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如何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為誰培養人才,回答好這個問題就離不開高校黨的建設以及黨建質量的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也應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全面貫徹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聚焦黨的引領推動高校發展。高校黨建是新時代下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基層黨支部黨建工作亦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關鍵一環和重要基石。辦好高等教育必須加強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推動高校黨建工作科學化、系統化,這就要求我們在穩步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時,進一步提升基層黨建品牌創建工作質量]。品牌是一種標識符號、一種精神體現,蘊含著價值理念,是品質的集中體現。黨建品牌是將“品牌”理念融入黨建工作,將黨建工作同品牌經營理念相結合,運用品牌經營理念推動其發展,凝練提升黨建工作的特色、經驗等,探索實踐路徑,完善工作體系建設,提升高校黨建工作質量,激發改革創新活力,助力高校各項事業發展。因此,開展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品牌創建實踐路徑研究,既順應時代潮流,又為高校發展、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等指明方向。
一、高校基層黨支部工作品牌創建的價值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激勵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保持黨員隊伍先進性和純潔性”,這一表述為新時代下黨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全新基本價值遵循。高校基層黨組織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政策方針,確保黨對高校全面領導的主要陣地。因此,加強基層黨支部組織建設,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工作方式就變得尤為重要。高校黨建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挖掘自身優勢、改進人才培養方式、實現教學研究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高校黨建品牌化建設是推動高校黨建工作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推動黨建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2]。
首先,黨建品牌是對黨建工作的高度凝練。推動基層黨支部黨建品牌創建能夠助力高校基層黨建更加科學、規范,提高黨建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增強黨組織凝聚力與戰斗力。
其次,品牌創建有助于明確黨組織的定位和職責,增強黨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對于推進黨建工作與學校事業發展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愈演愈烈,核心在科技,關鍵在教育,歸根到底則是人才競爭。高校是人才培養主陣地。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十分關鍵,推動基層黨支部品牌化發展能為高校黨建注入新活力,提升競爭力,確保人才培養優勢。
二、高校基層黨支部工作品牌創建的現狀透視
高校黨建工作是推動學校發展改革建設的根本指引。黨建品牌作為黨的建設的精品樣板,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近年來,高校黨建工作和基層黨支部工作持續受到各級黨委的高度重視,基層黨支部品牌創建工作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各種問題也不斷顯現。新時代下,高校基層黨支部品牌創建工作呈現出新的態勢與特點,這也對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對于高校基層黨支部品牌優化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品牌創建認識不夠深入
