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懷化市舉辦了“三新”視域下高中歷史一輪復習備考活動。期間,兩位老師就《中外史綱要(上)》第14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展開了同課異構的活動。會后,我對這兩堂課進行了剖析和反思,希冀能為提升高中歷史一輪復習備考效能“尋蹤覓跡”。
一、同課異構亮風采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三學生,定位一輪復習示范課。這兩堂課特點鮮明、風格迥異。在共同關照高考考情、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及核心素養的前提下,劉老師以高考真題、模擬試題及原創試題為主線,鋪陳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突破教學重難點,達成教學目標。曾老師主要以情境和任務結合的形式,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體系,最后在中外對比的視角下,引發歷史之思,關照現實,滲透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具體而言,劉老師的課主要聚焦于君主專制的強化和統治危機的初顯兩方面的內容,結構簡單,內容精干,但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未能將選擇性必修教材中的相關內容融會貫通,授課的深度和廣度有待加強。以試題推動教學的方式,雖可以在訓練學生解題能力的同時引出本課知識點,但不利于學生結構化知識體系的形成;曾老師的課主要圍繞政治穩定現盛世、專制強化顯危機和盛危交織引深思三個方面展開,注意教材資源的有效利用,選必融通,以任務驅動的形式,拓展教學深度和廣度,但問題設計數量偏多,難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有待強化。這兩節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審視一輪復習的視角,也暴露了一些一輪復習中亟待化解的問題。如何實現高效備考?我認為起碼要做好“七要”。
二、深度反思促提升
1.要在主題引領下統攝復習
關于新教材的使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近年來湖南省高考試題主觀題的命制也是基于主題的考查。主題統攝下的復習,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可避免學生知識的碎片化,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和關鍵能力的培養。
筆者認為一輪復習首先要有主題式的宏觀設計。歷史主題有宏觀時代主題、中觀單元主題和微觀單課主題之別,三者之間是上位與下位關系,宏觀統攝中觀,中觀統攝微觀,自下而上,層層突破,形成了一個具有思維進階特點的邏輯嚴密的復習框架和知識理解體系。本課隸屬于中國古代史明清時段,在教材中位于第四單元。通過對教材單元目錄和導語內容的分析,中國古代史主要圍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主題展開。到明至清中葉,統一多民族國家逐漸鞏固,同時面臨著危機。于是,第四單元的主題便可凝練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危機”。本課是第四單元第2課,在單元主題的統攝下,根據對課程標準和課文內容的解讀:清朝前中期,經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勵精圖治,中國社會出現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穩定,疆域奠定,經濟繁榮,史稱“康乾盛世”,但后期出現了由盛轉衰的跡象。可將本課的主題提煉為“盛世與危機”。在該主題引領下,我對本課進行重新整合,用“康乾盛世”“盛世危機”和“危機之思”三個大標題取代之前的課文標題。這樣邏輯更加清晰,為學生的深度復習搭好了“支架”。
2.要圍繞主題確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就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復習備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是教學和評價的統帥。[2教學目標的制定有利于教、學、評的有機融合和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實。因此,我們在復習過程中,應依據課程標準,圍繞教學主題,基于學情分析,鎖定教學目標。
以本課為例,分析課程標準內容:“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3可知,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的奠定和清朝統治危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為了突破教學重點,在“盛世危機”主題的引領下,制定如下目標:(1)充分利用康熙全覽圖和乾隆時期疆域圖,了解清朝疆域的變化,明確清朝疆域的四至,理解清朝經略邊疆舉措的特點;根據相關的地圖史料和文獻資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清朝版圖奠定的歷史意義;(2)通過閱讀教材,概括清朝前中期強化專制皇權的舉措。結合選必1教材相關內容,梳理中國古代中樞機構的演變與趨勢,并概括古代加強君主專制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教材中齊周華《名山藏副本》、附錄《唐孫鎬討諸葛際盛檄》等史料并結合所學,引導學生認識清朝前中期君主專制的強化。(3)根據《中古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資料及方苞《望溪先生文集》中關于貧富分化的言論,歸納概括清朝統治面臨的危機。從緩解危機的傳統措施、新興方案及中外階段特征對比的視角,深化對危機的理解,反思歷史的經驗教訓,關照現實。
3.要建構結構化的知識體系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將高考考查的內容凝練為“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個層面。其中必備知識是核心價值滲透、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培養的基礎,更是學生高質量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4]
