要反映一定階級、階層和社會政治集團的意志和利益,《大公報》也不例外。通過材料可以看出,《大公報》基本是站在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立場,并且由于蔣介石對大公報頭面人物的收買、拉攏和腐蝕,使《大公報》的辦報方針、政治傾向向國民黨一方有了明顯的傾斜。[那為何傾向于國民黨的《大公報》會對毛澤東赴渝談判一事有此高度評價呢?一方面是國民黨希望通過這種積極的評價來強化抗戰勝利后的團結氛圍,向人民傳遞和平建國的信號,顯示自己為和平而努力的姿態。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民眾對中共的某種認可,特別是在毛澤東的個人形象和中共的政治智慧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設計這一沖突的問題情境,不僅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到毛澤東此舉的過人之處,感悟這一舉動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力,還能提醒學生在使用報紙等文獻史料時,保持批判性思維,注重史料來源的可靠性,重視對史料背景的分析,避免片面解讀,確保歷史的真實性與全面性。
通過以上對《內戰爆發》一課“材料研讀”欄目的分析和運用,我們可以發現,教材每一課的“材料研讀”欄目都不僅僅是對課本主干知識的簡單補充,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值得教師進行深入地挖掘。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激發學生思考、培養歷史素養的重要工具。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認識到,教材中的每一段材料、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有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只有深入分析這些材料的背景、性質和內容后,才能為學生提供較為全面、立體的歷史學習情境,進而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的視野去理解歷史事件,最終達成培育歷史核心素養的目標。但在使用材料時需要注意,教師絕不可一味堆砌無用材料,應該爭取將每則材料用通、用透,使其真正發揮應有的價值。只有用好教材,用對教材,最終才能達成“用教材教”的目標。
【注釋】
[1]盛沛林:《小罵大幫忙的lt;大公報gt;——評析新記lt;大公報gt;辦報的政治傾向》,《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第81頁。[2]章百家:《對重慶談判一些問題的探討》,《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第9頁。[3]劉瓊:《作為重大“新聞事件”的重慶談判—一傳播學視角的觀察和解讀》,《民國研究》2013年第2期,第43頁。[4]盛沛林:《小罵大幫忙的lt;大公報gt;——評析新記lt;大公報 gt; 辦報的政治傾向》,《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第81頁。[5]杜茜:《文章報國——lt;大公報 gt; 抗日戰爭時期帶有政治傾向性的背景及原因》,《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1年第7期,第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