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改進CRITIC;熵值法;耦合協調度模型中圖分類號:F259.22 文獻標志碼:A DOI: 10.13714/j.cnki.1002-3100.2025.08.018
Abstract:Basedonthesystemcouplingtheorythearticletakes12provncesalonthenewwesternlandseacorridorasthereseach objects,combinestheimprovedCRIICentropyweight-TOPISevaluationmodelwiththecouplingcoordinationmodel,di outempiricalanalysisonthestatusoftecouplingandcoordinationleveloftheconstructionlevelofprovincesand municipalitiesalong thenewwestenland-seacoridorand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hemanufacturingindustryintheperiodfrom2O17to222. Theresearchresultsowthattheoverallconstructionlevelofprovincsanditiesalongthenewwesternlandseacoridorandthelevel ofhigh-qualityevelontoftemanufactringidustryfuctuatesgreatlyndthedfeecintetredofchprovieadity obvious,andthatthecouplgodtioevepetisieparyodatiogendereissillgatetege valueofthecouplingcordinatindevelopmetofeachprovice.Therefore,itisnecesarytotakestestoconsolateadipovte coordination quality of the two industries.
Key words:constructionof thenew westernland-sea coridor;thehigh-quality developmentof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mproved CRITIC; entropy metho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0引言
西部陸海新通道位于我國西部地區腹地,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在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隨著我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已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區域發展后勁的戰略舉措。同時,制造業作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為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因此,深入探討西部陸海新通道與制造業之間的耦合協調發展關系,將為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國內外關于西部陸海新通道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單一系統評價方面。其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對區域經濟影響[1-2]、物流運輸[3-4]、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5-等方面。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7-8]、水平測度及評價[9-11]、發展路徑[12-13]等。對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耦合協調研究鮮有涉及,主要停留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背景下相關產業之間的協同研究上[14-15]。
鑒于此,本文選取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12個省市作為研究對象,對各省市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水平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并基于此探討兩者之間的耦合協調關系。
1 研究設計
1.1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在遵循指標體系構建原則基礎上,對指標按照初選、篩選流程進行,以構建合適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于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評價指標的選取,重慶市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扮演著連接內陸與外部市場的紐帶作用、核心交通網絡,因此本文重點結合《重慶市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五年行動方案(2023—2027年)》提出的具體重點任務,綜合考慮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發展現狀,從通道運營組織能力建設、通道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通道運行效率提升、通道要素輻射力集聚、制度型開放水平、交通物流經濟深度融合,以及市場主體共七個維度初步構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的選取,本文參照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規劃文件,結合規劃提出的五項基本方針,從創新驅動、質量效益、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集聚五個維度初步構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
為檢驗上述初始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借鑒先前研究,采用變異系數法對所選取的指標進行評價與篩選。首先,本文對各指標數據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收集,并確保了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對少部分缺失數據,采用插值法對數據進行了補充完善。其次,計算每個指標的變異系數( C V ) ,以衡量指標的波動情況。計算公式見式(1);根據已有研究做法,將變異系數值設置為0.3。當變異系數大于0.3時,則認為該指標鑒別力較強,予以保留,反之,當變異系數小于0.3時,則認為該指標鑒別力較弱,則應舍棄。

其中,
是第i個樣本值,
是平均值, n 是樣本數,
表示第i個指標的變異系數。篩選后指標數據如表1、2所示。


1.2數據來源
“南向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前身)于2017年3月正式提出并啟動建設17]。因此,根據國家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考慮研究數據的可得性、可比性以及科學性,本文選取2017—2022年作為研究時序,以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12個省份(內蒙古、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廣東省湛江市和湖南省懷化市作為地級市不納人研究范圍內。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2017—2022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數據庫》《中國工業經濟數據庫》《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庫》等。
1.3研究方法
1.3.1改進的CRITIC-熵權-TOPSIS評價模型
綜合使用CRITIC法和熵權法以及TOPSIS模型,可有效克服傳統TOPSIS方法無法反映變量之間相關性和重要程度的缺點有效避免逆序問題18]。確立各評價指標權重并計算各年份發展水平,具體公式如下。
原始數據
, i = 1 , 2 , ? s , m ; j = 1 , 2 , ? s , n ;
表示第 i 省份第 j 項指標的原始值,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正向指標標準化公式如下。

負向指標標準化公式如下。

表示第 i 省份第 j 項指標的原始值,
表示第 i 省份第 j 項指標的標準化值,
和
分別表示第 i 個評價對象第 j 項指標原始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通過式(2)和式(3)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利用改進的CRITIC法計算權重,計算第 j 項指標的信息量,公式如下。

式(4)中,
和
分別表示第 j 項指標的標準差和平均值,
表示第 i 項指標與第 j 項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根據式(4)計算第 j 項指標的權重。