學生掌握的必備知識應具備結構化的特征,而非機械式地拼盤。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不論我們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5]歷史學科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具體表現為:知識的縱向聯系和橫向關聯。曾老師這方面做得比較好,在復習“清朝君主專制加強”內容時,她系統梳理了秦朝以來古代中樞機構演變的情況和趨勢,并從大歷史、長時段的視野,引導學生概括古代君主專制加強的主要方式。這不僅很好地把握了歷史的縱向聯系,還做到了選修、必修教材的融合。在“盛世交織引深思”環節,為了更好地啟發學生對盛世危機的思考,她將“17一19世紀中國與歐美大事記”從政治、經濟、外交、思想和科技等角度進行橫向關聯、對比,得出“歐美國家是新興的工業文明、中國是舊式的農業文明”的結論。在此立論下,學生認識到清朝前中期的盛世不過是“落日余暉”,出現危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曾老師課件的基礎上,我還補充了當時緩和危機的方案,分別是中式的傳統方案,如推廣高產作物、墾荒及減稅等措施;西式的新興方案,如變革生產方式的工業革命和參與世界市場競爭等,遺憾的是,這兩種方案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難以奏效。這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盛世危機出現的歷史必然”的深刻認知。
結構化知識體系的構建,既契合了“三新”背景下高考試題加強對知識廣度、深度的考查和注重拓展隱性知識的考查要求,[又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的遷移,更加從容地應對陌生的、復雜的、開放式的真實問題情境。
4.要訓練學以致用的思維力
在進行同課異構活動的時候,其中有個環節,令我印象深刻。曾老師在解決“任務一:閱讀教材,概括清朝開拓疆域和鞏固邊疆的措施,并分析其特點”時,引用了兩則十分經典的資源:《康熙全覽圖》(1708年進行全國測繪,歷時十年初步完成)和乾隆時期疆域圖(1762年)。我原以為她會充分利用好這兩幅地圖的變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但遺憾的是,她僅用這兩幅地圖把教材的知識點再次梳理,錯失了一個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
會后,我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了重新加工。將兩幅地圖作為問題的情境載體,并創設問題鏈:問題1:請仔細觀察兩幅清朝疆域地圖:圖2與圖1相比,有何變化?為何會呈現這樣的變化?問題2:除此之外,請閱讀教材,概括清朝為開拓和鞏固邊疆還采取過哪些措施,這些措施有何點?學生回答這兩個問題,既落實了具體的知識目標,又訓練了利用教材必備知識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時空觀念素養和歷史解釋素養也得到了培養。
歷史復習課不應該只是把以往的知識進行回顧,而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新的學習體會和新的知識,并且能夠進行自主的思考。[7]
5.要立足時空進行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不能脫離特定的時空,超越時空的歷史解釋,蒼白無力,牽強附會,得出的認識也會脫離歷史的軌道。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老師們對這些理念耳熟能詳,但在實踐中,往往為了達到某種教學目的,不自覺地偏離了歷史解釋的方向。
在這次同課異構的過程中,兩位老師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劉老師在分析大興文字獄的影響時,得出了“阻礙歷史的進步,延緩了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的結論。這個認識的前半句符合當時的歷史實際,但后半句值得商榷。近代化是一個社會轉型的術語,指的是中國社會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全面轉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及科技等方面。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起于何時,大部分人都贊同開始于鴉片戰爭。[8不管是之前的人教版舊教材,還是當下的統編版歷史新教材,都采用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始于鴉片戰爭”的觀點。也就是說,康雍乾時期大興文字獄時,中國社會還未開始轉型,不存在“延緩了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的問題,劉老師的解釋明顯忽視了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曾老師在“分析清朝版圖開拓的意義”時,最后引導學生得出了“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的認識。這個認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下各民族緊密團結的狀態生動形象地表達。從歷史進程來看,清朝版圖的開拓雖然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但當時的民族關系遠未達到今天的程度。這看似滲透了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實則違背了歷史解釋的原則,穿鑿附會,不利于學生正確歷史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又與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目的背道而馳。所以,基于歷史時空的歷史解釋才是歷史解釋素養落地的正道。
6.要巧用教材資源達成目標
統編歷史新教材由教育部組織全國優秀的、權威的歷史學家和教授編寫,經過反復的修改和打磨,最終定稿,期間還征求了許多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的意見,權威性毋庸置疑。其精選的大量輔助資源,形式豐富、經典新穎,是最直接、便捷的學習資源。[最重要的是,教材編寫者認為:“教材的輔助系統更有利于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10]既然如此,我們何必舍近求遠。
曾老師給我們在巧用教材資源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她在講述“統治危機初顯”之“內部危機”時,以教材《史料閱讀》欄目的史料創設情境:
天理教攻打皇宮被鎮壓后,嘉慶帝下《罪已詔》通告全國,其中說:猝于九月十五日,變生肘腋,禍起蕭墻......突遭此變,實不可解。然變起一時,禍積有日。當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實中外之所同。朕雖再三告誠,舌敝唇焦,奈諸臣未能領會,悠忽為政…予唯返躬修省,改過正心,上答天慈,下釋民怨。諸臣若愿為大清國之忠良,則當赤心為國,竭力盡心,匡朕之咎,移民之俗;若自甘卑鄙,則當掛冠致仕,了此一身,切勿尸祿保位,益增聯罪。筆隨淚酒,通諭知之!
