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顯示, 20% 的成人和 23% 左右的青少年中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難及早醒等睡眠質量問題[1]。因睡眠質量問題所帶來的醫療費用增加和工作效率下降已成為發達國家廣泛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睡眠的質量不僅與多種精神障礙、消化潰瘍等健康問題有關,還可以增加死亡和意外事故的危險性。本文旨在通過對比四川和西藏大學生睡眠質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揭示環境因素對這兩者的影響機制。研究采用標準化量表,對兩地各200名大學生的睡眠模式、入睡困難、睡眠深度等方面進行測評,并結合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指標,分析高海拔地區的獨特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通過這些數據分析,希望揭示高原環境中的特殊挑戰,并探討有效的干預策略,幫助高海拔地區的學生改善他們的睡眠質量和心理健康狀況,為相關教育和健康管理部門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一、四川與西藏大學生睡眠質量比較
(一)環境分析
四川地區學生通常生活在海拔較低、氣候溫和、氧氣濃度較高的環境中,夜間氣溫變化較小,空氣濕度適中,整體環境更為穩定,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睡眠質量。相比之下,西藏地區的學生則面臨海拔高、氣壓低、氧氣稀薄等獨特的自然環境,這些環境因素常常對學生的生理機能產生顯著影響,進而影響他們的睡眠質量。例如,低氧環境可能導致學生入睡困難、睡眠淺、易醒等問題。
(二)睡眠時間分析
從睡眠時間來看,四川地區大學生的作息規律往往相對固定,他們通常擁有較為穩定的睡眠時間。根據已有的研究,四川地區學生的平均睡眠時長大約為7~8 小時,大部分學生能夠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從而為學習與生活提供充沛的精力和體力支持。而西藏地區的大學生則受海拔高度的影響,其睡眠時間往往受到壓縮,睡眠時間不足現象更為普遍。有研究顯示,西藏地區的氧氣稀薄、氣壓較低,常常導致學生入睡困難或中途醒來的現象,這些都會大幅縮短他們的睡眠時長。一些學生甚至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表現。
(三)睡眠深度分析
在這一方面,四川地區的大學生整體表現較好。由于四川地區環境相對舒適、穩定,學生能夠更容易進入深度睡眠階段,這有助于他們身體的修復和精神的恢復。深度睡眠對記憶力的鞏固和情緒的調節都有顯著作用[2]。因此,四川地區的學生通常表現出更為良好的情緒控制和認知功能。
然而,西藏地區的大學生在睡眠深度方面則表現出明顯的劣勢。海拔較高,學生常常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夜間呼吸不暢,從而導致頻繁的覺醒和深度睡眠不足。此外,西藏地區的寒冷氣候和較大的晝夜溫差也加劇了學生的睡眠障礙,學生難以進人深度睡眠階段,這導致他們第二天醒來時常常感到疲倦、無精打采。這種睡眠淺、頻繁覺醒的模式,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體恢復,增加了心理壓力。
(四)睡眠困難分析
四川地區的學生由于氣候條件較為溫和,空氣流通良好,入睡的難度相對較低。大多數學生在平靜的環境中能夠較快進入睡眠狀態。然而,西藏地區的大學生則面臨不同程度的人睡困難。這主要是西藏地區的環境因素導致的,例如氧氣濃度較低會導致人體供氧不足,進而引發焦慮、緊張等心理問題,從而加大了人睡的難度。有些學生在嘗試入睡時會感到胸悶、呼吸不暢,這使得他們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進入睡眠狀態。這種入睡困難往往與焦慮、情緒波動等心理問題相伴,形成了惡性循環,進一步影響學生的整體睡眠質量。如表1兩組研究對象睡眠質量自評量表得分對比( )。
二、海拔差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海拔差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可以通過多個方面進行探討。海拔對人類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已被大量研究證實,西藏地區的特殊環境因素,如氣壓低、氧氣稀薄、晝夜溫差大等,不僅對人體的生理功能產生影響,也對心理健康造成了潛在的壓力。這些因素往往會通過對睡眠質量的影響,進一步加劇心理健康問題。
(一)海拔環境的影響
研究表明,在高海拔地區,人體的氧氣攝入量會顯著減少,大腦作為耗氧量最高的器官,容易因缺氧而出現功能紊亂。這種狀況會引發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而言,這種情緒波動往往表現得更加明顯,因為他們的心理發育尚未完全成熟,面對突如其來的環境壓力,適應能力相對較弱。
(二)睡眠質量的影響
