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2023年以來,廣東省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高校基層黨組織體系健全,黨務工作隊伍素質強,是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政治優勢、教育優勢、人才優勢。因此,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開展百校聯百縣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行動的實施方案》(簡稱“雙百行動”),推進省內百家高校院所與百個涉農縣(市、區)結對共建,從而助推典型縣鎮村實現高質量發展[2。然而,在這一過程中,高校面臨三大服務困境:開放困境、資源困境以及機制困境,嚴重制約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廣度、深度和效度。
因此,本文通過解決高校與鄉村之間的系統封閉性、資源碎片化、機制短效性等問題,探索高校黨建助力“百千萬工程”的有效路徑。
“百千萬工程”的內涵
“百千萬工程”是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簡稱,是廣東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2022年12月8日,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定》,全面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百縣指的是廣東全省122個縣(市、區),千鎮是指全省1609個鄉鎮(街道),萬村則是全省2.65萬個行政村(社區)[3。“百千萬工程”是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為牽引,以城鄉融合發展為主要途徑,以構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為目標,壯大縣域綜合實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為了可以調動更多力量參與到“百千萬工程”之中,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鼓勵省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投身其中,通過整合人才、資金和資源,探索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助力鄉村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高校黨建助力“百千萬工程”的積極影響
(一)有助于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是鄉村戰略的發展要求,要實現這“五大振興”目標,離不開人才、科技和智力等支撐。而高校正是人才、科研、文化等資源的聚集地,其所擁有的高素質師資力量、高質量畢業生人才,能夠將生產知識帶到鄉村所需的地方,發揮人才資源的優勢助力鄉村振興。另外,高校還擁有先進的科研設備和研究成果,可以為鄉村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創新思路。高校黨建作為高校的重要組織形式,其所擁有的高素質師資力量、高質量畢業生人才、高水平教科研設備和成果、豐富的校內外顯隱性資源,以高校黨建帶動這些資源匯聚于鄉村,與鄉村所需有機結合,為鄉村振興帶去新思想、新技術,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多重路徑和強大動力[4。
(二)提升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
高校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與縣鎮村結對共建,可以探索新模式,實現黨建引領和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高校基層黨組織作為戰斗堡壘,可以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引領農村黨員成為鄉村振興的“排頭兵”,提升鄉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5。在結對共建中,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提供黨建幫扶,深化與鄉村的合作。通過選派青年教師和干部到基層進行幫扶工作,可以促進高校黨員深入了解鄉村實際情況,積極參與鄉村建設,提升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水平。這種互助合作不僅可以推動鄉村振興,也可以為高校黨建提供實踐基地促進高校黨建工作的深入發展。通過高校“黨建 + ”的“黨建幫扶”新模式,可以實現黨建引領和鄉村振興的有機結合,既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也有助于提升高校黨建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實現共贏共享的發展局面。
(三)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
高校黨組織抓住“雙百行動”的有利契機,整合學校的人才資源、科研成果,與縣鎮村共同打造合作共建項目,將師生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促進地方經濟的有效提升,實現高校與地方共贏的新局面。同時,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高校在鄉村產業建設、鄉村規劃建設、鄉村人才培訓等方面提供優質的社會服務,從而基于服務過程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因此,高校黨建助力“百千萬工程”,可以增強高校與地方的互動和合作,實現高校的內涵式發展
三、高校黨建助力“百千萬工程”存在的困境
(一)開放困境
開放困境指的是高校和鄉村之間存在著系統封閉性,給高校黨建全面參與“百千萬工程”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首先,高校大多位于城市之中,與鄉村之間存在空間距離,導致幫扶干部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城鄉之間奔波,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效率。其次,高校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與鄉村對接較少,對鄉村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缺乏了解,這給制定幫扶項目帶來了困難。高校黨組織雖然在制定幫扶項目清單的時候會前往鄉村進行實地調研,但是在調研階段大多只能了解經濟和產業等業務數據,對鄉村的民俗文化、生活習俗等卻難以深入了解,這可能導致幫扶項目的不適切性。因此,為了破解開放困境,高校黨組織應當加強與鄉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定期組織師生開展志愿活動,深入鄉村開展調研,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從而為項目幫扶清單的制定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二)資源困境
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機構,擁有著眾多優秀的教師和學者,以及豐富的研究資源。然而,這些寶貴的資源卻未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資源利用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高校的資源利用受到學術研究和教學規章制度的約束,導致資源運用范圍受限,難以突破規則將資源有機地融入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學術研究和教學雖然是高校的主要職能,但高校也應該在鄉村振興中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為鄉村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支持。另一方面,高校研究成果往往偏向于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與鄉村實際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這種脫節導致研究成果難以有效地轉化為鄉村發展的實際成果,使得鄉村振興工作缺乏必要的支持和指導。高校黨組織應當意識到鄉村振興是當前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積極調整研究方向,關注鄉村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將學術研究成果與鄉村振興實踐相結合,為鄉村振興提供更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機制困境