根據熵權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
(6) 
其中,
表示第 j 項指標下第 i 個地區占該指標的比重,
為標準化后的值,
表示第 j 項指標的信息熵,
表示第
項指標的信息效用值,
表示第 j 項指標的權重。根據式(5)和式(9)計算第 j 項指標的組合權重。

假設CRITIC與熵權法兩賦權方法具有同樣重要性,取 γ = 0 . 5 。
首先計算加權矩陣。

其中,
,
是第 j 項指標的綜合權重。
確定正理想解
和負理想解
。


進一步計算各評價對象到正、負理想解之間的距離。


計算各評價對象與最優解之間的相對接近度
。

其中,
,
值越大表明越接近最優水平。
1.3.2耦合協調模型
耦合協調分析方法包括耦合度模型和協調發展度模型,可用于分析不同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關系[19]。構建耦合度模型的步驟如下。
式(17)中, C 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耦合度,
, c 值越大,表示耦合程度越高,
和
分別表示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水平。
進一步構建耦合協調度模型,公式如下。


D 為兩者的耦合協調度,
; T 為綜合協調指數,
; α 和 β 為待定系數,且 α + β = 1 ,考慮到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在文中地位同等重要,故 α 、 β 均取值為 0 . 5 。
D 值的取值范圍是[0,1],越接近于1代表系統耦合協調性越好。
本文結合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情況,對耦合協調度進行等級劃分,如表3所示。

2結果與分析
2.1綜合發展水平測度及分析
本文基于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12個省市2017—2022年的數據,計算得到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水平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數值,結果如表4、表5所示。
2.1.1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水平測度分析
如表4所示,從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水平綜合評價值來看,在2017—2022年期間,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市整體建設水平綜合評價值最大為2018年的0.413,最小為2022年的0.396。由于2017年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提出以及2019年《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政策的支持,為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引,2018年和2020年建設水平綜合指數與前一年相比出現上升態勢。各省市中,內蒙古、廣西、海南、重慶、四川和云南建設水平較強,其綜合評價值均大于平均值,貴州、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建設水平綜合評價值均未超過平均值。

從建設水平評價排名來看,在2017—2022年間,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市排名變化波動較大。其中,在2020—2021年期間廣西、重慶、四川、陜西建設水平指數變化趨勢較為明顯,其余省市區大部分年份排名相對平穩,僅在一些年份略有起伏。廣西與陜西兩省全面落實國家相關支持政策,在這一時期內持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出臺了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如優化通關流程、拓展信息數據共享等,大幅提升了通道運營效率及通道要素輻射帶動能力等,成為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依托。相比之下,四川和重慶在2021年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存在一定波動,在2020年取得良好進展,但受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地區貨物、人員流動以及地區商貿與投資活動受到影響,2020—2021年期間建設速度有所回落。
總體而言,2017—2022年期間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市整體建設水平變化趨勢波動較大,各省市變化趨勢差異明顯。建設水平較高的地區在相關政策支持、經濟發展水平、資源配置效率、基礎設施條件等方面具有優勢,各地區發展基礎的差異性導致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水平存在差異。
2.1.2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分析
由表5可知,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值來看,在2017—2022年期間,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市整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值最大為2019年0.489,最小為2022年0.434,整體而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呈現回落態勢,各省市間差異明顯。

從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排名來看,重慶、四川、陜西等經濟發達省市綜合評價值位居前列,且均高于平均值,而貴州、云南、新疆、內蒙古等欠發達省份,其排名較為落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相對滯后。重慶、陜西、四川等經濟發達地區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注重科技創新驅動,在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為推動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而欠發達地區普遍缺乏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高端人才等,在重點領域和高附加值制造環節上競爭力較弱。此外,受限于區位條件、基礎設施以及產業配套等因素,這些地區產業鏈水平較低,創新能力不足,導致難以形成完整的現代制造業體系。
總體來看,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地區間差異顯著,部分地區如重慶、四川等發達地區在產業轉型升級、結構優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綜合水平位居前列。但也有個別省市受地理、資源、政策、科技等不同條件限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較為緩慢,綜合發展水平較低。
2.2耦合協調水平分析
基于兩子系統的綜合水平指數值,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耦合協調度D值,根據協調等級劃分標準確定各省市協調發展階段。耦合結果如表6所示。

