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高中歷史教材,主線清晰,內容豐富,文本形式多樣,是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命題的富饒寶庫。依托統編教材,命制原創試題,以命題評價反撥課堂教學,有利于助力學科核心素養培育,進而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落地。
一、引用教材觀點,凝練主題統攝命題
歷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門關鍵課程。考試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價值引領居于首位。《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提出“一核四層四翼”的評價要求,其中“一核”包括“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三個維度。三個維度中,“立德樹人”居于主導地位,“服務選材和引導教學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關聯,是高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兩個基本手段”。[]“無價值不命題”,即是對這一要求的通俗解釋。
從命題技術看,價值引領的主要路徑是主題式命題。“所謂歷史主題,是指該題就是有明確價值導向的專題。換言之,在專題的基礎上,增添明確的價值引領目標,就形成了主題。”[2]凝練命題主題的過程就是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價值判斷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標準,因此需要命題者加強理論學習,在理解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導向的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其中,把握價值判斷標準的檢驗尺度之一就是教材。“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是國家事權,是國家規定的由國家統一編寫、統一審查、統一使用的教材。”[3]深入研讀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編寫意圖,在吃透教材觀點、準確把握教材對歷史事件定性評價等方面的基礎上,找準價值觀教育的切入點,凝練主題,統攝命題,既是原創命題的重要方法,也是反撥教學的支點。
教材觀點體現在教材的方方面面,如單元的劃分、課題的提煉、史事的評價等。其中,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課文標題,用詞凝練,語義鮮明,是教材編寫專家在基于對課程標準深度理解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高度凝練地表達,不僅有重要的教學價值,還有重要的命題價值。圍繞課文標題,通過追問性思考和鏈讀的方式,可以將教材宏大的敘述轉化為具體的、有明確價值導向的主題,用以統攝命題。下面以課題在命題中的應用為例,予以說明。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標題為《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這一標題是對晚清時期歷史特征的高度概括,指明了這一時期的歷史主題是“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亮明了教材觀點。教材圍繞這一主題,分三課闡釋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等。其中第16課的課題為《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就單元和課時課題展開研讀可知:近代中國人在探索國家出路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列強的侵略,而其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同時,針對19世紀后半期的歷史,教材主要敘述了邊疆危機、甲午中日戰爭、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等重大史事。如何檢測學生對這段歷史的學習效果,測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在原創命題時,可以運用唯物史觀的相關原理,圍繞課題進行追問性思考:近代列強對華侵略采取了哪些方式?這對近代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危害?面對這一困境,近代中國人是如何探索國家出路的?在理清教材邏輯的基礎上,轉換歷史認識視角,是原創命題的重要切入點。
基于教材主要敘述了列強通過政治手段加緊侵華的史事,命題者可以轉換角度,選擇列強經濟侵華、文化侵華、列強之間的矛盾與勾結等新角度,精選材料,創設情境,原創命題。選擇與教材視角不同的角度命題,有利于拓寬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核心素養培育的效能。基于此,筆者凝練了主題“從列強經濟侵華的加劇看晚清國家出路探索的困境”,以此統攝命題,精選材料,原創試題。
例1:1894年,美孚火油公司在上海設立,隸屬設在紐約的美孚火油總行,其在長江、珠江等口岸設有分公司或經銷點,經營煤油運銷業務,其觸角一直伸到這兩大水域的窮鄉僻壤。“上至搢紳之家,下至蓬戶翁牖,莫不采用洋燈,而舊式之油盞燈淘汰盡矣”。這可用以說明,當時
A.中國的自然經濟已經徹底瓦解B.列強掀起對華資本輸出浪潮C.帝國主義借助航運業對華傾銷D.美國在華能源市場占據主導
試題選用19世紀末美國利用航運業對華進行煤油傾銷的史實梗概,這是當時帝國主義對華經濟侵略的縮影。將這樣的史實放在試題情境中,就使它在近代中國歷史中有了普遍性意義。運用唯物史觀相關原理,深入分析這一現象,可知西方的侵略是阻礙中國近代化的主要障礙之一。將命題視點放在歷史的長時段中審視,有利于學生理解為什么“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就將歷史教育有效延伸到了紙筆測試環節。
二、巧用教材輔欄,創設情境活化命題
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層”考查內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過情境與情境活動兩類載體來實現的,即通過選取適宜的素材,再現學科理論產生的場景或是呈現現實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背景下發揮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運用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4]“無情境不命題”,即是對這一要求的通俗解釋。
