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中華文明的延續性奠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基
中華文明是自發源起從未中斷過的文明形態,中華文明具有延續性不是主觀臆斷,而是在考古和歷史文獻整理的基礎上得出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中華文明的延續性在多民族的交往融合中開拓了穩定的文明生態系統,促進了文明的融合與賡續。史前時期,中華大地的各區域出現農耕、漁獵、畜牧等經濟形態,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區域的人口開始進行遷徙,在遷徙的過程中出現交融,與此相適應,區域文化也在交流的過程中實現融合。夏商周時期,由于中原及周邊地區諸多族群歸屬意識的增強,在雜居與通婚的過程中血緣邊界被打破,漢字文化圈不斷拓展,華夏共同體形成,并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容納各族群的文化。秦漢大一統時期,各區域、各族群的文化形塑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反哺各地文化,奠定了大一統的文化發展框架。魏晉南北朝時期,盡管出現政權的對立,多元民族的大碰撞為更深層次的大融合準備了條件。之后的隋唐五代時期,不同區域和族群之間的交流交融達到頂峰,創造出了許多的文藝產品和文化作品。元明清之后,中華文化在民族融合及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實現了新的發展。縱觀整個文明發展史,我們看到了各族人民為保證文化的繁榮興盛所做的共同努力,看到了各族人民在各種文化交往實踐中追尋的“和”“合”理想。中華文明的探源工程就是探源“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身份確證工程,正是在佐證各民族的文明貢獻論的過程中強化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中華各民族就是在這種連續性基因之中證明了“我”和“他”的關系,并實現同源共祖的身份認同[。
(二)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奠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奮進底色
中華文明從來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因其創新而獨具特色和源遠流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細數一下文明成果,無論是意蘊深刻的經典著作,如:《詩》《書》《禮》《易》《春秋》,還是令人贊嘆佩服的土木工程萬里長城、大運河等,亦或是造福后世的中國古代科技成果四大發明,足以說明中華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聚焦到創新的主體,追問誰的創新,那便是中華民族的創新,中華文明的創新具有深深的民族烙印。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部奮斗史和創新史,一方面,面對本國民族關系所存在的問題,我們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主張因俗而治,進行理論和制度的創新,找到了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正確道路;另一方面,面對外敵的入侵,中華民族始終在開拓創新中力挽狂瀾,以獨有的進取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奠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交融格局
九州共貫、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的突出特性之一。回顧中國歷史,在秦朝大一統之前,統一的觀念和意識就在中華民族的心中確立并不斷得以踐行。大一統觀念最早可追溯戰國晚期的公羊學,秦漢一直到隋唐時期的政治體制完善不僅使得“大一統”形態更加完善,而且使“大一統”理念成為各民族的自覺追求。此時,大一統的內涵更加豐富,由之前的“華夷一體”擴展到“天下一家”。而后的各個朝代不管在政治體制還是在文化體制的建立上都秉承“大一統”的價值理念,并在以后的交往實踐中演繹“親仁善鄰”的處世之道、“協和萬邦”的外交之理。到近現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意識更加深人人心。之后,中華各民族在經濟上貿易互通,文化上交流互鑒,聚居上縱橫交錯,并在日常的交往實踐中處理好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可以說,統一性作為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追求,早就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并在追求這種統一的過程中由自發到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
(四)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涵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開放胸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匯合的精神成果,超越了地緣、血緣等差異性因素的限制,在堅持統一、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將多民族整合成一體。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中斷也是因為本身強大的包容性。回溯歷史,中華文明將農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的優點吸納進來,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促進各文明的融合發展。各民族之所以能夠成為共同體也是因為中華文明兼容并包的文化底蘊,在尊重多元的同時強化一體的特性。費孝通先生的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指出,作為民族實體,所要表述的是56個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前途命運以及相互依存、彼此依靠的生存法則。恩格斯認為,從政治上劃分的不同民族不可能是純粹的,往往帶有著鄰族的某些特征,而正是因為與鄰族建立了聯系,所以才使各民族的民族性格具有相似性。聚焦中華傳統經典,無論是《詩經》《楚辭》,還是漢賦、元曲,在保存對各民族進行生活記錄的過程中也展示出各民族交流交往的融合氣息。可以說,中華文明強大的包容性不僅作為一種政治倫理在中華大地上規約著各民族的政治行為,還作為一種道德規范成為各民族交往實踐的行為準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這種包容開放的胸襟。
(五)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塑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大國氣度
從哲學的層面看,“和”是事物與事物之間在對立的基礎上統一的狀態,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當中表現為摒棄沖突和對立,最終尋求和諧、統一的有序圖景。和平性蘊含著中國對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的憎惡,決定了中華民族在全球范圍內的氣度胸懷。首先,中華文明的和平性體現在超越用自身觀念圈禁他人的偏執對立狀態。自古,無論是詩書典籍,還是歌舞戲曲,對于以大欺小、以強凌弱都進行了極大的批判。中國文化中關于“協和萬邦”“四海之內皆兄弟”“仇必和而解”的思想都強調了承認對方存在,不把自身的利益和觀念絕對化的觀點。其次,中華文明的和平性體現在構建一種“共通”的關系上。實行文化霸權主義,抹殺各國文明的相通和互鑒,試圖消滅文明的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產生沖突的根源。面對這一問題,中華文明以“各美其美”才會最終達到“美美與共”的境界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和諧底蘊。
二、中華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肩負共同的使命