從整體均值層面看,2017—2022年12個省份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呈現平穩波動趨勢,均處于初級協調狀態[0.6,0.7),說明整體協調狀態良好,但兩系統之間的深度融合尚未完全實現,還需在政策協調、基礎設施對接、產業鏈銜接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工作力度,充分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協同效應,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從省份均值層面看,兩系統耦合協調水平均值排在前五名的省份依次為重慶(0.753)、四川(0.752)、陜西(0.709)、海南(0.687)與廣西(0.670),其中,重慶,四川、陜西處于中級協調階段[0.7,0.8),兩系統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均值排在后五名的省份依次為寧夏(0.606)、貴州(0.603)、甘肅(0.601)、新疆(0.586)與青海(0.573)。對比來看,均值排名第一的重慶與均值排在末位的青海省的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均值仍有不小差距。
總的來看,當前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運行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方面仍顯不足。整體而言,要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需在政策引導、資金投入與市場機制等多方面共同發力,以提升耦合協調發展水平。
3結論與建議
本文在構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利用改進的CRITIC-熵權-TOPSIS評價模型分別測算其綜合發展水平,并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量化二者的耦合協調發展水平。通過實證分析發現,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份建設水平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耦合協調發展僅處于初級協調階段,各省份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均值仍存在差距,需進一步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水平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耦合協調度,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第一,完善政策協調機制,加強規劃銜接。各省市政府應共同建立健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和制造業發展的協調機制,在規劃編制、資金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進行全面協調,通過財政資金、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企業投資制造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通道建設的整體水平。
第二,加大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力度。進一步完善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鐵路、公路、航運等綜合運輸體系,提升通道通達能力和運輸效率,降低通道運輸成本,為制造業發展提供高質量物流服務,同時鼓勵制造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協同性。
第三,優化區域產業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根據各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通道條件,合理規劃區域產業布局,鼓勵制造業向沿線城市集聚,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增強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建立跨區域的合作機制,促進資源共享、信息交流和產業協同,形成合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第四,加強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針對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加大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力度,不斷提升參與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協作能力,為區域發展注入持續動力。通過提供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高端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到西部地區發展。
參考文獻:
[1]傅遠佳.中國西部陸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設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9(4):70-77.
[2]余川江,龔勤林,李宗忠,等.開放型通道經濟發展模式視角下“西部陸海新通道”發展路徑研究——基于國內省域分析和國際競爭互補關系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8(1):65-80.
[3]黃鎮東.中國西南地區建設“南向通道”的前景[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8(1):1-5.
[4]GAO Tianhang,TIAN Jia,HUANG Chuan,et al.The impactof new western land and sea corridor developmenton portdeephinterlandtransportserviceandrouteselection[J/OL].Oceanamp;CoastalManagement,2024,247.[2024-07-15].https://doi.org/10.1016/j.ocecoaman.2023.106910.
[5]陳特特,盧瀟瀟,許露元,等.西部陸海新通道與產業升級研究[J].社會科學家,2023(6):89-97.
[6]陳萬靈,溫可儀,陳金源.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貿易開放效應研究——基于融入共建“一帶一路”視角[J].國際經貿探索,2024,40(1):22-39.
[7]張明志,姚鵬.產業政策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J].科學學研究,2020,38(8):1381-1389.
[8]李英杰,韓平.數字經濟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和路徑[J].宏觀經濟管理,2021(5):36-45.
[9]鄭玉,孫瑾瑾.中國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水平測度及其時空演化分析[J].統計與決策,2023,39(11):89-93.
[10]方梓旭,戴志敏.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時空特征研究[J].軟科學,2024,38(2):27-34.
[11] 李曉鐘.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評價與區域差異比較研究[J].社會科學家,2022(8):17-25.
[12] NKOUA NKUIKA G L F, XIANG Yiqu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development policybasedonthe PMC-AEindex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Businessand Competitiveness,2022,17(Suppl 1):1-11.
[13]PAN Xiongfeng,GUOSuchen,HANCuicui,etal.InfluenceofFDIqualityonenergyeffciencyin China based oseeminglyunrelated regresion method[J/OL].Energy,2020,192.[2024-07-18].htps://doi.org/10.1016/j.energy.2019.116463.
[14]唐紅祥,夏惟怡,黃躍.西部陸海新通道制造業與物流業協同集聚的影響因素識別及突破路徑研究[J].中國軟科學,2022(8):131-139.
[15]張溫馨.西部陸海新通道對廣西與重慶產業協同發展的影響研究[D].南寧:南寧師范大學,2024.
[16]鄒燕.創新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與國內重點城市創新能力結構研究[J].管理評論,2012,24(6):50-57.
[17] 張磊.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驅動因素分析與對策[J].學術論壇,2018,41(5):156-161.
[18] 傅為忠,儲劉平.長三角一體化視角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基于改進的CRITIC-熵權法組合權重的 TOPSIS評價模型[J].工業技術經濟,2020.39(9):145-152.
[19] 王玉梅,周一諾,孫小強.數字經濟下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創新研究——機理、測量與對策[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4(1):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