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處于青春期,面臨著身心發展的困惑和無奈,因此,心理教育對他們的成長尤為重要。為了保證心理教育的順利實施,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密切合作不可或缺。初中生心理教育“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的出現,可以促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為學校和家庭提供有效的合作模式。
一、“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的重要性
首先,學校與家庭的互動可以促進資源的共享和交流,學校與家庭的交流可以密切關注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標準。家長可以通過與老師的交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問題。學校也可以通過與家長的交流了解孩子在生活環境和教育方法上的表現。資源共享和交流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問題,進而采取相應的教育和支持措施,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第二,學校與家庭的互動可以形成育人合力,學校與家庭在教學中有不同的優勢和資源,通過互動合作可以形成育人合力,共同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學校可以提供專業的教育知識和教育資源,而家庭則可以提供溫暖的家庭環境和個體化的關懷。學校和家庭的互動可以使教育更加全面和個性化,幫助孩子充分發展潛能,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價值觀。
最后,學校與家庭的互動可以促進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教育,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承擔起為孩子提供教育的責任和使命。學校與家庭的互動可以促進父母更加重視教育,積極參與學校教育活動和家庭教育指導,共同培育人才。同時,學校與家庭的互動也可以促進社會資源的共享和利用,使社會各個方面的資源更好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1]
二、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的理論探索
(一)互動模式的定義及構成
“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是指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合作關系,以達到共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目標,這種互動模式包括學校和家庭的信息交流、教育資源共享、教育目標的協調等方面。
信息交流: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信息交流是互動模式的基礎,學校可以向家庭提供學生的學習情況、心理健康狀況等信息,家庭也可以向學校提供學生在家庭環境中的表現、需求等信息。
教育資源共享:學校和家庭可以共享自己的教育資源,為學習和成長提供更好的環境,學校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家庭可以提供學生的家庭教育經驗和支持[2]。
教育目標的協調:學校和家庭應該共同制定和協調學生的教育目標,以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和家庭可以通過定期的家長會議、家訪等方式進行溝通和協商,達成共識。
(二)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理論。
教育學理論:教育學認為,學校和家庭是中學生成長的兩個重要環境,兩者之間的互動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關鍵作用。教育學強調教育的整體性和一致性,提倡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合作與共育,共同為中學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心理學理論:心理學研究了中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帶來了理論支持,心理學認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學校和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學校和家庭應相互合作,共同關注和解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對中學生心理發展特征的思考
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以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
中學生心理發展: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身心都在快速發展變化。因此,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應重視中學生的健康,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指導。
中學生自我意識與自我評價:中學生開始形成自我意識與自我評價的能力,他們對自己的身份、角色和價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互動模式中,學校和家庭應該幫助中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
中學生的社交需求:中學生開始與同伴和社會接觸,他們對社交關系和人際交往有著強烈的需求。學校和家庭應該通過互動模式,提供良好的社交環境和人際支持,幫助中學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
中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中學生面臨著來自學業、家庭和娛樂的各種壓力。他們需要學會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在互動模式中,學校和家庭應該提供情緒管理的指導和支持,幫助中學生學會應對壓力和情緒困擾。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的實施
(一)學校與家庭互相學習
1.教師與家長的教育交流
首先,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教育交流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作為學生的主要教育者,需要與家長密切溝通合作,不斷探討學生的心理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及時走訪、與家長見面,了解學生在家庭氛圍中的情況,掌握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方式,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家長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和方法,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和支持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2.家長與家長的經驗分享
其次,家長與家長之間的經驗分享也是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家長們可以通過家長會、家庭教育講座等形式,分享自己在教育子女過程中的經驗和心得。這樣的經驗分享可以幫助其他家長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同時也可以增加家長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二)學校與家庭互相溝通
1.家庭訪問與家長會議
一方面,家庭訪問是學校與家庭聯系的有效途徑。通過定期的家庭訪問,學校可以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情況、親子教育的方式以及家庭對學校教育的期望。學校可以安排專門的老師或心理咨詢師與家長面對面交流,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及時解決問題,給予幫助。
家長會議是學校與家長集體溝通的重要場合,學校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議,邀請家長討論學校的教育目標、教學計劃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家長會議,學校可以向家長介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回答家長的問題和關心,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共同制定學校的發展計劃和教育政策。
2.學校通知與家長反饋
另一方面,學校通知是學校向家長傳達信息和提供指導的重要方式,學校可以通過書面通知、電子郵件、微信等方式向家長傳達學校的教育信息、活動安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學校通知應該及時準確,內容明確,便于家長理解和參與,學校還可以定期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的評估和反饋活動,了解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滿意度和改進意見,學校還可以建立家長意見箱或在線平臺,方便家長隨時向學校提供反饋和建議[4]
