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監督體系的缺失和薄弱尤為突出。為了保障國有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構建全面、高效、權威的基層監督體系。本文將從分析國有企業基層監督體系存在的問題入手,探討加強基層監督體系的策略。
一、國有企業基層監督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監督體系不健全,監督力量分散
國有企業監督力量包括黨內監督、董事會和監事會監督、職能部門監督、職工群眾監督等多種形式[]然而,這些監督力量相對獨立,缺乏定期、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導致監督資源無法形成合力。同時,因工作保密機制、責權邊界不清晰等因素的束縛,各監督力量之間難以實現資源共享,影響監督執紀問責的進度、力度和效果。
(二)基層監督力量薄弱,信息傳導不暢
部分國有企業基層單位組織架構不完善,落實“兩個責任”任務分解和壓力傳導存在困難,導致“上熱下冷”現象。基層單位紀檢監察機構不健全,兼職監督力量少,日常監督缺少探頭,監督信息傳導不暢。
(三)監督制度不完善,監督職能難以發揮
部分國有企業缺乏對關鍵人、關鍵崗位和關鍵環節監督的系統梳理和規范總結,沒有配套的制度指導監督人員工作。此外,上級單位制發的一些工作制度不夠契合國有企業的特殊情況,達不到實用、可用、管用的效果。
(四)不敢監督、不愿監督的問題依然存在
國有企業紀檢監察機構獨立性、權威性不足,部分紀檢監察干部存在“過客”心理,怕監督太嚴會影響同事關系、個人進步,導致監督勇氣不足,動真碰硬不夠。
二、加強國有企業基層監督體系的策略
(一)突出黨內監督主導地位
在構建和完善國有企業或機關單位的監督體系中,落實黨委全面監督責任,并壓實各級領導干部的監督職責,是確保監督工作高效有序進行的關鍵。黨委作為黨的最高領導機關,在監督工作中承擔著全面監督的重要職責[2。要切實發揮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對監督工作的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一考核。黨委應定期聽取監督工作匯報,研究解決監督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為監督工作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3]。黨委書記作為黨委的“班長”,是監督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切實履行好這一職責,親自抓、負總責,確保監督工作落到實處。黨委書記應加強對監督工作的研究和指導,親自參與重要監督事項的決策和部署,推動監督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黨委書記還應加強對班子其他成員履行監督職責的督促和檢查,確保各級領導干部都能認真履行監督職責。班子其他成員在履行好各自崗位職責的同時,還要切實履行好監督職責,即“一崗雙責”。他們應加強對分管領域和部門的監督,確保各項政策法規和規章制度得到嚴格執行。同時,還要加強對下屬單位和人員的監督,及時發現和糾正存在的問題,防止小問題演變成大問題。
紀委作為黨內監督的專責機關,在監督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切實強化紀委的專責監督,聚焦中心任務,履行好“監督的再監督”職責。紀委應加強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監督,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得到貫徹執行。同時,還要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的監督,特別是對“一把手”和關鍵崗位人員的監督,防止權力濫用和腐敗行為的發生。紀委在履行監督職責時,應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注重實效,不斷提高監督的規范性和權威性。
(二)聚焦“關鍵少數”和關鍵環節
在加強對國有企業監督管理的過程中,特別關注對領導班子成員等“關鍵少數”以及人事、財務、投融資等關鍵崗位人員的監督,是確保國有企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一環[4。“關鍵少數”的監督:國有企業領導班子成員作為企業的決策者和執行者,其行為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戰略方向和經營績效。因此,必須加強對他們的監督,確保其依法依規行使職權,防止權力濫用和腐敗行為的發生。這包括對他們的決策過程、履職行為、廉潔自律等方面進行全面監督,確保其始終在黨紀國法的框架內行事。人事、財務、投融資等關鍵崗位人員掌握著企業的重要資源和信息,他們的行為直接關系到企業的運營效率和資金安全。因此,必須加強對這些崗位人員的監督,確保他們嚴格遵守企業規章制度,防止內部腐敗和資金流失。這包括對他們的崗位職責、業務流程、權力行使等方面進行監督,確保其始終在合規的軌道上運行。
在日常監督工作中,一旦發現領導班子成員或關鍵崗位人員存在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應及時進行談話提醒、批評教育。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夠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行為,防止問題進一步惡化;又能夠增強他們的紀律意識和規矩意識,促使他們自覺遵守黨紀國法。“室組地”聯動辦案:在辦理涉及國有企業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時,應充分發揮紀檢監察機關、派駐紀檢監察組和地方紀檢監察機關的聯動作用。通過整合資源、協同作戰,提高辦案效率和質量,確保案件得到公正、及時處理。
(三)貫通協同形成監督合力
在構建全面、高效的監督體系過程中,充分利用黨內監督、民主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多種監督手段,加強紀檢監察監督、巡視巡察監督、審計監督、職能部門監督之間的貫通協同,是確保監督效能、促進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所在[5。作為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形式,黨內監督具有根本性、基礎性、全局性作用。通過完善黨內法規制度,強化黨內監督的權威性和有效性,確保黨員領導干部始終在黨紀國法范圍內行使權力。依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等民主制度,發揮人民群眾和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監督作用,通過提案、建議、質詢等方式,對黨和政府的工作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監督。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媒體、公眾等社會力量參與監督,通過公開舉報渠道、建立反饋機制等方式,拓寬監督視野,增強監督的廣泛性和及時性。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和網絡平臺的監督作用,對熱點問題進行跟蹤報道,揭露和批評不正之風,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推動問題解決。
作為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的專責機關,紀檢監察機關應發揮“探頭”作用,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確保監督無死角、全覆蓋。通過巡視巡察,對下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進行“政治體檢”,發現問題、糾正偏差,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加強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的審計監督,確保資金、資產、資源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各職能部門應在其職責范圍內,加強對本系統、本行業的監督,確保政策法規得到有效執行,市場秩序得到維護。
(四)推進數字監督平臺建設
