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04;F299.23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高??萍紕撔聶C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加快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1]。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高??萍汲晒D移轉化平臺,是促進科技、教育、人才、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對釋放創新動能、引領助推地方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本文通過對鎮江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現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希望能對本市工作推進提供決策參考,同時為其他地區大學科技園建設提供借鑒。
1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現狀分析
1.1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發展歷程
1990年,東北大學建立了國內第一家大學科技園,開啟了中國大學科技園發展的歷程。歷經30余年發展,教育部、科技部先后認定了11批139家國家大學科技園。目前,139家大學科技園分布于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其中,江蘇、北京、上海擁有數量位居全國前三。歷經多年發展,國家大學科技園形成了多種類型、多種模式并存的發展格局,歸納起來主要有4種:一是高校主導模式,二是政府主導模式,三是企業主導模式,四是其他類型[2]
1.2鎮江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發展情況
鎮江國家大學科技園由鎮江市、鎮江經開區聯合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兩所駐鎮高校共同打造,具體由鎮江經開區負責日常管理運營。2010年1月,該大學科技園經科技部、教育部聯合認定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鎮江國家大學科技園轄區面積約
,常住人口9.34萬人,目前在科技創新、載體建設、產業發展、人才集聚等方面已具備一定基礎,產城融合初顯成效??萍紕撔路矫?,現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家,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超 4 % ;載體建設方面,建有中心研發區、雙子樓等科創載體65.5萬
,擁有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研究院等研發平臺43個,市級以上創新平臺181個,在孵企業約300家;產業發展方面,已形成汽車零部件、船舶海工裝備、生物醫藥、汽貿銷售、商業住宅等產業集群,現有規上工業企業91家,年產值110億元左右;人才導入方面,已累計引進各類創新創業高端人才784名,其中國家級人才17名,碩士及以上學歷員工1600余人。
2鎮江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經過多年建設,鎮江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已具備一定基礎,對鎮江地方經濟發展也起到了較好支撐作用。但對照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更高要求,目前其在管理服務、創新發展、產教融合、人才導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項,體制機制和建設水平仍有差距,亟須通過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雖然這些問題不少是鎮江國家大學科技園面臨的具體問題,但對眾多國內大學科技園來說,也存在一定普遍性。
2.1協調機制有待完善
大學科技園作為“政產學研金”一體化的載體,其建設需要政府一產業一高校三者交叉互動。但若高校主體責任缺乏,就容易導致國家大學科技園大學屬性不夠,難以真正落實服務高校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主責主業,造成大學科技園建設運營與高?!懊撱^”的局面。目前,鎮江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主要由地方(鎮江經開區)負責,高校實質性參與日常管理運營較少。同時,由于機構調整,原負責園區具體服務的市場化大學科技園公司暫停實體化運營,日常管理運作主要由大學科技園管辦(與所在地街道合署辦公)承擔,但園區多數科創載體又為經開區區屬資產平臺公司持有,大學科技園管辦的運營自主權不充分,且經開區科信、經發、招商、建設等部門與大學科技園管辦(街道)均屬同級平行部門。因此,大學科技園管辦在推進園區建設與日常管理運營上,會面臨體制機制不暢的問題,如對內責權不統一、協調層級不夠等,對外與駐鎮高校常態化對接機制不完善等。
2.2創新動能有待提升
園區高水平科技企業和項目招引不足。一段時間內曾較為關注“億元以上”項目招引,對需要中長期培育的初創型、潛力型科技企業和機構關注和重視不夠,在招商隊伍配置、招商激勵政策和項目評價體系上更偏重產業招商、偏重短期內產生效益,未能有效實現產業招商與科技招商“雙輪驅動”、眼前產業與未來產業“同步配置”,久而久之可能造成發展的長久支撐與后勁不足。同時,園區在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等方面深度賦能的專業服務還不強,公共技術和專業服務機構、平臺較為缺乏。
2.3科教融匯有待加強
園區與駐鎮高校聯動發展不夠,園區企業與高校師生關聯度不強,高??蒲匈Y源條件共享利用不足。園區產業未能充分結合在鎮高校特色學科、優勢專業制定發展規劃與路徑,在鎮高校也未能充分結合區域產業需求優化專業設置與教學課程,校地建設規劃與工作推進聯系不夠緊密。高校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不足,成果轉移轉化缺乏足夠的科學管理和有效組織,園區與校內科研管理、技術轉移、人事資產、紀檢檢查等部門尚未形成常態化協同機制。入駐企業與高校師生的關聯度有待提升,未能充分利用高??蒲袟l件和科教資源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業創新迭代升級。
2.4人才供需有待暢通
駐鎮高校與園區在人才交流、定向培養、供需對接上不夠緊密、存在錯位。高校在人才培養上更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對創新創業實務能力的培養還有待加強,對大學科技園區的人才定向培養和輸送不夠,畢業生留園比例尚待進一步提高。園區對面向高校人才的創新創業支持政策宣傳不夠,對人才引進后的環境優化、融合共生、品質化生活需求和服務配套尚需進一步重視和完善。
3鎮江國家大學科技園高質量發展對策建議