在西藏地區,低氧環境可能導致睡眠斷續,淺眠增多,深度睡眠減少。這些睡眠問題會對心理健康造成進一步的不利影響。研究表明,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會加劇個體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而焦慮和抑郁又反過來影響睡眠質量,形成惡性循環。對于西藏地區的大學生來說,適應這種低氧環境所需的時間通常較長,因此他們在初期往往會表現出明顯的睡眠障礙,如入睡困難、夜間頻繁醒來等。這些睡眠問題不僅會降低他們的學習效率,還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等心理問題。
(三)環境變化的影響
此外,西藏地區的環境變化也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高原地區晝夜溫差較大,這種劇烈的氣溫變化會增加身體的適應難度,導致身體的應激反應增強,進而引發心理壓力。研究發現,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群常常表現出較高的應激水平,這不僅表現在生理上的應激激素水平升高,也表現在心理上的焦慮、緊張情緒增強。而對于剛進人高原地區的大學生來說,這種環境壓力尤為明顯,尤其是他們需要同時適應新的生活、學習環境和社交關系,雙重壓力下,他們的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影響。
(四)封閉環境的影響
由于高海拔地區交通不便,社會交往機會減少,大學生可能會感受到更多的孤獨感和社會隔離感。社會支持系統的缺乏往往會加劇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尤其是在他們面對生活、學業壓力時,缺乏足夠的情感支持和傾訴渠道,容易產生無助感和孤立感。這種孤立感在高海拔地區尤為突出,因為惡劣的氣候條件限制了戶外活動的開展,學生與外界的接觸也變得更加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更容易出現社交焦慮、抑郁等問題。如表2兩組研究對象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對比( )。
三、四川與西藏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現狀
在分析平原與高原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現狀時,首先需要明確心理健康的衡量標準。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通常涉及焦慮、抑郁、壓力管理、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通過使用標準化量表,如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等,我們能夠對平原與高原地區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水平的綜合評估[3]
本研究對來自四川與西藏的400名大學生通過心理健康量表進行了測評。結果顯示,四川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優于西藏大學生,這一差異主要體現在焦慮和抑郁癥狀的顯著性差異上。四川大學生的焦慮水平較低,抑郁情緒較少見,整體心理健康狀態相對穩定。相較而言,西藏大學生則表現出較高的焦慮與抑郁發生率,并伴隨較為明顯的情緒波動和壓力感
究其原因,西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可能與其所處環境的特殊性密切相關。西藏地區的氣壓較低、氧氣含量稀薄,這會導致人體生理功能的變化,進而影響心理健康。例如,高原反應導致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經常感到疲勞,長時間的身體不適還可能導致心理上的不安和情緒失調。此外,西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相對惡劣,氣溫變化劇烈,空氣干燥,這些因素都會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相比之下,四川地區的自然環境更加溫和,氣候適宜,有助于學生保持較為平穩的生理和心理狀態。
除了自然環境的差異,社會環境的不同也可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四川地區通常社會資源豐富,學校能夠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務,如心理咨詢、壓力管理課程等。學生面對學業、就業等壓力時,能夠更容易尋求到幫助。反觀西藏地區,學校的資源相對匱乏,心理支持服務的覆蓋面較低,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往往難以及時獲得專業的幫助和指導。此外,西藏地區的社會交往機會較少,學生的社會支持網絡相對較小,缺乏家人和朋友的長期陪伴和互動,也加劇了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西藏地區的大學生往往面臨更大的適應困難,特別是對于那些來自平原地區的學生。由于文化、生活方式的差異,加之地理環境的顯著差異,這些學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適應高原生活。這種適應過程的挑戰可能導致他們產生較高的心理壓力,影響其心理健康。另外,西藏本地的學生雖然對環境較為適應,但由于其成長背景和生活條件相對封閉,在與外界接觸時可能缺乏相應的社會技能,這也會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