在構建全流程、全鏈條、全天候的權力運行監督機制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確保監督工作的全面性和連續性,還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監督工作的智能化和高效化。這一機制要求我們對權力運行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嚴格地監督,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從決策制定、執行實施到結果評估,每一個環節都應納入監督范圍,形成閉環管理。同時,監督機制應覆蓋所有相關部門和崗位,確保無死角、無盲區。此外,監督機制還應具備全天候運行的能力,即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隨時隨地對權力運行情況進行監督。
在現實中,由于部門間信息共享不暢、數據標準不統一等原因,往往存在“信息孤島”和“數據壁壘”問題。這不僅影響了監督工作的效率和精準度,還可能導致監督盲區。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壁壘,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這包括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和共享平臺,推動部門間數據的無縫對接和共享使用。數字技術的發展為監督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我們可以實現監督工作的智能化和自動化。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發現潛在的違規行為和風險點;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智能預警系統,對異常情況進行實時預警和提示;利用云計算技術實現數據的集中存儲和高效處理,提高監督工作的效率和響應速度。
(五)完善基層財務監督體系
在國有企業財務監督體系的構建與優化中,明確監督主體及其職責,并切實落實其責任,是確保國有資產安全、提升企業經營效率的關鍵所在。國有企業財務監督的主體主要包括企業內部監督機構(如審計部門、財務部門)、上級主管部門、國資委以及外部審計機構等。這些主體在財務監督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各自的職責。企業內部監督機構:負責日常的財務監督與審計工作,確保企業財務活動的合規性、真實性和完整性。審計部門應獨立開展審計工作,對財務數據進行核查,及時發現并糾正財務違規行為。財務部門則需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內部控制,確保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上級主管部門與國資委:作為國有企業的出資人和管理者,上級主管部門與國資委承擔著對國有企業財務活動的宏觀監督職責。他們通過制定財務政策、審核財務報告、開展財務檢查等方式,確保國有企業財務活動的合法性和規范性。外部審計機構:受聘于國有企業或上級主管部門,對國有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獨立審計,提供客觀、公正的審計意見。外部審計機構的存在有助于增強企業財務信息的透明度,提升公眾對企業的信任度。
為確保財務監督的有效性,必須明確各監督主體的責任,并建立相應的問責機制。對于發現的財務違規行為,應依法依規進行嚴肅處理,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同時,應加強對監督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其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水平,確保監督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為簡化代理關系,提高監督效率,應盡量減少國有企業資產委托的環節。這可以通過優化企業治理結構、明確產權關系、加強內部管理等方式實現。例如,可以建立更加直接、透明的產權鏈條,減少中間環節的委托代理關系;同時,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高財務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
(六)強化制度建設和責任落實
在構建更加高效、務實的監督體系過程中,我們需緊密圍繞務實管用、精準解決問題的核心原則,對現有的監督制度流程進行全面而細致的修訂與完善。這一修訂過程不僅要確保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更要注重其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在實際工作中能夠真正發揮效用,促進監督效能的顯著提升。首先,要明確大監督體系中各個環節的責任人及其應履行的責任和義務。這包括但不限于:各級監督機構的主要負責人需承擔起總體監督職責,確保監督工作的全面覆蓋和深人實施;具體監督崗位的工作人員則需根據崗位職責,細化監督任務,確保每一項監督工作都能精準到位,不留死角。同時,要通過明確的責任劃分和問責機制,增強責任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確保監督工作的嚴肅性和有效性。
為了進一步提升監督效能,建立下級紀檢監督部門與上級紀委執紀監督部門的聯席會議制度顯得尤為重要。這一制度旨在搭建一個溝通協作的平臺,促進上下級監督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經驗交流和問題研討。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聯席會議,可以及時發現和解決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推動監督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聯席會議制度還有助于加強上下級監督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監督合力,共同應對復雜多變的監督形勢。在此基礎上,還應積極推進各單位之間的協作檢查和交叉監督。這一舉措旨在打破單位之間的壁壘,實現監督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利用。通過協作檢查和交叉監督,不僅可以拓寬監督視野,發現更多潛在問題,還能夠促進各單位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提升整體監督水平。同時,這種監督方式也有助于增強被監督單位的自律意識和自我監督能力,從體制機制上解決“不愿監督”“不敢監督”“不會監督”的問題。
三、結論
加強國有企業基層監督體系是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突出黨內監督主導地位、聚焦“關鍵少數”和關鍵環節、貫通協同形成監督合力、推進數字監督平臺建設、完善基層財務監督體系以及強化制度建設和責任落實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國有企業基層監督體系的效能,為國有企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未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推進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基層監督體系將不斷完善,為國有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景毅君.新時代國有企業“大黨建”工作格局的構建[].現代企業文化,2024(33):112-114.
[2]倪星,易明誠.新時代國有企業“三維聯動”大監督體系構建與運行機制研究[].廉政文化研究,2024,15(06):64-74,109.
[3]張謙.新時代國有企業加強基層監督體系建設的實踐研究[I].南方論刊,2024(07):78-80.
[4]程琳.提升基層黨組織監督效能,國有企業在行動[J].現代班組,2024(12):43-45.
[5]王曉涵.新時代國有企業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建設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2024.
[6]常永輝.新時代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創新發展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3.
(作者單位: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流花油田作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