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穩步推進,構建起團結有效與否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逐漸成為衡量社會治理水平的重要考量標準。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Ⅲ社會治理共同體是指“人們在社會治理實踐中,基于一定的利益和需求,在特定的社會區域內,以規范和情感為依據依托,通過協商和合作方式組成的聯合體”2。這一理念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積累的治國經驗與智慧。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基于對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價值及其問題和對策的分析,深人探討現階段在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過程中所遭遇的各種現實挑戰,并由此明確未來建設這一共同體的有效策略與途徑。
一、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價值所在
(一)社會治理共同體扎實推進了社會治理的深度變革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社會治理模式經歷了數代的更迭,這表明國家對于社會的治理方式,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在當今,人們越來越追求幸福、穩定,安樂地生活。這種需求基本可以總結為一個幸福安定的社會秩序,一個充滿服務熱情的和諧團結的大家庭。但是,要想實現這一愿望單獨依靠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由于人們多樣化的需求,無法及時有效地獲取人們需求的更新動態并作出回應。鑒于人民群眾如此復雜的需求狀況,建立一個社會治理共同體,把社會上各種治理主體吸納進共同體中,發揮各自的優勢,共享信息資源,以便能夠高效及時地獲取政治動態,提供更專業化的公共服務,使人們憧憬幸福生活的愿望得以實現。因此,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非常利于社會治理主體的整合,大力推進了社會治理的深度變革,轉變了社會治理的方式從而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一個高度合作、團結一心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是關系國家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環節,是中國新時代深化社會治理改革的重要突破點。
(二)社會治理共同體高效推動了社會治理的協同合作
當今社會面臨著眾多潛在的風險與挑戰,在目前的社會治理體系中,社會組織在大眾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中扮演著橋梁的作用。但社會治理的制度體系并不完善,運作機制也不通暢。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組織在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中經常出現非理性的非制度化的維權政治活動。因此,建立一個包羅萬象、權責統一、平等協商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依托完備合理的社會治理體系框架,堅持與社會的協同合作,將會呈現出一個國家與社會高度協同合作的治理新圖景。
(三)社會治理共同體大幅提高了社會治理的工作效果
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不但彰顯著我們國家先進的社會治理體系,同時也是提升國家社會治理效率的重要戰略選擇。為了順應時代的變化與情況復雜多變的社會狀況,建立起一個社會治理共同體迫在眉睫社會治理共同體理念倡導共同建設、共同管理與共享成果。這就需要國家倡導大規模的社會動員,使社會治理主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共同努力,推動國家社會治理有效進行,激發社會主體在國家社會治理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治理工作的開展能夠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贏得廣泛的信任,從而減少政策落實的障礙,提升社會治理效能[3]。
二、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現實困境
隨著國家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工程的穩步推進,各種社會治理問題層出不窮。例如治理主體利益分歧導致的社會治理秩序的失衡,權責不分導致的社會治理運作效率的低下,治理體系的不完善以及民眾治理觀念的弱化。因此,急需構建起一個能夠適應時代變化的社會治理新體系,從而應對共同體建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一)社會治理主體利益分歧導致的共同體治理秩序失衡
在我國當前的社會治理過程當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與挑戰。不同的主體之間仍存在著多種的利益訴求。面對這種復雜的社會狀況,由于社會治理共同體中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分歧而引起的對立與競爭頻頻出現。由于不同利益相關者對社會資源的掌控各異,基于自身需求與價值取向而引起的競爭,很容易出現社會公共精神的消弭,最終形成無人獨善其身的局面。因此,各級理應發揮好監督引導的責任。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由于各級之間的自身利益考量的不同,經常會出現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的偏差,從而引發由于利益糾紛而導致的集體行動的非理性結果。對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管理,若缺少有效,合理,公正的監督引導,那么共同體中各個主體就會出現不法的行為,造成共同體治理協作的困難。
(二)社會治理權責不清引發的共同體運作效率低下
在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權責統一的治理主體責任分配至關重要。在治理的實際過程中,治理主體之間的職責劃分不明確可能引發權利與責任間的矛盾,導致治理的時效性下降與治理資源的浪費,當治理主體間的責任與權力沒有明確區分時,公共與個體間的利益沖突就會導致爭搶資源現象的出現。因此,在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過程中,明確社會治理各方主體的責任與權力分配是實現高效運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前提。盡管如此,在實際操作中,當有時需要通過政策激勵等手段對市場進行調節的時候,這一措施的不足之處在于可能削弱了市場和社會主體的自主性,或者使其過于依賴于干預。因此,在機構內部,有必要進一步明確和界定各級權力,以解決中央與地方因職能與權力模糊所產生的政治沖突、機制復雜及效率問題。
(三)社會治理體系不完善造成的共同體治理觀念弱化