一引自《清仁宗實錄》卷274嘉慶十八年九 月庚辰
為了引導學生深入分析當時清政府面臨的內部危機,她設計了如下問題鏈:(1)根據材料,概括清仁宗嘉慶帝對于“此變”的認識。嘉慶帝認為如何應對“此變”?(2)嘉慶帝的做法能有效解決“此變”嗎?(3)嘉慶帝是否認識到了“此變”爆發的實質?
“問題意識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學生對該問題鏈的解答,不僅達成了知識學習的目標,激活了歷史的思維,歷史學科綜合素養也得到了訓練。
7.要以生為本制定評價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學評價則是對教學目標達成與否的檢測。因而,評價目標的制定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課程標準強調,評價目標的制定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核心是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評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促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12]一言以蔽之,歷史復習課最終要落實到“人”的發展這一教學目標上。[13]
依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及學業質量要求,特制定如下評價目標:能夠史論結合,實事求是、客觀辯證地看待“康乾盛世”。能夠利用《康熙全覽圖》和乾隆時期疆域圖兩幅地圖,進行縱向比較,對清朝疆域的變化進行合理解釋,說出清朝疆域的四至,并概括歸納清朝經略邊疆舉措的特點;在分析清朝版圖奠定的歷史意義時,能夠充分利用地圖史料和文獻資料,進行合理論述;能夠充分利用《中古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資料及方苞《望溪先生文集》中關于貧富分化的言論等史料,提煉出清朝統治面臨的危機;能夠通過閱讀教材,找出清朝前中期強化專制皇權的舉措的具體史實,梳理中國古代中樞機構的演變與趨勢,并通過信息的整合,概括古代加強君主專制的主要方式;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能夠充分利用教材史料并結合相關歷史術語,對清朝前中期君主專制的強化提出自己的認識;能夠從緩解危機的傳統措施、新興方案及中外階段特征對比的視角,深化對危機的理解,表現出對歷史的反思,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針對“三新”視域下一線教師如何實現高效備考這一問題,本文以同課異構的反思為基礎,從課程標準理念出發,以主題為引領,圍繞主題制定教學目標,構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重點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思維能力,立足時空,在巧用教材資源的基礎上,達成教學目標,通過制定評價目標,實現教、學、評的一體化。“三新”背景下的一輪復習備考策略不知凡幾,比如課后習題的精選、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及調動學生復習的激情等方面都需要我們深入反思,本文僅僅做了初步的思考,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注釋】
[1]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頁。
[2]徐藍,朱漢國主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31頁。
[3]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第14頁。
[4]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6頁。
[5](美)J.S.布魯納著,邵瑞珍譯:《教育過程》,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8頁。
[6]中國高考報告學術委員會編:《高考試題分析(2025)》,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24年,第10頁。
[7]齊先例:《高三歷史課堂復習實效性提升策略探析—基于教學實踐的反思》,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3年,第16頁。
[8]蘇雙碧:《意識形態和中國近代化》,《東南學術》1998年第3期,第83頁。
[9]朱洪俊:《源頭活水:學術成果“活化”教材資源—以統編高中歷史教材“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為例》,《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年第17期,第53頁。
[10]陳志剛、杜芳:《基于主題教學的高中統編教材內容整合》,《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年第2期,第12頁。
[11]姚本先:《淺論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積極意義》,《中國教育學刊》1990年第1期,第40頁。
[12]徐藍,朱漢國主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第187頁。
[13]蔡敏慧:《試論高中歷史復習課的基本思路》,《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3年9期,第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