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河區是天津市的涉農涉生態區,在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寧河區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地區發展的主線,把“生態立區”作為全區四條發展路徑之首,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在永續守護“京津生態綠肺”七里海濕地的同時,通過依托特色產業,在深度融合中探索出“生態+”產業發展路徑,走出了一條“綠富共贏”之路。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寧河區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先后投入資金100余億元,統籌實施七里海濕地保護修復“十大工程”,濕地功能完整性、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濕地負氧離子含量達到每立方厘米一萬個,水域覆蓋面積增長50%以上,濕地棲息鳥類由182種增加至258種,七里海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總值突破150億元,相關經驗入選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典型案例并在全國推廣,帶動全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2024年寧河區PM2.5年均濃度為35.93μg/m3,位列全市第2位;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70.1%,位列全市第2位;境內河道水系全面貫通,劣V類水體全面清零,地表水水質全部達到V類標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試點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全域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2024年10月,天津市寧河區榮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并入選“自然城市”平臺。
綠色生態是寧河區的“金字招牌”,決不能為了過“富日子”毀了“金飯碗”,更不能守著“金飯碗”過“窮日子”。近年來,寧河區堅持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突出“生態+”理念,逐步探索出“生態+科創”“生態+文旅”“生態+農業”“生態+賽事”四條發展路徑,新經濟、新能源、新部件、新食品、新材料“五新”產業“鏈上”企業產值突破530億元,未來科技城低空經濟創新產業園掛牌成立;“七里海鄉村旅游重點片區”加快建設,2024年接待游客近300萬人次、綜合收入突破1億元;“七里海文化體育節”170余場活動相繼開展,賽事期間全區酒店入住率增長40%、重點商超營業額增長36.2%;“津沽七里海”品牌銷售收入突破2.5億元,預制食品“鏈上”企業達到19家、產值達18億元。
二、存在問題
1.生態保護管理經費入不敷出。從目前情況看,七里海濕地保護管理經費主要依靠中央、市級、區級三級財政注資或融資,缺少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七里海濕地保護修復“十大工程”,所需資金為301.64億元,目前已投入104.62億元,其中區級資金103.4億元、占比98.8%,其來源主要為債券資金88.47億元。目前寧河區每年區級財政收入在30億元左右,面對后續保護修復所需資金,心有余而力不足。
2.生態資源權益交易范圍有待擴大。作為天然的公共資源,由于河流、森林、氣候等生態系統具有彌散性、流動性、跨區域等特征,難以進行系統的產權界定及市場定價,同時由于缺乏科學的政策設計和統一規劃,在政策整體性、協調性和穩定性上考慮不足,存在監管力度不夠、市場作用發揮不充分、所有權人不到位、所有權人權益不落實等突出問題,因此目前真正能進行市場交易的只有林業碳匯項目,濕地等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匯交易仍處于探索階段。
3.生態產品價值效益普遍不高。目前,七里海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效益還不高,生態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缺少突破性成效。位于七里海濕地周邊的天津未來科技城,高端高質高新項目體量偏小,新引進項目從開工建設到“開枝散葉”再到產生“規模效應”速度慢、周期長,產業結構偏重偏舊,工業“鋼紙”產業體系占比近80%。農業領域生態資源價值轉化效率偏低,稻蟹混養、林下經濟等模式雖初具規模,但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市場溢價能力較弱。文旅項目布局分散,點位間缺乏統一聯動,未能形成“七里海濕地”核心IP的輻射效應;賽事與文旅、農業等產業間聯動不足,游客“參賽即離場”現象突出,未能帶來住宿、餐飲等二次消費。
三、對策建議
1.以技術賦能驅動“生態+科創”產業升級。立足天津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定位,系統布局低空經濟、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產業,突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支持“天空地”一體化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迭代升級,推動“無人機+濕地巡檢”、氫能存儲等前沿技術商業化應用。積極推廣“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模式,重點扶持風電機組、光伏組件等高附加值環節研發,吸引京冀技術團隊以“周末工程師”形式參與本地項目攻關,打造京津冀智能制造產業基地。
2.以品牌增值激活“生態+農業”發展勢能。用好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京津冀預制食品產業園等資源載體,鼓勵發展預制食品等新興業態,推動稻蟹混養、林下經濟向精深加工延伸,開發蘆根茶、功能性甘薯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創新推出“零碳大米”等生態標識,推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賦能品牌建設,做強“津沽七里海”品牌矩陣,提高農業競爭力。同步探索試點“碳匯+金融”創新模式,形成“種養—加工—銷售—碳匯”全鏈條閉環。
3.以數字融合重塑“生態+文旅”體驗場景。結合天津市提出的“再推出1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整合“重走方舟路”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七星島濕地風景區等20余處文旅資源,以七里海濕地為核心構建全域旅游生態圈,聚力打造“潮白新河紅色游”“老城鄉非遺游”“七里海濕地生態游”“低空經濟研學游”4條文旅線路,開通“七里海旅游專線”串聯分散點位,加速AR、VR技術與生態教育融合,鼓勵開發七里海數字生態博物館等互動項目,帶動形成春季稻田花海、夏季水上娛樂、秋季林下休閑、冬季冰雪王國“四季游”文旅項目集群,打造京津冀生態旅游示范高地。
4.以產業聯動釋放“生態+賽事”消費潛力。深化“賽事+”融合模式,鼓勵打造JCK戰覺城競技產業園等賽事載體,依托計劃舉辦的158場賽事活動,定制“賽事+住宿”“賽事+餐飲”“賽事+文旅”等聯票產品,推出含民宿折扣券、非遺體驗權益等的“完賽禮包”,讓游客“多吃一頓、多玩一會、多住一晚”,推動賽事期間臨時客流轉化為常態化旅游消費,形成“參賽引流—消費留量—生態增值”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寧河區委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