高校黨建工作是推動學校發展建設的關鍵一環,基層黨支部是其生存發展的基石。當下,部分高校基層黨支部工作者對于黨建工作存在著思想認識不到位,理論學習不夠深入,乃至停留于以完成上級任務為目標的形式主義,傾向于“重行政,輕黨建”的觀念意識,缺乏自主創新性。對品牌創建認識不足、品牌意識薄弱,創建過程缺乏科學化、系統化認識,注重形式,僅停留在“品牌名稱”設立的簡單層面,缺乏內涵以及長期運行機制。
(二)品牌創建創新意識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3]當下,部分高校基層黨建品牌缺乏創新。第一,缺乏創新機制。黨建工作具有鮮明的黨性和實踐性,當下部分黨員內在動力不足,工作熱情不高,需要創新機制體制提高黨員黨性,提升工作效率。第二,方式方法同質化。部分高校基層在黨建品牌的創建過程中流于形式、內容趨同且活動形式過于單一,缺乏創新性與獨特性。“大多基層黨建工作都著眼于狹義的黨建開展,就黨建抓黨建,以政治學習、主題教育等作為黨建的主要內容。”一方面,活動內容趨同。更多項目內容停留于“參觀紅色革命基地”等傳統方式,缺乏相對特殊性,無法打造自身的黨建特色。另一方面,學習方式單一。更多基層黨支部是以集中學習、學習強國等作為全部內容,缺少多樣性與創新性。第三,創新意識薄弱。在進行品牌創建的過程中無法脫離傳統觀念,認為黨建工作具有傳統性、嚴謹性、政治性和規范性,未能深人結合本校特色與實際進行品牌創建。
(三)品牌培育不夠,持續性不強
高校基層黨建品牌創建工作要秉持嚴謹的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實踐均要有科學合理的規劃。然而,在當今的黨建工作中,很多基層黨組織對于黨建品牌的設計、培育不夠深人,無法形成品牌運營模式、部門特色、學科優勢、校史校情等多角度、全方位融合發展的格局。運行機制持續性不強,缺乏特色亮點,更多來自事后包裝。
三、高校基層黨支部工作品牌創建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高校基層黨支部工作品牌創建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其根源復雜多樣,涉及思想認識、體制機制及創新能力等多個層面。
(一)思想認識層面的局限性
黨建品牌,就是將“品牌”引入到黨建工作中,將其同品牌經營理念相結合,旨在探索出符合時代特征,行之有效的黨建工作新機制。如今,部分高校基層黨建工作者受傳統觀念制約,局限于傳統工作模式。而“品牌”屬于商業理念,二者無內在邏輯聯系,無法將二者相互結合。此外,部分高校基層黨支部成員對品牌創建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將其視為外在形象的塑造,忽視了品牌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服務理念和工作機制的構建,導致品牌缺乏深度和內涵。
(二)品牌培育缺乏內驅動力
一方面,部分高校基層黨支部對于黨建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將其視為附屬任務,缺乏主動作為和深入探索的精神。這種“重業務輕黨建”的觀念,使得品牌創建工作難以獲得足夠的關注和資源投入。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缺乏對黨建品牌創立的內在渴望,缺乏內在驅動力,僅停留在“完成任務”的初期階段,無法將自身特色融入其中,更未能夠將其提升至戰略品牌層面。
(三)體制機制不健全
體制機制不健全是制約品牌創建的又一關鍵因素。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在當前的考核體系中,黨建工作往往與業務工作分離,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導致黨員參與品牌創建的積極性不高。同時,高校內部缺乏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無法對品牌后期的運營、推廣、維護做到有針對性地監督管理,很多品牌的創建僅停留于表面,并未對其深入挖掘,導致在運營中出現突然中斷或戛然而止的現象。另一方面,品牌創建缺乏系統規劃和頂層設計,往往是即興而為或跟風模仿,缺乏持續性和連貫性,無法形成長效運行機制。
(四)創新能力不足
創新能力不足是品牌創建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方面,部分高校基層黨支部在品牌創建過程中缺乏創新思維,習慣于沿用傳統的方法和模式,不愿或不敢嘗試新方法、新技術,限制了品牌創建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另一方面,缺乏專業人才。品牌創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支持,但當前高校基層黨支部普遍缺乏此類人才,導致品牌創建工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四、高校基層黨支部工作品牌創建的創新路徑
(一)高校基層黨支部工作品牌創建的實踐理路
黨建品牌創建工作需要將高校基層黨支部的黨建工作理念同品牌理念融合,旨在以品牌相關理念和模式促進黨建工作發展,并結合高校基層黨支部特色,探索出新時代的黨建工作新機制[4]。