通過有效的學校與家庭溝通,可以促進學校與家庭合作,共同關注和支持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學校可以根據家庭的需要和建議調整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幫助,家庭也可以通過與學校的溝通,了解學校的教育目標和教學計劃,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和教育項目,與學校共同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能力。
(三)學校與家庭互相交流
1.學校活動與家庭參與
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學校應積極邀請家長參與。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家長培訓、家庭訪問等方式向家長傳達心理健康知識和教育理念,幫助家長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問題,并提供相關支持和指導。同時,學校還可以組織一些家庭活動,鼓勵家長和孩子參與,增進親子關系,提高家庭成員心理健康水平。
學校活動和家庭參與的好處不僅可以增加家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支持,還可以促進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之間保持良好聯系,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一致教育布局。通過學校和家庭的密切合作,我們可以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
2.家庭活動與學校支持
家庭活動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之一,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核心環境,家庭成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家庭應積極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與學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關心和支持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通過與學校的溝通合作,家庭可以了解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和活動,并根據學校的指導積極參與家庭活動,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指導。家庭可以組織一些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家庭活動,如家庭閱讀、親子游戲、心理健康討論等,借助這些活動,家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關系,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同時,學校還應全力支持家庭活動的開展。學校可以提供相關的指導和支持,為家庭活動提供必要的資源和場地,與家長共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共同制定解決方案,形成學校與家庭合力共育的良好氛圍。
例如某市第二中學在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時,發現學生普遍存在情緒焦慮、親子溝通障礙等問題。2023年學校啟動“陽光成長”計劃,構建家校協同機制。項目成立由心理教師、班主任和家長代表組成的協作小組,每周開設“家長工作坊”。在情景模擬環節,家長通過角色互換體驗溝通誤區,例如有位父親發現“考不好就加練習題”的強硬態度會引發孩子情緒崩潰,這種直觀沖擊促使家長反思教育方式。工作坊還推出“家庭情感溫度計”,指導家長每日記錄與孩子的正向互動,通過微信群打卡形成互助監督。學校優化家訪流程,由心理教師與班主任組成家訪小組,攜帶《家庭互動觀察表》人戶指導。某次家訪中,教師發現一名學生常在父母爭吵時躲進房間畫畫,便建議設立“家庭情緒暫停角”,配備畫具和減壓玩具,幫助孩子建立安全空間。同步開發的“家校通”小程序設有“心理晴雨表”功能,學生每周匿名提交情緒狀態,系統生成分析報告推送家長。一位母親發現孩子連續三周標記“壓力較大”后,主動與教師協商調整課外班,有效緩解了孩子的焦慮。為促進家庭自主開展心理教育,學校設計“親子任務卡”,如共讀心理繪本、合作制作減壓手工等。有位父親分享,與孩子制作“情緒紙袋人”時,孩子首次吐露被同學嘲笑的經歷,實現了真正的心靈溝通。學校還將操場改造為“家庭互動園”,每月舉辦“心理游園會”。“盲行信任挑戰”活動中,蒙眼的家長由孩子牽引穿越障礙區,多個家庭在協作中重建信任紐帶。項目實施一年后,學生情緒問題發生率下降 28% ,家長參與率從 43% 升至 82% 。曾因親子沖突逃學的學生通過家庭繪畫活動與父母和解,現已成為班級心理委員。該項目獲評教育局“家校協同創新典型案例”,其經驗已在區域內推廣。實踐證明,當學校成為家庭教育的支持者、家庭轉化為學校教育的延伸者,雙方合力構建的心理健康防護網能切實為成長護航。
四、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探索:
(一)深入研究互動模式的具體實施方式
目前,“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對于具體的實施方式和操作方法尚未有深入的研究,未來的研究可以從實際操作出發,探討不同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互動模式,并對其效果進行評估。
(二)探索互動模式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的目標是促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關注互動模式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具體影響。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觀察等方法,研究互動模式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并分析其中的影響機制。
(三)比較不同互動模式的效果差異
“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在實踐中存在多種不同的形式和方式,未來的研究可以比較不同互動模式的效果差異,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學校和家庭,對比其采用不同互動模式后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變化情況,進一步探討哪種互動模式更為有效[5]。
(四)探索互動模式的可持續性和推廣性
“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的實施需要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因此,其可持續性和推廣性是一個重要問題,未來的研究可以關注互動模式的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探討如何提高互動模式的可持續性和推廣性,以便更多的學校和家庭能夠受益。
(五)結合新技術手段,提升互動模式的效果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技術手段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未來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結合新技術手段,提升“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的效果。例如,可以利用在線教育平臺、社交媒體等工具,促進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進一步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是促進中學生心理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教學方法。學校與家庭的互動可以促進雙方的一致學習和成長,為中學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因此,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應重視學校與家庭的合作,積極探索和實踐“學校一家庭”互動模式,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參考文獻
[1]居新鳳.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家庭”互動模式的分析[].新課程,2022(29):230-231.
[2]李淑靜.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職業,2018(36):35-36.
[3]毛鴻.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家庭”互動模式研究[].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11):24-25.
[4]佟榮頤.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家庭”互動模式研究[I].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21):35-37.
[5]李淑靜.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職業,2018(36):35-36.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新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