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和數字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正面臨著保護和傳承方面的巨大挑戰非遺不僅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也蘊藏著文化創意產業的巨大潛力。高校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陣地,具備將非遺融入現代教育體系的獨特優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嘗試將非遺文化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但在實踐中依然面臨教育體系與市場需求對接不暢、非遺商業化路徑不明確等問題。隨著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非遺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效結合,不僅有助于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也能推動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創新轉化和市場化發展。本文將從現狀、挑戰和策略三個方面,探討如何有效推動非遺融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并促進其創新轉化與市場化發展。
一、非遺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
(一)高校非遺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結合探索
近年來,許多高校開始嘗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傳承了傳統文化,還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部分高校通過將非遺項目納入創新創業大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這種做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促進了非遺資源在創意產業中的應用。同時,校企合作與產學研結合的模式在推動非遺項目產業化和市場化方面也起到了積極作用。高校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幫助學生將傳統技藝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創意產品,為非遺教育與創新創業的融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二)非遺與現代教育體系融合不足
盡管許多高校在將非遺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方面進行了嘗試,但總體而言,非遺文化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融合仍顯不足。當前的課程體系主要側重于傳統文化課程,非遺教育常作為選修課或專題講座出現,難以深人到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內容中。在許多高校,非遺教育更多注重技藝傳承,忽視了與創新思維和創業實踐的結合,導致學生在接受創新創業教育時,未能充分認識到非遺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創新潛力。此外,非遺教育與現代教育體系的銜接仍較為松散。盡管部分高校嘗試跨學科、跨領域的整合,但缺乏系統的課程設計,學生在參與創新創業時,往往難以將非遺資源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創意產品。這種課程安排與實際市場需求之間的脫節,限制了非遺教育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深入融合。
(三)非遺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市場化潛力待挖掘
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非遺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但在創新創業教育中,非遺項目的市場化應用仍顯不足。盡管許多非遺項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場化路徑和創新性轉化,它們難以在當代經濟中找到明確的定位。雖然數字化轉型為非遺項目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在許多高校,非遺的數字化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必要的技術支持和產業化模式。大多數非遺項目仍停留在文化展示和技藝傳承的層面,未能突破商業化和產業化的階段。雖然高校鼓勵學生參與非遺項目的創意設計,但由于缺乏成熟的市場指導和產業鏈支持,非遺文化的創意產品往往未能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非遺項目的創新性不足以及市場需求對接不力,成為其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發展的瓶頸。
二、非遺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挑戰
(一)教育體系改革滯后,難以適應需求
盡管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高校逐漸興起,但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融入這一領域的過程中,教育體系的改革依然滯后。現有課程體系仍以傳統學科為主,非遺項目通常被局限于藝術或文化類課程,缺乏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在非遺課程設置中,高校更多注重傳統技藝的傳授,卻忽視了如何將這些技藝與現代創業理念相結合。這一局限性使得學生難以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找到非遺項目的實際應用場景,無法充分激發其創新潛力。
此外,教育體系未能及時引入新興技術,如數字化和信息化技術,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非遺時,無法全面理解其現代化轉型的潛力。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創新創業教育需要緊跟時代步伐,推動非遺課程與科技、商業模式等領域的跨學科融合,以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創新創業教育對非遺傳承重視不足
創新創業教育通常側重于科技創新與商業思維的培養,而非遺文化的傳承及創新轉化未得到足夠重視許多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主要聚焦市場定位和創業思維等內容,卻忽視了非遺作為文化資源的獨特價值。非遺文化不僅是寶貴的歷史遺產,也是推動社會創新的關鍵資源,但在當前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其作用往往被低估。
高校的非遺教育大多集中于文化藝術類學科,缺乏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盡管非遺技藝具有深厚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其市場化轉化潛力卻常常被忽略。在接受創新創業教育時,學生通常未能認識到非遺在現代市場中的創新潛力與創業機會。要改變這一狀況,高校應在創新創業課程中融入非遺文化的系統教育,并將其與創業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
(三)非遺項目產業化與市場化面臨障礙
非遺項目的產業化與市場化是非遺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但這一過程面臨多重挑戰。首先,傳統非遺項目依賴手工藝制作,生產效率低且成本較高,難以滿足現代市場的需求。盡管一些高校已嘗試通過數字化轉型和工業化改造推動非遺項目市場化,但由于缺乏技術支持和明確的產業化路徑,非遺項目難以在市場上取得顯著突破。
其次,許多非遺項目在創新性和市場適應性方面存在不足,許多非遺產品仍主要依賴傳統工藝的再現,缺乏符合現代消費者需求的創意設計與品牌建設。模糊的市場化路徑和欠缺的商業模式,進一步限制了非遺項目的市場競爭力。為推動非遺項目的產業化和市場化,亟須加強與現代技術和商業模式的結合,通過跨學科創新,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非遺文化產品
三、非遺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與策略