3.1對標國家大學科技園功能定位和建設要求
國家大學科技園是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戰略舉措,是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平臺,也是人才培養模式革新的重要載體[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要充分發揮優勢,在暢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循環,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發揮戰略支點作用,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原創科技企業、開辟一批未來科技產業。教育部已著手推進國家大學科技園新一輪優化重組。2024年2月,鎮江市提出要把載體提升作為“先手棋”,把科教、人才資源集聚利用作為“突破口”,走好創新引領產業強市的“必由之路”“融合之路”。2024年8月,鎮江市又提出要將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成為全市“產城融合引領區、未來產業先行區,創新資源集聚新高地、創新成果轉化首選地”。
3.2明確鎮江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方向和總體原則
(1)政府主導、市場引導原則。充分發揮政府主導、政策引導和市場互動,完善園區“管辦 + 公司”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有效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引導激發高校和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著力構建“政產學研金服”協同發展的創新體系。
(2)創新驅動、校地聯動原則。積極組織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推動重點產業鏈群能級提升;推動校地資源共享、學科共建、聯合創新,通過創新機制賦能,不斷提升園區對高??萍汲晒D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科技企業孵化的支撐力。
(3)科創結合、產城融合原則。圍繞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研發,提高科創資源供給與市場需求匹配度,加速科技創新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推動產業和城市深度融合、協調發展,努力打造產業功能完備、空間結構合理、社會生態協調的產城融合新城區。
(4)生活高質、服務優質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把滿足人才需要作為鮮明導向,圍繞“食住行、醫養教、文體旅”等各方面,出臺更多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配套政策。堅持以企為本,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紓企之困、解企之難,使園區成為吸引各類企業和人才的\"強磁場”。
3.3聚焦優化鎮江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四項機制
3.3.1 完善校地共建機制
一是強化主體責任,將大學科技園建設納入地方(特別是經開區)和高校整體發展規劃,在更高層級謀劃和協調配置產業、科技、教育、人才資源,強化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成立大學科技園建設工作協調小組,對大學科技園建設工作進行統一協調;在經開區層面,由管委會領導牽頭,大學科技園管辦、科信、經發、招商、人才、規劃、建設、資產平臺公司等有關職能部門參與;在高校層面,由校領導牽頭,產學研處、科技處、資產處、人事處等有關職能部門參與[4]。二是建立校地聯席會議制度。在經開區和高校領導層面,定期會商決策重點工作與重大事項,必要時增加專題會商;日常由園區管辦、科信、招商等部門與高??蒲刑帯a學研處、資產處、人事處等對接協調推進具體事項。三是理順管理體制,優化部門設置和職能定位。明晰鎮江國家大學科技園管理辦公室與所在地街道辦事處的職能分工,突出科技創新定位和經濟發展職能,調優配強經濟發展、項目招引、運營服務人員力量;采用“管辦 + 公司”模式強化園區運營,會同高校組建專業運營團隊,實體化運作大學科技園科創載體,必要時引入第三方機構和市場化力量,提供更加專業高效的全流程管理服務。
3.3.2 完善創新發展機制
一是強化科技招商工作。組建專門科技招商機構、擴大充實科技招商隊伍,同時協調調動園區各民營創新載體運營團隊的招商力量,協同并進加大對新興產業、未來項目的招引培育;根據高科技、初創期、潛力型科技企業和項目特點,有針對性地完善招商考核機制、項目評價機制和績效激勵機制。二是分步實施“騰籠換鳳”“工業上樓”。清理騰退一批低效項目、低層業態和“僵尸”企業,騰出寶貴的土地和空間,整合打造專業孵化載體和高品質特色產業園區,加速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加強與上海、蘇州等地先進園區以及毗鄰的丹徒高新園等區域的聯動,探索合作園區、飛地孵化、項目流轉、利益分成等新機制,突破發展空間制約,實現區域協同發展。三是建設高能級科創平臺。打造完整的“源頭創新—成果轉化—產品開發—場景應用”培育鏈;引導高校、地方、龍頭骨干企業深度結合,支持合作共建具有市場生存能力、自我造血能力的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強化區域產業賦能;支持建設高水平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推動高校實驗室資源、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數據和圖書文獻等向國家大學科技園內企業提供開放服務。四是優化創新服務保障。實施孵化載體質效提升工程,按照專業化、特色化發展路徑,提升園區科創孵化載體孵育能力和服務水平。引進匯聚創業輔導、知識產權、科技咨詢、投融資等機構,提供一站式、專業化、精準化服務。強化金融賦能科技創新,設立和壯大科創投資基金,完善科技信貸風險補償、擔保體系,引導銀行和社會資本加大投人,解決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3.3.3完善產教融合機制
