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460BC—377BC)曾言,醫生有三個法寶,分別是語言、藥物和手術刀。藥物和手術刀代表醫學技術,在這里,語言成為醫學人文的隱喻。在醫療服務中重視語言的作用,也正說明了醫學是一門人學,醫生關注的不是疾病,而是病人。抽去醫學的人文性,就拋棄了醫學的本質屬性。20世紀早期紐約醫生特魯多(E.L.Trudeau1848-1915)的墓志銘“To Cure 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譯為“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其含義可理解為在醫療過程中,對病人的關懷安慰勝過一般的藥物療效。醫學的工作對象是人,其目的是呵護人的生命與健康。既然醫學解決的是人的問題,就必須關注人的需求。病人不僅僅希望通過醫生的藥物治療解除病癥,同時也非常期盼在醫務人員的理解與幫助下緩解與釋放不安焦慮等心理問題。結合希波克拉底的名言,醫生、患者都會有此感悟:面對疾病,醫生病人要盡力配合治療,同時還需要人文關懷,緩解精神痛苦和心理焦慮。從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視角把握這一倡議的思想內涵,探究其在公共衛生健康和醫學高等教育領域的創新實踐,將有助于更科學理解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尤其是把握該理念在相關領域的創新運用。
一、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的思想內涵
當今世界,百年不遇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性問題日益增多,和平與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國際社會求和平、謀發展的呼聲更加強烈。在新冠病毒全球肆虐的特殊背景下,習近平主席于2020年5月18日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公開倡議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這是繼中國提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后又一個開創性倡議,是為全球公共衛生治理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也是中國作為大國責任擔當的具體表達和中國參與全球衛生健康治理的最鮮明的信號。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順應歷史又立足當下,不斷超越自身、國別、地域、種族、單邊以及狹隘和封閉,消解自私和自大、盲目和霸道,以人為本,攜手共進,創造美好健康新世界愿景的頂層設計和完美體現。衛生健康問題是人類最基本和最具共性的公共利益問題,是超越了人們的國界、性別年齡、階級等級、地位、名譽、財富等差異性,體現出全人類最關注、最有共同利益的關乎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普適性問題。健康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也是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根本保障。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基礎之上,二者同源共流,一脈相承,皆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理論根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是現實不確定的世界和共同向往的美好未來的辯證統一、是寬廣的地理范圍和眾多問題領域的兼容超越、傳統已知領域和全球待開發領域的統籌構建、統一性同一性與多樣性豐富性世界的包容關懷、國家自我治理發展與國際共同治理發展的整體推進融為一體。
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承襲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思想,不僅指明了人類是一個共生共存、命運相連的有機整體,而且道出了解決人類健康問題的中國方案。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著眼于人類健康事業的長遠發展,是維護人類公共衛生和整體健康福祉的重要理論創新。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在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現實的及時出場,推動了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步伐,是實現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和最廣闊的合作空間的時代之需和應有之義,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在公共衛生健康領域的創新實踐
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在衛生健康領域的創新實踐主要體現在國外和國內兩大方面。國外方面的創新實踐主要包括繼續支持多邊主義原則,完善多邊衛生治理體系,促進和完善衛生健康共同體發展;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機制,提升區域合作水平,建立和提升區域公共衛生治理機制,強化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效能;進一步強化與重點戰略合作伙伴國家的雙邊衛生健康合作,保障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更有效實施。
首先,要及時進行信息與經驗分享。信息分享是國際合作的前提,及時和公開的信息分享有助于各國加快疫苗研發進度。新冠疫情發生后,中國第一時間向世衛組織通報疫情,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并且及時與各國分享多份技術文件、有關實驗室檢測、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診療等防控救治經驗和方案等,為各國建立應對疫情機制提供了重要借鑒。提升了中國參與全球衛生健康治理的影響力和執行力。
其次,要進一步持續開展國際衛生健康合作。中國援外醫療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經驗。據統計,60年來,中國已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3萬余人次,援建醫療衛生設施共130余所,診療患者近3億人次。2013年至今,中國與41國的46家醫院建立對口合作關系,共建了25個臨床重點專科中心,引入數百項新技術,培訓了10萬多名醫療人員,從“輸血式”援助轉向可持續“造血式”合作。一代又一代中國白衣天使遠赴他鄉、接續奉獻,用精湛醫術和優良醫德生動詮釋中國醫療隊精神,在異國他鄉譜寫大愛之歌,極大提升了受援國醫療衛生水平,超前踐行著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念,弘揚著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大國風范。
再次,要進一步加強和維護區域合作機制。如利用“一帶一路”、二十國集團、東盟等多邊或區域性國際機制,積極推動突發和嚴重疫情防控合作。在新冠抗疫過程中,中國與東盟在雙方疫情嚴重之時互贈抗疫醫療物資,中國向東盟多國提供醫療研究技術上的指導,雙方積極推動建立聯防聯控機制,為全球抗疫合作樹立了典范。區域合作基于較長期的合作關系和基礎,可有效彌補國際衛生公共產品供給不足,通過更快捷的區域合作組織的信息收集、反饋與評估機制,各國中央政府主導的區域治理平臺更有效地協調各類參與主體之間的合作,區域治理規則在成員國之間的充分貫徹與實施,以此也可提升國際衛生治理的時效性。
