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考察時指出:“廣州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紅色基因深深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化為前行的動力之源。”[1回顧2021—2024年廣東高考歷史試題,命題者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重視以廣東鄉土歷史為載體,創設命題情境,運用“廣東元素”考查歷史學科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進而多維度厚植家國情懷。
一、2021—2024年廣東高考歷史試題對“廣東元素”的考查分析
廣東是嶺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簡稱“四地”),是中外文化交匯之地,也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交融之所,擁有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及歷史課程資源。從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到孫中山,他們發動的起義、變法、革命活動,使得廣州的政治舞臺成為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2]

由上表可見,2021年廣東高考歷史試題考查的“廣東元素”最為豐富,涵括廣東歷史人物孫中山、梁啟超,發生在廣東的歷史事件中共三大、廣交會等。2024年第19題開放式試題,分值12分,以廣東在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近代化歷程上的突出貢獻為主題,有利于使學生感受中國人民近代以來追求自強與民主的偉大奮斗精神,激發學生的鄉土認同感和自豪感,進而立志為家鄉繁榮發展做出應有貢獻,達到在考試評價中落實家國情懷素養培育的目標。
二 、《中外歷史綱要》對廣東“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敘寫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重大社會政治變革運動,其中心人物、發展過程,無不與廣東密切相關。經統計,《中外歷史綱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涉及廣東“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敘寫共31處,包括圖片6幅,文字描述25處。


由上表可知,《中外歷史綱要(上)》對廣東“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敘寫,清晰展現了革命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軌跡,起到了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的作用,闡釋了革命文化的體系,突出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革命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引領作用,體現了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性。同時,強調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涵,闡釋革命精神與當代人民群眾精神需要的相通之處,能夠體現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三、新時代繼承與弘揚革命文化的中學歷史教學策略
鴉片戰爭中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揭開了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幕;康有為在廣州創辦萬木草堂發動維新變法;孫中山在廣州領導推翻封建統治的三次武裝起義到三次建立革命政權;廣州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傳播的地區之一。新時代我們需要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在歷史教學中充分開發并運用好革命文化資源。
1.依托館校合作,開發校本課程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筆者曾與孫中山大元師府紀念館聯合開發《文物里的民國史事》精品校本課程,通過館藏文物講述民國歷史,豐富歷史教學資源。以“第六章孫中山與護法運動”為例。
課程內容:“法”是民主共和的根本,為捍衛民主共和制度,孫中山于1917年、1920年、1923年先后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護法運動以廣州大元帥府為大本營,捍衛民主共和制度。
(說明: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重建大元帥府后,頒行可自由出入大本營的出入證。該文物寫有“大本營出入證”“古應芬”和“第315號”字樣。)

通過“基地 + 學校”的合作,將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館藏文物與中學歷史教學相結合,依托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資源,培養新時代的拔尖人才。這既有助于加強基地和學校的密切聯系,提升教育的參與性和有效性,拓寬校外教育輻射面,促進校內外教育的融合發展和品質提升,同時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強化學生的責任和擔當意識。[]
2.運用鄉土資源,創設試題情境
2024年廣東高考歷史試題第19題,要求考生結合材料,圍繞“廣東與近代中國”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中國近代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考生可從近代史上發生在廣東的歷史事件或者廣東人物入手,探討“廣東與近代中國”關聯性,體現廣東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劉云波指出近代嶺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一是強烈的冒險開拓之精神,二是博大的開放通融之胸襟,三是濃厚的商政氛圍。正是這三大核心文化精神,造就了晚清嶺南地區一支極具特色和魅力的人才群體,他們不僅在晚清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革命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在推進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中也做出了卓越貢獻。”[4]
毛澤東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的社會和政治和經濟”。[5黎浩元認為,以廣州為中心的區域文化大致經歷了五個時期選擇:“一是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學習西洋文化先進一面,又抵制其野蠻落后一面的選擇;二是以洪秀全為代表的太平天國對中華文化傳統的選擇;三是以‘五四’運動為代表的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選擇;四是從‘五四’以后向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前蘇聯文化的選擇;五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面向港澳、面向世界的文化選擇。”[6]
3.設計研學活動,厚植家國情懷
廣東是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擁有豐富的歷史課程資源。歷史研學線路可圍繞發生在廣東的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設計,通過“歷史 . + 旅游”的研學線路推廣本地文化特色。以廣州為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孫中山大元師府、中共三大、國民黨一大、黃埔軍校、中華全國總工會、毛澤東同志主辦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等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均可以作為歷史研學設計的對象。
2023年,廣州市教育研究院歷史科開展“講好廣州故事,守護鄉愁記憶”中學生廣州市歷史文化線路設計活動。活動要求學生在進行歷史文化線路設計時,既要注意空間上的串聯,也要有精神內涵整合、故事線梳理;線路主題要有獨特性和歷史性,有較大的知名度;在主題框架下要有一定數量和形式的歷史遺跡,涉及的故事線具有連續性、關聯性和豐滿度。研學成果主要是廣州歷史文化線路設計策劃書,包括:歷史文化線路主題及主題選擇的理由、相關遺跡清單、線路設計圖、線路及主要遺跡點的導游詞、互動活動設計、線路的價值和意義、線路現狀和建議等。
總之,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實現,能服務于歷史課程的一切可資利用的物質和非物質資源的總和。”[7]從2021—2024年廣東高考歷史試題對于“廣東元素”的考查,以及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對廣東“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敘寫可知,廣東“四地”資源為歷史教學提供豐富素材,作為歷史教師應當增強歷史課程資源意識,充分開發與利用好鄉土歷吏課程資源。
【注釋】
[1]楊依軍:《習近平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廣州非正式會晤》,《人民日報》2023年4月8日,第1版。
[2]甄人:《嶺海雄風氣貫長虹——廣州“四地”概述》,甄炳昌主編:《廣州:中國民主革命策源地》,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7年,第7頁。
[3]戴世鋒:《基于館校深度合作的中學歷史教學探討》,《中學教學參考》2019年第1期,第2頁。
[4]劉云波:《晚清嶺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貴州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第68頁。
[5]《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頁。
[6]黎浩元:《廣州文化的歷史定位及其影響》,甄炳昌主編:《廣州:中國民主革命策源地》,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7年,第46—48頁。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