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當前世界多極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背景下,外部社會的各種矛盾交織,對即將步入社會的畢業生而言,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愈發突顯。畢業典禮不僅是對學生學業成就的認可,更是對其人生價值觀、社會責任感的強化與塑造。通過融入具有思政教育價值的理念、精神追求等元素,畢業典禮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促進自我教育的實現,實現從認識到實踐的跨越。
二、畢業典禮的內涵、發展及特性
(一)畢業典禮的內涵
畢業典禮是學校為完成學業的學生精心策劃的一項莊重而富有意義的成長發展性儀式。儀式標志著學生們將告別現階段的教育培養,邁向人生的新篇章[1]。無論是步人更高階段的教育深造,還是投身社會職場,學生們都將踏上新的征程。在典禮結束后,那些曾經共同學習、生活、成長的老師、同學以及熟悉的校園景色,都將成為回憶中的一部分。儀式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內涵,承載著師生之間的感恩之情、同窗之間的友誼之情以及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二)畢業典禮的發展
古往今來,畢業儀式在世界各地都備受重視。因時代、文化、地域的差異,畢業儀式的形式各不相同。在中國古代,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學子們有明確的畢業標準和相應的畢業儀式[2]。自隋唐至明清,每當學子們金榜題名,當地官員和朝廷都會為他們舉辦盛大的宴會以示慶賀。有為舉人所設的序曲一鹿鳴宴,有為進士所設的盛宴一曲江宴、瓊林宴;有為武舉人所設的盛宴一一鷹揚宴,有為武進士所設的盛宴會武宴等宴會,演變發展近似于現今畢業典禮的“正禮”一謝恩、拜謁禮(唐),朝謝、簪花(宋元明清)。在當今,畢業典禮的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學校會為畢業生們籌辦畢業晚會、組織拍攝畢業照、舉行隆重的畢業典禮等活動。從古至今,畢業儀式在形式和內容上有所變化,但其中所蘊含的感恩、留念、憧憬等情感元素卻始終如一。
(三)畢業典禮的特性
1.符號象征性
大衛·科澤在《儀式、政治與權力》一書中指出,儀式是依循高度結構化和標準化的程序,有其特定的展演場所和時間,這些程序和時空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3畢業典禮是由特定的時間、場景、服飾、音樂等符號組合而成,這些符號不僅構成了畢業典禮的獨特氛圍,更象征著學生學業的完成、身份的轉變以及新的人生階段的開始。畢業典禮的符號象征性使參與者在集體氛圍的感染下觸發情感共鳴,從而增強了典禮的效能。
2.有序循環性
畢業典禮是一項有序循環舉辦的儀式(無特殊因素影響)。一方面,畢業典禮的舉辦需要遵循一定的順序和流程,如學生完成學業任務、提交申請、參與典禮等,這種有序性保證了畢業典禮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畢業典禮每年都會循環舉辦,為每一屆畢業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慶祝成就的舞臺。這種循環性不僅體現了學校對畢業生的重視和關懷,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集體記憶和社會連接點,彰顯著儀式的育人功能。
3.情緒感染性
當今,在情緒感染形成的機制中“模仿一回饋機制”被眾多學者所接受4。主要體現在人們很容易受到周邊人的情緒感染,呈現捕捉他人情緒表征,模仿他人語調、姿態、表情等行為,最后內化成自己的情感體驗,而心理活動往往可以支配人的實踐活動。畢業典禮的參與主體間社會親密度較高,彼此間分享著喜悅、感慨和期待等情感。畢業典禮的音樂、燈光等氛圍營造也會增強參與者的情感體驗。這種情緒感染性使得畢業典禮成為一個充滿感動和力量的時刻,讓參與者在集體氛圍的感染下引發內心感悟,實現價值內化,并轉化為實際行動。
三、思政教育融入畢業典禮的效能
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了部分高校畢業典禮的主要負責人及畢業生,收集其對畢業典禮的感知、態度和行為等數據,分析得出思政教育在畢業典禮中的實際效能。
(一)強化愛國情懷與民族認同感
通過畢業典禮,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形成堅定的愛國信念。一是主題設定,畢業典禮的主題通常會圍繞“感恩、責任、夢想”等關鍵詞展開,巧妙地融入“家國情懷、民族復興”等思政教育元素,有效增強了學生思考個人與國家、民族的關系;二是致辭內容,在畢業典禮上,當校長、教師和學生代表發表的致辭涵蓋國家的發展歷程、民族的輝煌成就以及個人的成長經歷等內容時,有助于激發學生認識到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國家的繁榮發展;三是儀式環節,畢業典禮上通常會設置升國旗、唱國歌等儀式環節,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二)提升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感
畢業典禮是對學生過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對未來挑戰的期待。在思政教育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作為社會一分子所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杰出校友在畢業典禮上分享的奮斗歷程、成功經驗以及在社會中承擔的責任,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激發其為社會、為國家貢獻力量的熱情。通過表彰優秀畢業生、頒發獎學金等方式激勵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斷追求卓越、勇于擔當。通過回顧學校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在后續的學習工作中弘揚本校的校風、校訓。
(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畢業典禮使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社會現實,有助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一是象征符號的強化。學生在畢業典禮上穿戴學士服、學士帽,不僅是畢業的象征符號,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提醒學生畢業不僅是個人成就,更意味著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二是主題演講的引導。校領導、杰出校友的講話通常會圍繞奉獻、擔當、誠信等主題展開,通過演講,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追求與人生目標。三是優秀典型的展示。通過表彰在品德、實踐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展示其先進事跡可以激勵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在校園內形成積極向上的風氣。
四、思政教育融入畢業典禮存在的問題
(一)內涵價值呈現不夠
部分高校的畢業典禮內容較為單一,缺乏創新,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一是儀式核心內容的忽視。畢業撥穗儀式具有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部分學校對此儀式不夠重視,僅為少數優秀學生代表撥穗,甚至直接省略該環節,大大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效果。二是文化內涵的淺表性。畢業典禮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展示平臺,應體現學校的文化特色、歷史傳統和育人理念,部分學校在典禮中缺少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呈現,使得典禮缺乏文化底蘊和深度,不利于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文化傳承價值。三是思政教育內容融合度不夠。部分學校在典禮的設計和組織上忽視了思政教育內容的融入,導致典禮環節與思政教育內容脫節,思政教育的內涵和價值呈現不足。
