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訂和施行學生資助政策是國家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學生資助政策的有效施行,能夠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科學精準地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開展資助工作的關鍵一步。當前,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量化認定(以下簡稱“高中資助量化認定”)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誠信缺失問題,本文將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
一、高中資助量化認定體系和流程概述 以南寧市為例
(一)量化認定體系構成
為了攻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識別、精準資助的難題,進一步提升資助效率,2016年建立南寧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量化評估認定指標體系[1],2019年推動南寧市學生資助信息管理平臺“大數據比對功能”上線,2023年進一步借助信息化平臺、大數據分析技術等,重點完善和優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評估認定指標體系和量化評估系統,并于2024年春季學期在相應的高中展開試點工作。在此基礎上,對“南寧市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與資助申請表”(簡稱“申請表\")和“南寧市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量化認定指標及參考分值表”(簡稱“指標及參考分值表”)進行了內容調整和改良,使之更適用于無法通過大數據比對完成認定的非標簽類學生。申請表主要收集學生的基礎信息、學生的家庭基本狀況、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以及學生對家庭困難的闡述。將這些信息對應指標及參考分值表中的各類指標,并進行賦分,可完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量化認定。具體而言,量化認定體系設一級指標5項,以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為核心,涵蓋收入調查、剛性支出調查、影響收入原因調查、突發事件調查、生活消費調查等內容;二級指標21項,每項二級指標下設不同層次,每個層次賦相應分值,量化測評總分應不高于100分。
(二)量化認定基本流程
通過部門間信息系統數據共享和比對,可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為四類:特別困難、比較困難、一般困難、不困難;對應的量化評定分數為“80分以上”“60分以上”“40分以上”“40分以下”。無法通過部門間信息系統數據共享和比對確定困難類型身份的學生,依據自愿原則,領取申請表,如實填寫表格后,與家庭經濟困難佐證材料一并提交。班主任借助“學生注冊信息一覽表”中的數據及家訪記錄,對學生的申請表及相關材料進行第一輪審核,初步篩查不實信息;班級或年級民主評議小組將申請表中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在校學習情況、生活消費情況等量化為相應指標,對照指標及參考分值表完成量化打分,得出量化測評分,并對量化測評分由高到低進行排序,根據認定原則評定資助學生的類型及確定擬資助意見,將認定結果報學校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學校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對申請學生進行核實確認,通過信件、電話、家訪等方式加深對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了解,確保評議結果最大限度反映學生的困難情況,剔除不符合資助條件的學生,結合資助名額,最終確定提交申請學生的受助資格、受助檔次和受助金額。
二、高中資助量化認定中的誠信缺失問題分析
(一)量化認定中的誠信風險點及其產生原因
第一,數據來源渠道單一且受主觀因素影響大。當前,量化認定所依托的基礎材料源于學生自主填寫的申請表。這樣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部分申請學生及其監護人出于各種主觀因素的考量,如“希望獲取更多資助金額以緩解家庭經濟壓力”“擔憂如實填寫可能無法獲得資助”等,在填寫內容時沒有做到完全客觀真實,進而削弱了信息的客觀性與可靠性。
第二,承諾制下的監督核查機制不完善。當前采用承諾制來證明材料的真實性,即由申請學生及其監護人承諾所填信息的真實性。承諾制旨在簡化流程,提高效率,增強申請學生及其監護人的責任意識,但由于缺乏與之配套的監督核查機制,導致申請表中的多項信息如“年收入”“父親職業”“母親職業”“家庭負債”“養情況”等難以核實,從而出現夸大家庭經濟困難情況、偽造相關佐證材料等問題。此外,即使設置了監督核查機制,學校也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和有效的手段對海量的申請材料進行精準核查,難以確保所有信息的真實性。
第三,誠信約束機制不完善。資助申請行為誠信評定的結果雖與申請學生及其監護人的誠信度掛鉤,但對于違背承諾的具體約束和懲罰措施不夠明確或缺乏足夠的威懾力。如果出現失信行為不會產生嚴重的后果,那么就很難從根本上遏制不誠信行為,從而難以避免隨意填寫、資料造假等問題的出現。