最后,中國要進一步增強自身健康風險防范意識,包括提升中國自身的重大傳染病應對能力、強化進出□商品檢驗檢疫、通過各類國際論壇建立國際合作渠道。進一步參與全球衛生治理,中國已積極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會(UNFPA)、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以及多邊衛生基金等聯合國的各類專業化衛生治理機構。還需加強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知識交流、醫療技術交流,支持發展中國家的醫療人員培訓等。
在后疫情時代,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秩序重塑成為重要時代命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發展導向體現了中國將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相統一的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應用好新技術,比如將AI應用于疾病診療、5G等通訊技術應用于遠程診斷等將更大程度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三、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在醫學高等教育的創新實踐
近年來,我國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呈現出重視科學、輕視或忽視人文,講授講解多、實操實訓少,徒有形式、幾無實效的弊端,人文素質教育在醫學生培養中逐漸成了邊緣化、形式化的空殼,這極其不利于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構建“新醫科”教育體系,其中“醫文融合”不僅為高等醫學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為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在醫文融合的思路下,要充分利用醫學與文學、哲學、史學、心理學等的微妙關系,加強醫學與人文學科的交叉融合,通過打開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新格局,構建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新體系,同時要完善醫學生人文素質的考核機制等,有效促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進而創新性開啟高等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新思路。
首先是理念的持續更新,觀念的革命性轉變。其主要舉措包括:醫學生必須時刻明白臨床醫生的目的是以病人為中心,而不是僅關注病癥。醫學生的凝視應該從疾病轉向病人,避免把病人物化成病毒或病癥;不僅關注病人的病癥,還關心病人的感官和內心的感受,還注意其姿勢、面部表情、個性化需求和愿望,同時也關心醫生的情緒變化。醫學生和醫務人員必須具備專業素質和專業水平,明白醫學是藝術,超越于科學。同時,醫者以同情心和同理心對待病人,以美學態度對待病人的情感和理智,在醫學教育和醫療健康中才能更好地服務病人,這對醫務人員、病人和所有相關人員都有利而無弊。
其次是醫學課程的重新設置。開設或增加相關人文課程,如生物醫學倫理學,醫學層面的道德倫理;醫學人文課程,包括相關美學、藝術類、文學類課程;還有基本概念課程,如認知基礎、醫生職業精神的歷史根源;臨床方法課程,如基于醫生一病人的用心傾聽、交流技巧、書面描寫、敘述能力、自我反思等。醫生職業精神(physicianship)是一門很重要的入門課程,也是貫穿整個醫學培養過程的必修課,可以引導醫學生明白醫學的基本目標就是治愈,治愈則關乎醫生一病人的互動關系,包括針對不同尋常的病理生理學機制的治療等,還有這一職業所必需的醫生職業道德和行為特征,如作為住院臨床醫生、專業人員和更廣闊的社會成員的言語行為表現等。
同時,持續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增加醫學生實習實訓力度和延長實習實訓時間。美國有些大學醫學院在本科生人學第一個月后就開始實習,要求本科生就接觸臨床。還有醫學和公共衛生學院開設“全科伙伴”的必修課,要求每一名學生與一名社區全科醫生結對開展臨床實踐或實習。這無疑有助于提高醫學生的跨學科乃至跨院系整合教育的意識。增加基于問題或案例(PBL/CBL)以及基于團隊合作學習的時間,提高醫學生領導者素質。圍繞項目做學術研究,盡早為醫學生提供研究某一領域的機會,如全球衛生保健、信息學、災難醫學等。
醫學人文教育極大有益于建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是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在醫學高等教育領域創新實踐的體現,也是課程思政在醫學教育的具體表現。可以更深刻、更科學理解和把握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新性實踐。醫學人文教育幫助醫學生在實踐中體現醫學人文精神、拓寬醫學視野、提升醫學品位。醫學人文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出具備高度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的醫學專業人才。
四、結語
公共衛生問題的全球化趨勢,尤其是各種新型病毒在全球的出現甚至傳播蔓延,使全球公共衛生合作治理成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應有之義。事實證明,革新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既需要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引領,也需要探索與治理邏輯相適應且更加具體化的理念創新。2024年3月26日的博亞洲論壇和2024年7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的博螯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第三屆大會,分別設置“世界經濟、科技創新、社會發展、國際合作、共迎挑戰”五個板塊議題和“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實現全民健康”和“創新促進健康”三大板塊議題。論壇和大會的共同目的皆是團結協作,促進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推動健康領域的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健康挑戰,充分利用科技創新,共享發展機遇,共創人類健康美好未來。由此可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正逐漸被亞洲乃至全世界更多國家和地區關注、理解和接受,正在為創造全人類衛生健康福祉凸顯中國力量、中國智慧和中國精神,也激勵人們以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賦予的磅礴力量,共商共建共享有利于人類普遍繁榮與持久和平穩定的安全世界、健康世界、美麗世界、幸福世界。
參考文獻
[1]王明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科學內涵、時代價值與構建路徑[J].當代世界,2020(07):34-40.
[2]方世南.生命-生態一體化安全與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構建Ⅲ.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24(05):54-60.
[3]吳志成,吳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論析Ⅲ].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03):4-33.
[4]徐艷玲.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之時代價值J].人民論壇,2020(S1):42-45.
(作者系湘潭市婦幼保健院評價與改革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