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現代化是一場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國順應歷史潮流和世界大勢而進行的現代化探索,使得自身在人類現代化的道路上獨辟蹊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從根本上“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深刻理解與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唯物史觀內涵,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一、實踐根基:立足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際”
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深深扎根于各時期的具體歷史處境。在百余年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牢牢把握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追求民族復興的主題,研判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趨勢,汲取國外現代化道路的經驗教訓,在砥礪奮進中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1.基于追求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實際。客觀的具體實際和歷史條件,是我們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根本依據。作為一個客觀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現代化是當代人類社會的普遍追求,西方曾在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引領時代。中國盡管是現代化的后發國家,但并未盲目照抄西方現代化的所謂“藍本”或“母版”,而是立足自身實際實事求是地開啟現代化探索。中國自鴉片戰爭后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富強、民族獨立就成為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為此,無數仁人志士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地主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悉數登場,試圖通過改革或革命挽救民族危亡,但都難免走向失敗的終局。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始終牢牢把握具體的歷史實際,對中國國情尤其是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深刻總結。經過艱難險阻的抗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才能以獨立的姿態追求現代化;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初期的努力探索,逐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創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經驗條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物質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轉化,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迫切任務和發展要求。可以說,著眼于客觀實際進行的歷史探索,使得我們的現代化圖景愈加清晰明朗。
2.基于各國發展道路興衰的世界實際。各國現代化道路所呈現的盛衰無常,成為當代世界的重要實際。西方通過資本主義率先開啟現代化進程并一度取得成功,卻由于過度依賴“資本主導”的原生動力,始終無法擺脫資本邏輯的宰制。在資本無限繁殖和自我擴張的本性驅使下,西方現代化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伴隨著階級壓迫、殖民掠奪、生態惡化等弊端,甚至有的國家還走上軍國主義的歧途,體現出這種現代化模式內在固有的“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蘇聯則是在社會主義的制度框架下,以“國家計劃”為中心推動現代化進程,一度使自身從落后的農業國成長為先進的工業國。但遺憾的是,蘇聯卻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承以及現實的政治經濟實踐上步入封閉僵化之路,最終亡黨亡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今世界的開放性也意味著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中國積極反思與借鑒國外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結合自身國情走出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可見,中國式現代化以問題為導向,扎根于不斷變化著的中國實際與世界實際,將“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唯物史觀根本原則貫穿始終。
二、道路開創: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普遍與特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發展具有客觀的普遍性規律,但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又以特殊的形式體現出來。中國式現代化正是如此,既體現了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等現代化的“規定動作”,又通過五大特征展示出基于自身國情的“自選動作”,實現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
1.中國式現代化遵循現代化發展的普遍規律。現代化表征社會發生系統性的歷史變遷,它遵循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普遍邏輯,以實現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的現代躍升。在現代科技引發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的前提下,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得以迅速發展,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直至人民的思想觀念都發生緊密的鏈式反應,呈現出現代社會應有的風貌。中國式現代化置身于世界現代化的潮流,積極推動現代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利用經濟全球化不斷擴展和深化世界市場,順應了人類告別傳統生產方式、邁向現代工業社會生產方式的歷史進程。同時,社會轉型中形成的民主化、法治化、國際化等運行方式,是人類現代化所表現出來的普遍規律,自然也被中國式現代化所遵循。因此,當中國在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時,應不斷向世界展示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文化自信的大國形象。
2.中國式現代化又具有自己鮮明的中國特色。現代化不存在唯一模式,而是具體的、實踐的與民族的產物。各國歷史文化和具體情況存在的差異性,使得每個國家都有權利根據國情來探索最適合自身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在特定的政治制度環境中,扎根深厚的文化土壤與歷史積淀摸索出的一條特殊路徑,最終創造出“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之路。與西方現代化相比,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為根本政治保證,體現出自身的本質特征,即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作為與西方現代化模式迥然不同的一種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上對馬克思主義現代化思想進行時代發展,在實踐上為其他正在追求現代化的國家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的中國道路,并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開創了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可見,中國以“五位一體”的“并聯式”邏輯克服了西方一元線性的“串聯式”思維,開辟了一種現代化敘事的中國范式,使得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普遍性與具體道路多樣性的闡釋再次被實踐所證明。
三、價值指向:堅持社會歷史運動的“人民主體”
“現實的人”及其活動是唯物史觀的理論前提,這昭示著實現人的發展不僅是社會進步的根本目的,也是現代化的最終歸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下的“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秉持堅定的群眾史觀立場,是我們能夠保持戰略定力的自信源泉。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創造強大生產力,以回應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現實訴求,滿足人民群眾對于共同富裕的社會期盼,最終促進人民群眾對于全面發展的價值實現,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主體的價值指向。
1.創造美好生活,回應現代化的主體訴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初心。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現實訴求,“五位一體”地推進現代化的總體布局,構建了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的格局。當前,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然發生轉變的情況下,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已經擺脫過去那種“有沒有”的供給側不足的限制,轉而對于公共產品“優不優”抱有更多期待。人民群眾的現實訴求不斷提升,恰恰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在持續進步。據此,中國式現代化從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出發謀篇布局,以更高質量的發展來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2.推進共同富裕,滿足現代化的主體期盼。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同時也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的夢想。較之于資本主義的兩極分化狀態,社會主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而非“以資本為中心”,注重維護和發展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奮斗目標。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其主動精神和勤勞智慧對于推動共同富裕尤為關鍵。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施精準扶貧來消除貧困,使人民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達到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的相得益彰。中國式現代化追求實現高質量發展,積極將“蛋糕”做大做好與切好分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追求全面發展,實現現代化的主體價值。在強大的社會生產力基礎上,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地發展,既是唯物史觀強調的社會發展目標,也是追求現代化的內在動力。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努力促進物的充裕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因此,現代化與人的發展相輔相成,現代化進程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的關系被深入澄明,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價值目標。中國式現代化充分吸納人民群眾的智慧與活力,激勵一批又一批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不斷涌現。倘若每個人的潛力、能力、個性都得以充分展現,那么中國式現代化就一定是一條通往“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現實道路。
在歷史發展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內在邏輯下,中國式現代化所體現出來的唯物史觀品格,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彼此成就。在理論格局與實踐走向上,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世界現代化的原初樣式,而且再次雄辯地證明了唯物史觀深刻的理論穿透力。
本文系江蘇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3MLB002)、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