基層相對于社會治理結構來說是最為基礎的存在,人民大眾通過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來維護自身權利,參與社會事務,行使自身合法權利。人民大眾與基層治理效果提升帶來的好處息息相關。社會治理共同體中人民大眾參與社會治理滿意與否將會成為評估我國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目前,在我國的社會治理體系中仍然存在一些落后和不足的現象,公眾在表達自身利益的途徑上存在著障礙,表達機制的缺陷也成了社會矛盾的溫床。我國的各項政治制度,是為廣大民眾提供意見表達和權益維護的重要制度基礎。然而,在具體實施這些制度的過程中,鼓勵民眾團結參政的相關機制處于癱瘓狀態,導致公共問題與利益主體之間的交流不夠緊密。當對于底層民眾的呼聲的響應和處理不及時的情況下,治理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與意愿也會隨之降低。在人民群眾弱參與化的社會治理體系中,恢復了從前那般行政化的傳統治理模式,大眾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在運作過程中未能得到激發,從而導致治理效果大幅下降,基層的治理觀念也會減弱。同時,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官本位的思想與協同治理的理念尚未成長為全社會的普遍認同,這也是群眾在社會治理中參與度低的重要根源之一。
三、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優化路徑
在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過程中,面臨著治理主體利益分歧日益明顯,社會治理權責不清,治理體系不夠完善,治理平臺不夠多元種種困難,我們要不斷尋找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共同體建設的最佳方案。通過堅持黨建引領,厘清治理主體權責分配,搭建多樣治理平臺,強化治理數字賦能等措施來不斷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高效構建。
(一)堅持治理黨建引領,推動治理體系不斷優化
強調黨的全方位領導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明確在此過程中的核心角色,這是保障國家穩定、維持社會和諧、不斷優化社會治理結構以及構建有序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基礎。要強化黨的引領作用,首先要優化立法機制。推動科學化的立法進程,使社會治理中的法治主體能夠尊重法律,以優質的立法推動社會治理的現代化[4。整合公眾參與基層治理的治理平臺,不斷拓展人們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切實提升社會治理的法治化,科學化。其次社會治理要有法必依。要想完善社會治理的制度框架,就需要科學的立法程序以及有效的執行機制,從而在全社會中形成法治社會的觀念,實現社會治理規范有序的發展。最后要保證司法程序的正當。必須強調司法在社會管理中的調節職能,確保其服務于人民、維護社會正義。司法機構應當成為社會治理中的公正保障,積極履行自身監督職能。
(二)厘清治理權責分配,提升治理工作運作效能
為了社會治理共同體治理效能的提升,應積極引導,推進社會治理主體間的協同合作,同時增強社會各方的合作能力。強化社會合作治理的能力,推動社會組織中的意識形態建設,以確保社會組織沿著正確的政治路徑進發,同時不斷提升其社會治理的工作水平。建立與社會團體之間的高效協調機制,倡導合作共治的理念,充分認識社會組織在治理中的關鍵角色,并為其提供良好的政治條件,理順與社會團體之間的關系,推動社會組織治理體制的改革,這將有助于增強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社會組織的專業治理能力,優化人才引進的相關政策。同時也應適時實施激勵措施,促進社會組織之間的競爭與協同,提升社會治理的效能以及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協作能力。
(三)搭建治理多樣平臺,激發治理主體參政熱情
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對于建立社會治理共同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人民大眾的基層治理能力對于我國民主事業的發展尤為重要。因此,應轉變工作理念,變重管理為強引導,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公眾對于工作的心理動態,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擺在第一位,力求能夠為人民大眾提供更加深入細致的公共服務。須讓人民大眾清楚政治參與的必要性,促使公眾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治理,提升公民的社會責任心,從而更好地發揮他們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可以通過搭建網絡平臺、告示欄和宣傳海報等方式,做好宣傳工作,確保人們獲取國家政策信息的時效性,以保障人民的政治參與權利。積極鼓勵基層自治組織發揮引領作用,通過小范圍的典型示范帶動更大范圍的政治參與,激勵居民積極投身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各項工作中去,使他們在實踐中增強社會治理的能力,讓人民大眾在實際參與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感悟到政治參與的重要性,從而促進更多人主動參與社會治理善治的本質特征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是兩者的最佳狀態[5。在這種善治的治理觀念指引下,積極出臺大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相關的法規制度,完善大眾參與社會治理的運作機制。在涉及民眾根本利益等方面的相關事項,要依法來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傾聽民眾的合理建議,出臺更加積極合理的公共服務政策。
(四)強化治理數字賦能,促進社會治理模式現代化
隨著時代的推移,社會治理數字化和信息化的趨勢愈發明顯,信息科技的應用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在復雜的社會治理環境中,以數據分析、智能技術和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科技,能夠有效地減輕繁瑣的工作環節,降低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同時為社會治理的創新和增效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各級機構可以構建信息系統的網絡架構,實現各級之間的治理資源互通,有效地提升政治資源的配置功效以及各級部門間溝通協作的水平,進一步鞏固社會治理的運作體系。同時,依托大數據技術,推進社會公共服務網絡信息平臺的構建,將各種民生資源進行整合,打造數字化的工作平臺,提供高效且便利的公共服務,讓群眾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體驗。數字平臺可以使人民群眾更好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拓寬民意反映渠道,社會、大眾三大主體之間形成高效有序的資源互通機制。利用信息科技能夠將對于社會問題的應對從傳統的消極轉變為積極治理,進而推動治理模式向科學化和數字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4.
[2]馬友樂.社會治理共同體:時代解讀、現實依據與價值意蘊[J].湖北社會科學,2021(03):49-55.
[3]梁文宏.社會治理共同體:機理特性、價值意蘊與優化路徑Ⅲ].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24(05):58-63.
[4]歐陽健威.新時代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實踐路徑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24(01):69-74.
[5]陳揚.我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互動合作關系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法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