在推動高校黨建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存在著外部政策機制、內部激勵機制、信息平臺機制以及保障機制等不足的問題。首先,外部政策性引導不夠,即政府層面尚未發布專門文件引導高校黨建服務鄉村振興,對黨建支持鄉村振興的關注不足。這導致高校基層黨組織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時缺乏明確的政策支持和指導,難以有效推動相關工作的開展。其次,高校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師生參與鄉村振興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使得相關人員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全力以赴投入鄉村振興工作中。第三,缺乏校地、校村黨組織共商共建共享的機制,導致高校基層黨組織服務鄉村振興存在著信息不暢、合作不密切的問題目前高校對鄉村的支持更多是單向流動,缺乏雙向交流和合作共贏的機制,影響了雙方的合作與發展。最后,保障機制不到位。目前高校黨組織參與鄉村振興還處于松散階段,缺乏專門人員和專項資金支持,使得鄉村振興工作存在著不穩定性和不可持續性。
四、高校黨建助力“百千萬工程”的路徑
(一)促進行動協同,深層賦能鄉村產業競爭力
基于開放困境中高校和鄉村之間存在著系統封閉性的問題,高校將通過助力鄉村產業建設這一過程進行突破。首先,高校通過將鄉村所需的專業教師選派到幫扶的縣鎮村,積極推動鄉村科技發展。這些教師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以及鄉村發展的實際需求,制定相應的幫扶計劃,以科學技術支持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其次,駐鎮幫鎮扶村的工作人員深入了解鄉村的現狀和需求,制定產業幫扶計劃。在此過程中,高校黨委根據鄉村的產業發展前景,合理劃撥一定的幫扶資金,旨在助力鄉村特色產業的培育與發展。通過資金的投入和政策的傾斜,助力農民增收,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后,高校還積極與校外企業進行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和創新驅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產業發展。這種校企聯合不僅可以為鄉村提供智力支持和市場資源,還能促進高校研究成果的轉化,增強鄉村產業的競爭力。
(二)推動資源對接,全方位強化鄉村黨建凝聚力
高校在助力鄉村振興、強化鄉村黨支部建設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通過選派優秀教師黨員駐鎮幫鎮扶村這一創新舉措,為鄉村黨支部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智慧,有力推動了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的高地,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與人才儲備。選派優秀教師黨員駐鎮幫鎮扶村,不僅體現了高校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是將高校的教育優勢直接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實際動力。這些教師黨員通常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豐富的黨務工作經驗和扎實的專業知識,他們的到來,首先幫助鄉村黨支部健全和完善了“三會一課”制度,即定期召開支部黨員大會、支部委員會、黨小組會,按時上好黨課,確保黨內生活制度化、規范化。通過常態化的學習機制,黨員們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得到顯著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戰斗力得到明顯提升。在此基礎上,高校黨委還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定期為鄉村黨支部開展一系列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的學習培訓活動。這些培訓涵蓋了黨務基礎知識、黨紀國法、鄉村治理理論與實踐等多個方面,旨在全面提升鄉村黨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特別是針對黨紀學習教育培訓,通過案例分析、互動討論等形式,讓黨員們深刻認識到遵守黨的紀律和規矩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了紀律意識、規矩意識。
(三)實現校地聯動,多舉措提升鄉村規劃吸引力
在“百千萬工程”中,“綠美鄉村”與“和美鄉村”已成為鄉村發展的重要方向。兩者通過優化鄉村環境與布局,致力于營造宜居舒適的鄉村生活。高校黨建通過解決外部政策機制、內部激勵機制、信息平臺機制、保障機制等方面的機制困境,為“百千萬工程”助推鄉村規劃建設。一是高校黨員在鄉村規劃建設中,通過組織志愿服務、開展調研活動和專業培訓,將最新的科學理念與實踐經驗帶入鄉村,推動了鄉村規劃各項措施的落實。二是高校積極選派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團隊和教師科技團隊前往縣鎮村,參與鄉村規劃設計,包括墻繪、房屋改造、園林設計等。三是高校通過與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合作,推出鄉村文旅創新項目,不僅可以有效美化鄉村環境,還有助于增加鄉村集體經濟收入。因此,“綠美鄉村”與“和美鄉村”的發展離不開高校黨建的支持和參與,雙方的結合不僅提升了鄉村規劃的科學性和藝術性,也為實現鄉村振興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總結
在當前“百千萬工程”的背景下,高校黨建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組織建設和管理,應該發揮其在培養優秀人才、傳承優秀文化、推動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去。因此,本文基于已有“雙百行動”校地合作共建項目清單,探討了高校黨建助力“百千萬工程”的實踐路徑,從而促進鄉村振興和高校黨建的良性互動和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文海.高校基層黨組織服務鄉村振興的協同創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2):29-31.
[2]陳薇,黃進,李秀婷.廣東將推進省內百家高校院所與109個縣市區結對共建[N].南方日報,2023-12-08.
[3]姜業慶.廣東發力縣域突破[N].中國經濟時報,2023-03-03.
[4]王軍.區域高校黨建聯盟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研究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2,24(04):111-115.
[5]張復生.黨建引領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踐分析[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22.
[6]劉柳,李毅弘.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引領著力點探析[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7(03):45-49.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廣東省高校科研平臺和重點領域項目——基于“百千萬工程”的視角構建現代鄉村治理模式(2024ZDZX4147);2024年度清遠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高校黨建賦能清遠“百千萬工程”的實踐研究一—以連州市為例(QYSK2024162);2024年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專項項目—高校黨建賦能“百千萬工程”的實踐研究——以鄉村規劃為例(KY2024-28)。
(作者單位: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