隨著非遺文化的逐漸被重視,如何將其有效融入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成為推動傳統文化創新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
(一)優化教育體系與政策支持
1.教育體系改革,推動非遺與創新創業融合
當前,許多高校在非遺文化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方面存在顯著割裂,非遺往往作為單獨的文化課程設置,缺乏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結合。這樣的情況使得學生在學習非遺的過程中,難以培養實際的創業能力和創新意識,無法有效地將非遺技藝轉化為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
為解決這一問題,亟須推動教育體系的改革,加強非遺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跨學科融合。高校應設計跨學科的課程,將非遺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整合,幫助學生在學習非遺文化的同時,培養市場化思維和創新能力。例如,可以開設“非遺與創業實踐”課程,借助案例分析、項目孵化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如何將非遺項目轉化為符合現代市場需求的創意產品。同時,結合創客空間、創業大賽等平臺,提供實踐機會,幫助學生提升非遺創業能力,并通過創新思維促進非遺項目的產業化。
2.政策支持,促進非遺文化與地方經濟結合
盡管國家已經在非遺保護和傳承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大多數政策仍偏重文化保護,而缺乏對非遺項目產業化和市場化的具體引導與支持。尤其在高校推動非遺文化創新和產業化的過程中,仍然缺乏系統性的政策保障和地方政府的有效支持。
為此,政府應出臺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推動非遺文化與教育、創新創業的深度融合,并促進非遺與地方經濟的緊密結合。政策應鼓勵地方高校根據本地文化特色和經濟需求,結合非遺資源,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創業項目。例如,政府可以通過資金資助、稅收減免等措施,支持高校與地方企業聯合孵化非遺文化創意產品,推動非遺項目向市場邁進,帶動地方經濟增長。通過政府、高校和企業的協作,不僅能有效傳承非遺文化,還能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推動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
(二)加強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
1.促進產學研合作,推動非遺市場化
高校在推動非遺項目的創新創業過程中,需要加大與企業的合作力度,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通過與企業的緊密協作,高校能夠將非遺項目從單純的文化展示轉化為產品和市場化項目,提升其商業價值。企業能夠為高校提供技術支持,協助非遺項目進行現代化轉型,推動數字化和虛擬化發展,創造出具有創意和市場競爭力的非遺產品。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有助于將非遺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還能有效滿足市場對個性化、創意產品的需求。通過聯合建立研發平臺,推動非遺項自走向市場,非遺文化將在創新與產業化過程中展現更強的生命力與商業潛力。
2.建立實踐平臺,提升學生創業能力
為了增強學生的非遺創業能力,高校應積極建設多元化的實踐平臺,如創新創業大賽、孵化器、非遺創意工坊等,鼓勵學生參與非遺項目的實際操作,提升其創業技能和創新意識。這些平臺將為學生提供項目開發、產品設計和市場推廣等實踐機會,進一步加深他們對非遺文化市場潛力的認識。通過與地方企業和文化機構的合作,學生不僅能從理論上掌握非遺文化,還能通過實際操作提升創業能力,推動非遺與現代商業的融合。加強校企合作,推動非遺文化的產業化,幫助非遺項目進入市場,促進非遺文化的創新和應用。
(三)推動非遺與創意產業的融合
1.推動非遺數字化轉型與創新
非遺文化的數字化轉型是推動其產業化和市場化的關鍵步驟。高校應加大力度推動非遺項目的數字化進程,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現代科技,將非遺技藝轉化為互動性強、娛樂性高的文化產品,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通過數字化轉型,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還能提升其市場競爭力,滿足消費者對個性化、創新型產品的需求。這種創新手段為傳統非遺文化注人新的活力,使其在當代消費市場中找到立足之地,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2.構建多元化的非遺商業化路徑
非遺項目的商業化應跳出傳統工藝品制作的局限,推動跨界融合與多元化發展。高校可以鼓勵非遺項目拓展至文創產品、數字藝術、娛樂產業等多個領域,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和品牌打造,創造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意產品。例如,可以將非遺元素融人時尚、家居和禮品等行業,通過創新設計開拓新的市場。高校還應引導學生進行市場調研,幫助他們理解消費者趨勢,推動非遺項目更好地契合市場需求。此外,非遺項目應與鄉村振興戰略結合,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推動鄉村旅游和地方經濟發展,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增長的雙贏。
四、結語
非遺文化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融合是一個復雜且系統的過程,既需要教育體系的全面改革,也需要政策和實踐的強力支持。本文分析了當前非遺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推動非遺數字化轉型等策略。這些策略不僅有助于提高非遺的市場化潛力,還能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實踐與創新空間。未來,高校應繼續探索非遺與現代技術的融合,推動文化遺產的創新轉化和產業化進程,進而在全球化與數字化的背景下,促進傳統文化的活化與傳承。此外,還應進一步推動跨學科合作,增強非遺項目的市場適應性和商業潛力,為推動地方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通過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實踐平臺的建設及產業鏈的完善,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將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
參考文獻
[1]馮艷軍.非遺傳承創新需求下的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研究[].山西青年,2024(24):86-88.
[2]孫亞云,蔣娟,張松領,等.非遺工坊:高校勞動教育“中國芯”模式探索Ⅲ].煤炭高等教育,2024,42(04):85-92.
[3]楊陽.“非遺”外宣翻譯融入高校雙創教育路徑研究[].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11):51-53.
[4]林雅婷.“非遺”傳承背景下高職美術教育創新創業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開卷有戲”省級創新創業金獎項目為例].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10):84-86.
[5]王輝,劉旋兒,劉睿,等.數字時代探索民俗文化賦能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4,7(20):12-17.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基于鄉村振興視閥下高校產品設計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以瑤族非遺元素與現代產品設計的‘破壁’與‘融合’為例”(2021JGA337);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應用型本科高校‘四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改革與實踐——基于西部地方本科高校辦學資源稟賦客觀現實的研究”(2021JGZ162)。
(作者:盧念念,賀州學院;江浩,賀州學院高級工藝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