統編教材除正文內容外,還配有大量的輔助欄目,如:學習聚焦、歷史縱橫、拓展探究、史料閱讀等。這些欄目既提高了教材的可讀性,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這也是情境化命題的重要資源。命題時,可以利用輔助欄目的圖片、文字等資料,加以適當摘編,就材設問,進行情境化轉化,編制原創試題,以檢測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進而達成教學與考試的良性互動。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9頁配有一幅《古希臘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區的殖民示意圖》,第72頁配有一則“學思之窗”,它們都是教材輔助理解殖民活動這一歷史主題的材料。在命題時,不妨將兩處材料加以整合,設計用以考試的復雜情境,創編材料解析題。
例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材料二殖民者從拉丁美洲殖民地掠奪了巨額財富。據統計,16、17世紀時,西班牙在殖民地開采的黃金、白銀超過當時世界總產量的2/3。1500-1650年,西班牙從美洲掠奪的黃金多達180噸,白銀多達
。
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希臘人殖民活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世界近代史上歐洲的殖民活動。(9分)
殖民活動古來有之,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上的殖民活動?試題選用了世界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殖民活動事例,古今貫通,創設了學習探索情境。學生需要運用唯物史觀的相關原理,在特定情境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問題解決質量的差異,能夠反映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的高低。引導學生對殖民活動進行歷史解釋的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素養涵育的過程。古代希臘人的殖民活動與農耕文明的殖民活動相比,有其獨特性,就其影響而言,殖民活動既給被殖民地區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也促進了不同文明的碰撞與交流。近代歐洲的殖民活動給亞非拉國家和地區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也加快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加速了人類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進程,同時也是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當前貧困和落后的歷史根源。這樣有利于使學生通過對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和現實問題的歷史思考,體悟歷史,汲取歷史智慧,促進其自身成長。
三、化用教材習題,設計問題深化命題
教考并不是對立關系。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高考與教學同向同行的趨勢越來越清晰。近年有部分高考試題就直接源于教材習題的拓展、改編,這些根植于教材的習題,靈活多變,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這一導向有利于引導學生減少機械式刷題,指引師生回歸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用足、用好教材的基礎上,高效達成育人目標。
在高考命題中,必備知識的考查一般不會超出教材的范疇。這契合高考評價體系中“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5的要求。由于受教材編排體例等因素的制約,一些重要的知識點無法通過教材正文呈現。統編教材就以“探究與拓展”等習題的形式,對每課主干知識進行了補充、拓展、深化,進而建構相對完整的主干知識結構。在命題的過程中,可以化用教材習題,加以拓展延伸,進而設計問題深化命題,用以評價教學效果。如《中外歷史綱要(上)》第81頁配有一道習題,原題如下:
學習拓展
康熙后期,清政府將百姓賦稅中以人丁為單位征收的“丁銀”數額固定下來,號稱“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時又將其分攤入田賦一并征收,稱為“攤丁入畝”。
查找材料,了解上述改革措施的演變線索及其歷史意義。
教材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查找資料,梳理以“攤丁入畝”為代表的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脈絡,探究其原因、特點、意義等,啟發學生主動學習,導向深度學習的生發。針對這一關鍵點的拓展,教師可以精選有代表性的史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考辨制度演變的“源與流”,總結制度演變的規律和制度沿革背后的歷史智慧等。為引導師生重視教材習題的使用,可以在原創命題的過程中,圍繞教材習題,進行關聯性思考,化用習題問題,精選材料,創設情境,考查學生對相關問題的解決水平,測評學生知識遷移、應用等方面的關鍵能力,達成在新情境下,檢測學生核心素養水平的目的。
因而,可以圍繞賦稅制度的演變,確定史事,精選材料,設計原創試題。
例3:明前期,田賦分為“夏稅”和“秋糧”兩次繳納,“大略以米麥為主,而絲絹與鈔次之”。1581年,在全國推行新法,將賦役征收合則為一,一律征銀;賦役對象側重于田地而疏于丁戶,又以銀代役。這一變化
A.加強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B.加速了城鄉商品經濟的繁榮C.增加了政府賦稅征收成本D.穩定了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
試題選用明代賦役制度演變的史實梗概,這是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縮影。將這樣的史事放在核心素養測評中,就使它對制度演變的考查具有了代表性。運用唯物史觀相關原理分析這一現象,思考制度演變的意義,有利于學生理解制度的“延與革”,進而理解古代中國國家管理“因時而變”的政治智慧,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教師從命題的視角審視統編歷史教材的使用,有利于拓寬教材使用的邊界,提升作業設計和命題能力等專業素養,推動基于統編教材的教、學、評的良性互動,賦能歷史教育高質量發展。
【注釋】
[1]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2頁。
[2]黃牧航、朱命有:《中學歷史核心素養命題的原理和方法》,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第9頁。
[3]張海鵬:《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課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9期,第21頁。
[4][5]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36、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