一是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立足園區現有產業基礎,充分結合在鎮高校汽車、船舶、生物、農機等學科優勢,加快數智車船等傳統產業煥新、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壯大、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培育;定期組織產業鏈企業與高校相關專業學院、實驗室對接,交流科技成果與企業技術需求[5]。二是支持高校加速推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建立健全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探索將科技成果轉化貢獻納入教師績效考核和職稱評定,允許大學生依托創新創業成果申請學位論文答辯,在市級科技計劃項目中優先支持校地合作項目,市級科技創新券對企業和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費用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支持高??萍汲晒捎孟仁褂煤蟾顿M許可方式到大學科技園進行轉化。三是支持校地合作建設早期成果概念驗證平臺,支持企業或園區打造中試基地和應用場景,打通成果轉移轉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6]
3.3.4完善人才引育機制
一是強化校地人才互動。支持校地人員相互兼職、雙聘雙掛,鼓勵高校教師擔任園區創業導師、企業科技副總,鼓勵園區人才擔任高校產業教授,支持高校為園區和企業定制培養專業人才。二是加強創新創業素質教育。通過合作開設創業課程,舉辦創業訓練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等形式,構建\"校區 + 園區”聯動的人才培養體系[7]。三是強化人才供需對接,完善引才獎補、創業扶持激勵政策,組織園區、企業定期走進高校推介創業支持政策和人才技術需求。圍繞人才特別是90后、00后人才更高的生產、生活、人文需求,打造宜居、宜創、宜業的高品質空間,吸引高層次人才加速奔赴大學科技園。
4結語
在地高校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國家大學科技園是促進高??萍汲晒D移轉化、參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將高校豐富的創新要素、人才資源和學科優勢轉化為地方創新發展優勢的有效途徑[8]。面對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新要求,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校地融合,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建好、用好國家大學科技園這一載體,積極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積極助推地方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產業的良性循環和互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2024-07-21)[2025-02-26].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2]夏英,張勇,賈芳.大學科技園:歷史,現狀及未來趨勢[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05-108.
[3]科技部教育部.關于促進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19-03-29)[2025-02-26].https://fgw.sh.gov.cn/ys-zscq-1. 4. 5-h5/20241223/9f50bd7a8a70428eaf005c2fccec26c6.html.
[4]謝曉東,裴云龍.新時代大學科技園建設和發展思路初探[J].科教文匯,2021(33):1-3.
[5]王曉楠,張慧.關于新時代遼寧省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發展思路及模式的建議[J].遼寧經濟,2024(5):35-39.
[6]姚磊.國家大學科技園中試基地建設優化策略研究[J].中國高新科技,2024(13):47-50.
[7]金鵬,張繼東,張昀.新時期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與發展思路探討[J].科教導刊,2019(10):7-8,13.
[8]袁博.建設高水平國家大學科技園助力洛陽創新型城市建設:以洛陽理工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為例[J].區域治理,2023(15):255-257.
(編輯張碧雪)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university science park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WANG Yan (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212028, China)
Abstract:Asaplatformforthe transferandtransformationof 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of universities, theuniversityscienceand technology park isan importantcarierand effctive approach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talentsand industries.Itis alsoanimportant front forlocal areas to cultivateand develop emerging industriesand future industries.Taking Zhenjiang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nt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parks,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and suggestions forfurther strengtheningthe integ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local areas,accelerating thereformof thesystemand mechanism in aspects such as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innovation momentum,integration of scienceand education,and thesupply and demandof talents, effectively releasing innovation momentum,and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Key words:national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integration of industryand education;system and mechanism;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