具體到焦慮與抑郁的測評結果,西藏地區的大學生中,有超過 30% 的學生表示經常感到焦慮,尤其是在學業壓力增加時,人睡困難和思慮過度的情況時常發生。此外,約 20% 的學生報告有中度至重度的抑郁癥狀,這些學生通常表現為興趣缺失、情緒低落、難以集中注意力等心理健康問題。而在四川地區大學生中,焦慮和抑郁的發生率相對較低,分別為 15% 和10% 。這表明,盡管平原地區的學生也會面臨一定的心理壓力,但由于其生活環境和社會支持系統較為完善,他們能夠更好地調節情緒,保持心理健康。
四、改善高海拔地區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干預策略
(一)調整生活習慣
由于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氣壓低等因素,大學生容易出現入睡困難、睡眠淺、易醒等問題。因此,建立科學的作息制度尤為重要。建議大學生每天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盡量做到每天同一時間上床、起床,以幫助生物鐘的調整。此外,避免睡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減少藍光刺激,可以有效促進褪黑素的分泌,有助于入睡[4。在飲食方面,應避免過量攝入咖啡因、酒精等影響睡眠的物質,尤其是在睡前四小時內,保持清淡飲食,避免油膩食物對消化系統造成負擔。在日常運動中,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如慢跑、瑜伽等,有助于緩解壓力和促進睡眠,但需要注意的是,運動時間應盡量安排在白天或傍晚,避免臨睡前的劇烈運動,以免影響入睡。
(二)加強心理支持
高海拔地區獨特的環境壓力常常引發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郁情緒,這些心理問題與睡眠質量息息相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預措施對學生來說必不可少。學校應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和團體輔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因海拔帶來的心理壓力[5。此外,心理咨詢中心應為高海拔地區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支持服務,幫助他們識別并處理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學校還可以通過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方式,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減輕他們因高海拔環境所帶來的孤獨感和焦慮感。
五、總結
本研究通過對不同海拔地區各200名大學生的睡眠質量和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比較分析,揭示了不同海拔環境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高海拔地區的大學生相比低海拔地區的大學生,普遍存在睡眠質量下降、入睡困難、睡眠深度不足等問題,且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現出較高的焦慮和抑郁水平。這表明海拔差異,尤其是高海拔地區的低氣壓和缺氧環境,對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況有顯著影響。通過本研究,揭示了高海拔環境對大學生睡眠質量和心理健康的顯著影響,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干預策略。這些發現有望為高海拔地區大學生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從而促進他們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淑珍,高勝奎,白東梅,等.大學生睡眠質量與抑郁的相關性研究——以甘肅省某高校為例Ⅲ].河西學院學報,2022,38(2):32-38.
[2]黃靜波,呂翠田,彭鵬,等.大學生睡眠質量與焦慮、抑郁狀況及其相關性研究Ⅲ.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19):58-60.
[3]王靖.大學生睡眠狀況與影響因素分析研究[]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2,23(01):56-58.
[4]尼瑪曲措,張方圓,李亞杰,等.西藏藏族中青年人睡眠與焦慮癥狀的關聯研究].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22,30(8):586-591.
[5]王悅,余程東,楊興堂,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在患近視青少年中的信效度評價[].現代預防醫學,2019,46(06):1062-1065,1069.
(作者單位:西藏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