第四,量化認定中的認知與執行偏差。班級或年級民主評議小組在量化認定過程中,難免受到個體認知、價值取向以及資助工作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最終的量化測評結果具有不同程度的偏差。比如,有的成員可能更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或更傾向于勤勞刻苦的學生,由此強調“成績”和“遵紀”在評定指標中的地位,而忽視了“家庭經濟困難”這一核心指標。這種做法容易導致一些真正急需資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被忽視。
(二)量化認定中誠信缺失問題的影響
量化認定中的誠信缺失問題造成的影響是多維度的。第一,導致資助資源的錯配。在量化認定工作中,任何失信行為都有可能導致資助資源的錯配,即使只是一項不實的數據也可能對整個受助群體的資助金額分配產生影響,從而導致無法實現精準資助。第二,削弱資助政策的效果。量化認定中的誠信缺失問題有可能會加大學生個體間的經濟差異,引發受助個體間的矛盾,從而打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求學積極性,這有悖資助政策推行的初衷。第三,影響教育公平。資助政策的有效施行關乎教育公平的推進與社會信任體系的維系。量化認定不公平會嚴重阻礙資助工作,從而影響教育公平。
三、高中資助量化認定中誠信缺失問題的解決策略及建議
(一)構建多元化數據采集與驗證體系
第一,除建立資助工作部門間的大數據信息共享系統外,還可建立資助工作部門與村(社區)相關部門的信息共享平臺,從而有效獲取學生家庭的居住環境、鄰里評價、受災情況、蟾養狀況等,進而綜合多方面信息,構建更為全面的申請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畫像。第二,在學生申請資助之前開展家訪活動。制訂資助預申請名單,由班主任、科任教師、資助工作人員組成的家訪小組根據資助預申請名單進行家訪,實地了解學生家庭的真實情況,包括住房條件、家庭消費情況、家庭成員健康狀況等,并做好詳細記錄,將其作為量化認定的重要補充資料。第三,對于學生在申請表中填寫的如“負債情況”“醫療支出”“學業支出”等較易收集佐證材料的指標項,要求其提供相應的佐證材料,并對佐證材料進行嚴格審核。如對于“醫療支出”,可要求學生提供疾病證明、支出明細等佐證材料。第四,建立數據交叉驗證機制,對比不同來源的數據是否能相互印證,如對比學生填寫的家庭住房信息與村(社區)反饋的情況、實地走訪所了解的情況是否相符,如存在較大差異,需再重新調查核實。
(二)健全承諾制監督核查機制
第一,構建人員結構更為合理的班級或年級民主評議小組,例如結合多維度量化的工作要求,在班級或年級民主評議小組中加入家長委員會成員、學校社團成員、社區工作人員等。開展民主評議工作前,對參與量化認定工作的小組成員進行專業培訓并考核,確保小組成員熟知最新的資助政策及量化認定辦法,提高小組成員量化評議工作的質量。第二,建立民主評議過程監督機制,全程記錄民主評議過程,包括成員的發言、評分依據、認定的結果等;建立投訴、舉報通道,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的監督,對不公正評定行為進行嚴肅處理。第三,對申請資助的學生建立長期的家庭經濟狀況動態監測制度,每季度進行家庭回訪,實時了解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變化,及時調整學生的資助等級或針對學生的突發困難情況啟動資助應急預案。
(三)完善誠信約束與激勵機制
第一,制定符合學校資助量化認定工作實際的資助失信行為懲罰規定:對于提供虛假信息、隱瞞真實情況等失信行為,除取消申請學生資助資格外,還要將其失信記錄記入學生個人誠信檔案;對于情節嚴重的失信行為,如偽造證明材料、惡意騙取資助資金等,將其如實上報相關部門,追究申請學生及其監護人的責任。第二,增強正向引導,設立誠信獎勵制度,將資助誠信行為納入學生的綜合測評內容,對如實提供家庭經濟狀況信息且在資助過程中表現優秀的學生予以一定的物質獎勵或精神鼓勵,激勵更多學生堅守誠信原則。
(四)加強誠信教育與引導
第一,將誠信教育納入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定期開展誠信主題班會、講座、征文比賽等活動,向學生宣傳誠信的重要性以及資助政策的意義和要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二,邀請誠信榜樣人物進行事跡分享,如誠信經營的企業家、拾金不味的道德模范等,以誠信故事激發學生的誠信意識和責任感。第三,強化家校合作,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渠道,向家長宣傳資助政策和資助誠信的要求,加深家長對資助誠信的認識;明確告知家長在申請資助的過程中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如提供真實信息、配合學校核查等,并告知家長違背誠信的后果;指導家長進行家庭誠信教育,幫助孩子筑牢誠信意識。
結語
高中資助量化認定涉及多個主體,這就要求參與量化認定的各個主體誠信行事。申請學生及其監護人有責任如實提供個人及家庭經濟信息;學校需要承擔審核評議的責任,確保量化認定過程中無失信行為;學生資助管理部門不僅要根據教育及社會發展狀況合法、合理制定資助政策,還要加強對學生資助執行過程的監督,處理資助過程中的失信行為。只有各個主體都做到資助誠信,才能保障資助資源得到合理分配,從而推動教育事業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陳英,莫堯.精準落實國家資助政策的“廣西樣本”[J].人民教育,2020(2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