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一個整合的綜合體,基礎教育強調的是全人教育。五育并舉、全面發展本質上是全人教育,是整合的綜合教育。數學、物理和地理都是認識和表達世界的工具,語言也是表達和認識世界的工具。但是,世界沒有分割為數學學科、物理學科、地理學科、語言學科等,而是數學學科、物理學科、地理學科、語言學科等不同學科的綜合體。學校的教育可以分科,但是世界是不分科的,學生的大腦是不分科的,最核心的素養是不分科的。
為了避免或解決英語教育教學中的教條主義、僵化思維、孤立視角、碎片化學習、機械性訓練等問題,《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整合性學習的理念?!罢稀被颉罢闲浴痹谛抡n標中是一個高頻詞。新課標要求“依托語境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在真實、有意義的語言應用中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薄案鶕W生的實際需求,選擇和設計既有層次又強調整合的不同類型的練習和活動?!薄皩卧獌热葸M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組,建立單元內各語篇內容之間及語篇育人功能之間的聯系,形成具有整合性、關聯性、發展性的單元育人藍圖。”“教學設計與實施要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活動,引導學生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進而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策略,圍繞主題表達個人觀點和態度,解決真實問題,達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薄耙龑W生通過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活動,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從語篇中獲得與主題相關的文化知識,建立信息間的關聯,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感知并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義?!?/p>
新課標在闡述核心素養內涵時特別強調了核心素養的融合觀:“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相互滲透, 融合互動,協同發展。”新課標提出了體現核心素養成長性、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綜合特征”概念,明確要求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從整體上達到發展語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識、提升思維品質和提高學習能力的學習目標。如果我們將核心素養機械地拆分為“四個素養”,而不是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或粗暴地將四個課時平均分配給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機械地安排教學時間和教學活動,硬性規定第一課時用以發展語言能力,第二課時用以培育文化意識,第三課時用以提升思維品質,第四課時用以提高學習能力,這就違背了整合性學習的理念。同理,如果我們在考試評價時,分門別類地逐一測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那就陷入了教條主義的泥潭,有?!昂诵乃仞B的四個方面相互滲透, 融合互動,協同發展”的基本觀念,最終也無法測出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水平,因為核心素養本質上是兼容并舉的。
英語學習活動觀倡導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整體發展。學習活動的不同類型是有層次和結構的,有核心要素和基本要求的,有遞進也有回返。有共進也有反復,符合人類學習的一般認知規律和外語學習的特殊認知規律。這些活動涉及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創造與想象等環節,體現人類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認知活動的多維度和多樣性。這些活動相互關聯,互為因果,或螺旋上升,或同步共進。與以往那種先學后用、線性遞進、直線發展的學習方式所不同的是,英語學習活動觀注重結構化的學習,情境化的應用,有意義的建構;要求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用以致學、致創;強調用中學,做中學,創中學。
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引領下,教師指導學生基于主題情境,激活已有知識和經驗,以主題意義探究和問題解決為目的,依托語篇,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在語言學習和實踐過程中,運用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感知、辨析、吸納、批判、評價、內化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理解文化意涵,作出價值判斷,提出新觀點和新方法,并進一步開展語言學習和實踐,邊學邊用;在新的情境中,或在完成新任務的過程中,主動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由回答問題走向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重視和強化學習新知識,豐富和完善知識結構,學習運用新的方法,創造地解決問題,促進知識向能力轉換,能力向素養的轉化,綜合發展并不斷提升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英語學習活動觀倡導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這三類活動不是獨立的三個階段,不是簡單的線性進階,而是合力奮進的三駕馬車。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創造與想象等活動也不是簡單的線性進階,我們不能將這些活動簡單地直接歸類于某一大類活動,更不能粗暴地要求教師在某一堂課上完成所有的活動環節,如圖1所示。這不是實事求是的科學辯證觀,而是主觀任性的教條主義,其線性的單一箭頭指向顯然違背了課標中“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結構示意圖”(見圖2)。
我們在學習理解時,需要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也需要分析與判斷、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我們在應用實踐的過程中,特定的情境和任務需要我們感知與注意各種在場的人與事,概括與整合各類在場的信息,并基于必要的推理與論證,作出合理恰當的反應,采取有針對性的行動;我們在遷移創新時,需要在變化了的情境中,或結構不良的情境中,甚至是超出預期的情境中,對新情況、新挑戰、新要求、新問題等變數,加大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促進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創造與想象等產生積極的效果。
有些教師在理解和執行英語學習活動觀時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他們在課堂上把英語學習活動觀中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直接分成三個階段,要求在一堂課上完成這三類活動。這違背了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用結合、學中用、用中學、做中學、創中學、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原則。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沒有截然不同的內容和明確的界限。我們不能簡單地說“教學活動A”是學習理解活動,“教學活動B”是應用實踐活動,“教學活動C”是遷移創新活動。我們在應用實踐時,難道沒有同時學習理解嗎?我們在遷移創新時,難道沒有產生新的感悟和認識、需要進一步學習嗎?所以,不要把活動觀分割成三個孤立的階段,它們之間不是線性關系,而是交互、交叉、融合、循環的關系。真正有意義的學習不是刻板的先學后做,而是在學中用,用中學。如果學習者只是為學而學,會把知識視為孤立的、機械的東西,而非一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有些教師認為,學習理解是淺層的。如果學習理解是淺層,那么深度學習是否也是淺層的?有些老師在教學設計時孤立地看待單元中的主題。在真實的世界里,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主題是密切關聯的,不可分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在特定的語篇中側重有所不同。在真實的社會語境中,人、社會、自然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倡導辯證的整合觀,既要突出核心主題的重點,又要顧及相關話題的支撐點。
推薦書目:《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 年版)教師指導 英語》
本書主編:梅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