(一)共同引導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美國哲學家南希·弗雷澤認為“食人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是“人吃人\"的現代化,也就是“資本\"吃人的現代化。與見“物”不見人的現代化相反,中國式現代化奏響了民本樂章。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西方現代化遵循資本至上原則,忽視精神的反向作用,最終導致物質文明單項增長,精神文明遠遠落在其后呈匱乏狀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深受中華文明“通達變化,持守中道”辯證思想的潤澤,架構起了物質與精神相協調的現代化圖景。中國式現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與資本主義資本宰割導致的兩極分化之殤及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的弊端不同,中國式現代化以中華文明“均平均安,大同小康”千載所念為思想養料,涵育出“均平共富”文化理想,力圖使中華民族的生存條件達到最優狀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汲取中華文明“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天人哲學思想,既承認自然規律的客觀必然性,也承認人的歷史主動性,在相互契合的過程中架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邏輯。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受中華文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和合基因的潤澤,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群和為貴、協和萬邦的邦交之道,堅持走共存互利、共通共生的互利之路,產生了兼具民族向度和世界向度的外溢效應[3]
(二)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進程中,中華民族經歷過輝煌,也遭受過苦難,之所以能在苦難當中崛起,離不開偉大民族精神的支撐和滋養。回溯中國共產黨100多年氣勢恢宏的山河再造、文明重塑史,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相繼解決挨打、挨餓的問題,離不開中華民族敢于斗爭、不懼困難的民族精神滋養。尤其是進入新時代,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樣離不開民族精神的激勵。進行源頭追問,中華民族的精神何以如此豐富,離不開中華文明的滋養。放眼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中華民族精神作為其內核隨其發展而不斷完善和豐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精神譜系,成為了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聚焦于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們認識和解決民族問題的秩序規范意識,構筑了民族團結的社會態度和心理結構,在具象化的民族復興過程中形塑著個體的思維方式。
(三)共同支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
正是基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文化使命,各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推動中華文明在守正創新的實踐活動中實現質的飛躍。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淀的文化財富,其中充盈的思想理論及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對文化進行感知并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標志,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內涵尤為豐富,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建設來看,不僅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還需要繁榮的精神文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中華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有利于突破人文社會的狹隘族域意識,增強民族凝聚的寬度、廣度和深度,并在進行精神文化產品創造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和凝聚力。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省思建構
(一)增強文化自覺,打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底
文化自覺表現為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輝煌、蒙塵及復興的過程具有清晰的認識,并對各時期文化所發揮的價值導向作用具有理性判斷,而這一作用包含了民族團結的凝聚取向。德國社會學家騰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中指出,文化省思包含對文化內容、價值、目標的理性思考與實踐抉擇,包含對共同體社群關系以及現有的道德規范的實踐交互性結構省思。基于此,要通過各種各樣的精神文明傳播弘揚活動引導民族成員共同領會中華文明的現代價值,并基于時代任務以更強的主動性深究其時代價值,引導民眾在內化于心的基礎上真正投身民族復興的具象化活動。
(二)增進文化認同,搭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橋梁
文化認同蘊含對價值觀念的肯定性評價。從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契合性出發,社會成員集體性意識的萌發到最終定型為共同體意識的內化就是對以中華文明為根基文化認同的集中體現。在這一省思之中,族群之間確證共生共榮的關系,并在文化認同的過程中規約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于共同體約定的行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要引導民族成員對中華文明所包含的價值進行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礎上有所抉擇、有所行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貢獻力量;同時,要引導民族成員對中華文化的賽續歷程進行深刻洞悉,在合目的性與合規律的基礎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提升文化自信,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底氣
聚焦中華文化,文化自信的核心部分來源于其打破傳統思想觀念的桎梏、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發展方面的實踐創新,包括歷代薪火相傳的文化遺產,正在進行的文化創造都是凝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價值意蘊的來源。實踐中,蘊含了文化要義的符號傳遞、文化符號的核心內涵、群體對文化的正向評價在民族團結的活動省思中發揮重要作用。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自信衍生邏輯,要注重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元素,在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助推民族團結事業的發展;要弘揚革命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來自民族成員的理性自覺;要汲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創新動力,為民族團結的現實及未來發展指明價值律動。
參考文獻
[1]龔鳴.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N].人民日報,2023-07-17(03).
[2]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理論導報,2023(09):22-23.
[3]同[2].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云南實踐研究”(20BMZ011)。
(作者:成冬梅,昭通學院;通訊作者黃厚菊,昭通衛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