首先,黨的領導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根本保證。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各類學校黨組織要把抓好學校黨建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把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到學校工作各方面。”黨建品牌的創立要在黨建工作要求的基礎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組織內部管理,完善組織架構,將理論同實際相結合,切實提高工作實效,搭建共建共享黨建平臺,創立完善的、具有時代特性的黨建品牌。
其次,黨建工作品牌同傳統黨建工作有所不同,對于黨建品牌來說,要有其自身品牌要素。第一,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品牌培育的核心,商業品牌定位側重產品質量、企業信譽等,高校黨建品牌定位應緊密圍繞黨的任務宗旨,結合高校根本任務,在校園和社會中建立一個清晰的外化形象,回答人才培養、黨組織建設,以及如何結合實際、打造亮點等問題。第二,品牌內涵。要從頂層設計入手,緊跟時代,賦予其科學化、系統化的工作內涵,凝練出自身的亮點和特色成果,形成具有一定導向和示范價值的基層黨建標志性品牌。第三,品牌載體。在完成科學化、系統化的頂層設計后,需要讓品牌“落地”,這就離不開一定的載體。包括場地、媒介等物質載體,以工作隊伍為主的軟實力載體,具有核心內涵的特色項目實踐載體,以及保障品牌運行、推廣、監管、維護的制度載體等。
(二)高校基層黨支部工作品牌創建的具體措施
1.開展“紅色基建、雙向輻射”學習活動模式 參考文獻
進一步加強學習型黨支部建設,以基建處整體為核心,依據黨員自身專業技能,所負責工作項目劃分為黨員小組,課題小組和實踐小組,通過定期輪換,讓組員可在不同小組工作學習。通過這種方式,有效提升各組員的參與度,激發黨員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此外,推行“雙向輻射”學習機制,支部黨員為“輻射源”,積極分子為“近程響應區”,群眾為“遠程拓展區”。通過“輻射源”的帶頭作用向“近程響應區”與“遠程拓展區”釋放能量,構建一個由黨員發起,經積極分子接力,最終惠及群眾的擴散式學習架構。此模式不僅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還拓展了學習成效的深度和廣度,延伸黨建活動覆蓋面。彰顯了黨建品牌的示范引領價值,為黨建工作的開展注入新動力。
2.開展“紅色基建”系列黨建品牌活動
以弘揚“基建精神”為特色,推動形成“黨建 + 專業”的雙向聯動發展格局。首先,開展“基建筑夢,講好基建人自己的故事”系列講座。深入挖掘基建領域內的感人故事和寶貴經驗。講座由資深基建人、部分老師親自講述,從個人成長、項目攻堅、團隊協作等多個維度分享在基建事業中的點滴故事,講述學校歷史以及新校區建設,依托自身部門優勢,進一步挖掘“基建精神”,提煉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展現基建人自已的工匠精神。同時,邀請行業專家、學者和優秀黨員代表,圍繞基建行業的最新動態、政策解讀等熱點話題,進行講解交流。通過講座,搭建一個開放、包容的學習平臺,促進知識共享和思維碰撞,為基建事業的持續發展增添新動力。
3.發揮新媒體宣傳作用
進一步加強開放型黨支部建設,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做好宣傳工作。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賬號等打造宣傳空間,對講座內容進行傳播和推廣,吸引更多師生和社會人士關注基建事業,了解基建精神。強化其宣教功能,擴大品牌影響力。同時加強與兄弟院校黨建交流,協同創新黨建,共同助力黨建工作進一步發展。
4.成立志愿服務團隊
構建多元化志愿服務團隊,深化服務型黨支部建設,成立“筑夢基建”黨員志愿服務聯盟。在聚焦于服務學校與師生的日常需求的同時,融入科技創新、綠色環保等新元素,開展諸如“我為新校區建設做件事”“智慧新校區創新挑戰賽”等志愿服務活動。用實際行動詮釋并弘揚“基建精神”,讓每一次服務都成為一次心靈的洗禮和成長的契機。
[1]唐宗,熊馳雁.高校黨建工作品牌化建設探究[]辦公室業務,2023(1):40-42.
[2]楊玉人.大數據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品牌化建設實踐研究[I].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75-80.
[3]方鳳玲,黃紹華,毛霞.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品牌建設的實踐理路[I].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2):38-40.
[4]李風嘯.培育高校黨建工作品牌的實踐研究———以中國計量學院現代科技學院為例[].思想教育研究,2015(07):58-61.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高校基層黨支部工作品牌創建的實踐路徑研究——以基建處黨支部為例”(DJKTC202416)。
(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