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重大成就,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國際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不斷增強,成為共建國家攜手發展的合作之路、機遇之路、繁榮之路。2024年1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四次“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正確處理增強共建國家獲得感和堅持于我有利的關系”這一重要實踐要求,深刻闡明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各方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關系,為下一個金色十年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確立了基本價值原則,提供了重要實踐遵循。
一、增強共建國家獲得感和堅持于我有利本質上是義與利的辯證關系
義與利是國際關系中必須妥善處理的一對辯證關系。義是指國際關系中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追求,如公平正義、國際道義和全球發展責任;利則主要指國家的現實利益,包括經濟、政治、安全等方面。然而,義與利并非對立的兩個范疇,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既不能以義害利,也不能因利損義。
馬克思主義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國家利益與國際關系的角度分析義與利的關系。在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思想中,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核心,但這種利益應以公平與正義為基礎,這不僅是各國合作的前提,也符合人類共同發展的目標。無產階級的解放與全人類的解放是一致的,國際合作的核心在于超越狹隘的國家利益,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共同繁榮。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厚的義利觀念。中國古代先賢圍繞義利之辯形成了諸多觀點,如墨家的“仁愛義利”、法家的“貴利輕義”、道家的“義利兩忘”等。在后世發展中,儒家義利觀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導觀念。《論語》中提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強調道義優先的價值取向。然而,儒家思想并未完全否定利的積極作用,而是主張“義利相兼”。孟子提出,“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強調在追求利益時必須以道義為基礎。以義為上、先義后利、義利相兼始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
“正確處理增強共建國家獲得感和堅持于我有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和中國傳統義利思想的繼承和創新發展。增強共建國家獲得感體現了中國對國際道義的承擔,即義;堅持于我有利則是對中國核心利益與發展需求的關注,即利。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并非單向付出,而是通過合作實現多方共贏。中國提出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僅著眼于大國責任與義務的切實履行,也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需要。增強共建國家獲得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價值基礎,堅持于我有利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現實動力,二者在實踐中緊密聯系。沒有共建國家的獲得感,“一帶一路”建設難以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和認同;沒有堅持于我有利,中國的單向付出可能會導致合作動力不足,使“一帶一路”建設面臨阻礙。
二、共建“一帶一路”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是中國為全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
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共建“一帶一路”始終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差異,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匯集著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具有鮮明的公共產品屬性。
1.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造福中國。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經濟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是推動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國際產能合作和資源優化配置,“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制造業和服務業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建設海外鐵路、港口和能源設施,不僅帶動了國內鋼鐵、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的外向型增長,還促進了高端裝備制造和數字化技術的輸出,實現了國內經濟結構優化與產業升級。“一帶一路”倡議還與國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有效銜接。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等互聯互通項目建設,極大提升了中西部地區融入全球經濟網絡的能力,實現了東中西部地區的優勢互補與協調發展。
2.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惠及共建國家。十余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發展,為共建國家提供了多層次的公共產品,實現了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在“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共建國家超越以實力抗衡為基礎的叢林法則、霸權秩序,摒棄你輸我贏、你死我活的零和邏輯,跳出意識形態對立、地緣政治博弈的冷戰思維,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針對共建國家普遍存在的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一帶一路”倡議聚焦關鍵通道、關鍵城市、關鍵項目,打造了中南半島經濟走廊、雅萬高鐵等多個基礎設施領域的公共產品,顯著改善了共建國家的發展環境,提升了對外貿易、跨境物流的便捷度,增強了共建國家對全球優質資本的吸引力。
3.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繁榮世界。中國始終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僅把世界的機遇變成中國的機遇,更把中國的機遇打造成世界的機遇。在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涌動的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致力于實現世界的互聯互通和聯動發展,既做大又分好經濟全球化的“蛋糕”,努力構建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全球發展格局。從應對治理赤字的角度看,“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的最佳公共產品。共建“一帶一路”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恪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則,以增量方式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新理念、新機制、新動力。
三、更好推進增強共建國家獲得感和堅持于我有利相結合,不斷拓展共贏發展新空間
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在當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抓住機遇,化解挑戰,需要共建國家攜手前行,秉持互利共贏的合作觀,尋求各方利益交匯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以自身發展成就帶動各方共享發展機遇和成果。
1.做好“三個統籌”。一是統籌深化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和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需要共建國家搭建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加快推進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加強規則標準的對接與創新,進一步豐富人文交流內容與形式。二是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建設。共建國家在國情、經濟規模和經濟結構上都存在差別,這要求各國在對接合作時,充分考慮彼此政府、地方和人民多方利益關切,在提升重大標志性工程規劃、建設、運營的系統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的同時,深入推進改善當地人民生活質量的民生工程,為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與合作奠定基礎。三是統籌鞏固傳統領域合作和穩步拓展新興領域合作。傳統領域合作是國際關系的基石,而新興領域如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也逐漸成為國際合作新的增長點。共建國家應繼續堅守既有合作共識與機制,挖掘傳統合作潛力,積極拓展數字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加強科技前沿領域創新合作,共同提高創新能力。
2.堅持“四個相結合”。一是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結合。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在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的引領下,強化關鍵基礎設施、能源供應鏈和數字網絡領域的安全合作,能夠有效增強共建國家抵御風險的能力,確保合作的穩定性。二是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政府引導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戰略規劃和政策支持,市場運作則通過資源配置優化與創新推動合作項目落地實施。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實現二者良性互動,是確保“一帶一路”合作高效推進的關鍵。三是堅持科學布局和動態優化相結合。科學布局注重整體規劃和資源合理配置,動態優化則強調根據實際需求和環境變化調整策略和方案。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綜合考慮共建國家的區域特點、發展需求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靈活調整布局和策略,有助于增強合作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四是堅持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相結合。量的增長體現在項目數量和規模的擴大,而質的提升側重合作項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二者的結合不僅擴大了共建國家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也為共建國家提供了更高質量的合作范式。
3.完善“九大機制”。加強機制建設,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行穩致遠的關鍵保障。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統籌管理機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處于頂層設計的核心地位,是確保戰略方向明確、資源配置高效、項目落地有序的重要保障。“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協調推進機制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實施框架,貫穿設施建設、規則對接和文化交流等各領域,有助于確保各項規劃和項目緊密銜接、協同推進。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務實合作機制和新興領域國際交流合作機制,將幫助共建國家增強自身經濟韌性,在新興產業領域實現技術共享和能力提升,更好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投融資多元化保障機制和風險防控內外協同機制能夠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和安全保障。海外利益保障機制是維護企業與個人合法權益、增強合作吸引力的基礎措施。完善高水平國際傳播機制與廉潔絲綢之路合作機制,對于提升“一帶一路”的透明度和國際認可度,促進合作的公正性和普惠性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國際視野和天下情懷研究”(22VRC038)、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托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體’系列重要論述的整體研究”(TJKSZDWT190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秦龍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范大學基地副主任、天津師范大學副校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劉裕寧系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