(二)策劃存在形式化傾向
部分高校在畢業典禮中過于注重形式,忽視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內涵,導致學生難以從中獲得實質性的收獲[5。一是目標與內容脫節。畢業典禮的策劃過于注重形式上的華麗和新穎,忽視思政教育內容的融入,僅通過表面上的主題設定、文藝表演或視頻播放來象征性地體現思政教育,而沒有真正將其核心內容滲透到典禮的各環節。二是缺乏互動和參與。形式化傾向的策劃往往注重單向的傳遞和展示,忽視參與者的互動和參與,如僅僅通過領導致辭或文藝表演來傳達思政教育信息,而沒有設置互動環節或討論,可能會使典禮略顯單調乏味,難以引起畢業生的情感共鳴。三是忽視個體差異和需求。形式化傾向的策劃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來安排畢業典禮的內容和形式,如對所有專業、年級的畢業生采用相同的思政教育內容和形式,沒有考慮到其專業背景、興趣愛好等,會使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夠顯著。
(三)學生主體體驗感不足
部分高校在畢業典禮的組織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參與度低,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效果。一是學生參與度低,畢業典禮上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收信息的角色,如聆聽致辭、觀看文藝表演等。同時,缺少學生主動參與的環節,如提問、討論、分享等,使得學生在典禮中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單向的信息傳遞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導致他們的體驗感不足。二是思政教育內容與學生實際脫節,畢業典禮中的思政教育內容可能過于抽象、籠統,缺乏與學生實際生活和經驗的聯系,導致學生難以產生共鳴和認同。三是評價體系不完善,對于畢業典禮中思政教育的效果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難以準確評估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和體驗感。
五、思政教育融入畢業典禮的提升路徑
(一)深化思政教育內涵,強化典禮主題
深化思政教育內涵,強化典禮主題,是提升畢業典禮思政教育效果的關鍵所在。在畢業典禮的籌備與實施過程中,需要注重將思政教育內容與典禮主題緊密結合,通過精心設計的環節和富有內涵的演講,使畢業生在莊重的氛圍中深刻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力量。一是融入時代主題和熱點話題,將當前的國家政策、社會熱點、國際形勢等時代主題融入畢業典禮的思政教育內容中,使學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二是引入多元化的文化元素,思政教育不僅僅是政治教育,還包含文化、道德、倫理等方面。融人傳統文化、民間故事、藝術表演等多元化的文化元素,讓學生在欣賞和體驗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文化自信。通過深化思政教育內涵和強化典禮主題,使畢業典禮不僅成為一場莊重的儀式活動,更成為一堂生動的思政教育實踐課。
(二)創新典禮形式,豐富思政教育載體
在畢業典禮過程中,可以借鑒現代科技手段,將思政教育融人畢業典禮的各個環節。例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重現學校歷史長河中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讓畢業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學校的文化底蘊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引入新媒體技術,增強互動性與參與性。如通過在線直播、彈幕互動等方式,讓更多人能夠實時參與畢業典禮,拓寬思政教育的傳播渠道和影響力。二是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對畢業生的思想動態和興趣偏好進行深人挖掘,從而設計出更符合他們需求的思政教育內容。同時,引入互動環節,如畢業生代表發表感言、分享成長故事等,不僅能夠增強典禮的參與感和儀式感,還能讓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實際、深入人心。通過創新畢業典禮形式,豐富思政教育載體,可以讓思政教育在畢業典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為培養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三)注重畢業生參與度,增強思政教育實效
畢業生參與度是畢業典禮舉辦成功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增強思政教育實效的關鍵環節。一是鼓勵學生參與策劃,設立畢業典禮策劃小組,邀請學生代表參與,讓其提出意見和建議,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在實踐中學習組織和管理。二是增強互動和參與,設立互動問答環節,邀請畢業生上臺回答與思政教育相關的問題,激發畢業生的思考和表達欲望。三是舉辦“我的畢業誓言”“我的青春故事”等主題演講活動,鼓勵畢業生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感悟,增強參與感和歸屬感。
六、結論
思政教育融入畢業典禮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通過深化思政教育內涵,強化典禮主題、創新典禮形式,豐富思政教育載體、注重畢業生參與度,增強思政教育實效等措施的實施,可以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融入畢業典禮的效能和水平。未來,高校應繼續探索和實踐思政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路徑,為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馬琳瑛.強化實踐教學,講深講透講活大思政 課[EB/OL].(2024-3-14)[2024-5-30].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 ∴ 1793489745000333607amp;wfr σ= spideramp;for ?= pc.
[2]陳紅.論辯教學模式對優化師范專業教學的啟 示[].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4,44(03):107-114.
[3]錢維勝.表演視域下的國家:作為儀式與表演的公共權力[].比較政治學研究,2021(01):74-96,279.
[4]王瀟,李文忠,杜建剛.情緒感染理論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08):1236-1245.
[5]欒淳鈺,李曉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協同共享及應用[.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2024(02):116-128.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2022年伊犁師范大學校級科研一般項目“儀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2022YSYB087)。
(作者單位:伊犁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