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06.2;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5-0089-04
一、引言
華夏五千年的深厚歷史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稟性、特質與思維模式之中,還構筑起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華夏兒女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內核,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堅實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1]這一重要指示為新時代推進文化自信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社區作為城市居民生活的聚集地,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承擔著政治民生保障、經濟資源配置優化、生活服務供給保障等多元社會功能,也是文化傳播與傳承的重要陣地。因此,如何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城市社區的傳播效力和影響力,使其在社區中落地生根,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話題。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城市社區傳播的現實價值
(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要求“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2]。美好生活需要是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有機統一,在快節奏和城市化進程的雙重驅動下,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區活動中,讓居民充分接觸到優秀的藝術作品和文化遺產,能夠為其塑造思維方式、培養高尚道德、充實精神世界、提升價值追求提供精神指引。不僅能激發人民的精神能動性,還能引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真諦進行思考,從而使他們從被動滿足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轉向主動追求,充分發揮主體自覺性,獲得創造美好生活的強大精神動力[3]
(二)筑牢社區居民共同體意識的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4]因此,必須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引領功能,堅定文化自信。通過組織非遺體驗、傳統節慶等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社區,不僅能讓本地居民重拾文化記憶,還能引導新市民了解人文歷史,從而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尤其在城市化加速和新市民涌入的當下,傳統社區結構逐漸松散,人際關系趨于疏離,需要通過文化認同重建凝聚力。此外,社區中展示的地區文化(如方言、飲食、民俗)看似差異顯著,實則共同體現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征。
(三)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2]。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由之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是推進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社會治理理念與價值觀念,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通過社區這一基層陣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深化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堅定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信念。
三、南京白局在城市社區傳播中面臨的問題
南京白局(以下簡稱“白局”)作為南京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曲藝形式,其名稱源于表演者“白唱一局”的無償性特征。該藝術形式以南京方言為載體,通過說唱結合的演繹方式,保留了明清俗曲的音樂形態與市井語言特征,成為研究吳語系方言流變及金陵地域文化的重要活態樣本。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白局正遭受現代因素的沖擊,其保護和傳承工作受到了較大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社會環境之艱
南京白局經歷了從“娛己”到“三盛三衰”的過程,這與各個時期社會的變革息息相關[5]。在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的背景下,白局作為植根于南京方言系統的曲藝形式,其賴以生存的“方言文化生態圈”因城市人口結構變化而持續縮小,削弱了人們對于白局文化價值的認知。此外,隨著商業經濟的蓬勃發展,部分傳承人為迎合市場,將白局文化過度娛樂化,導致其藝術性與本真性流失。
同時,在日益頻繁的跨文化交流語境下,外來文化對我國本土文化生態產生顯著影響。年輕一代更容易接受外來的新奇文化,甚至將異域文化視為“現代的”“洋氣的”“先進的”[6]。外來文化不僅壓縮了白局既有的文化生存空間,還影響了年輕一代對白局的認知,導致年輕人傳承意愿淡薄。
(二)社區條件之限
文化傳播難以脫離實質性活動而獨立實施,并且這些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有力支撐。然而,許多社區在文化建設上面臨著資金、場地和基礎設施短缺的困境。資金短缺會導致活動預算受限,難以為活動配備所需的各項資源,如開闊的場地、專業的音響、先進的燈光設備等,限制了白局表演的質量和表現力,使得舞臺效果大打折扣。同時,資金短缺還會影響活動的宣傳推廣工作,限制活動宣傳范圍,難以吸引更多的目標群體參與,導致預期目標難以實現,進而影響社區文化的整體建設進程。
此外,責任主體模糊與監督機制不完善,也導致白局傳播效率不高,制約了相關活動的可持續開展。
(三)自身短板之困
白局是南京獨有的民間說唱藝術,表演者須以純正南京方言為基礎,靈活運用俚語、歇后語,這一語言特質是白局區別于其他曲藝的核心。方言與曲調在白局發展中相互依存,方言賦予其濃郁的地方色彩,曲調則通過聲韻互動,共同構建了白局獨特的美學基礎。然而,城市化發展與普通話的普及,使得南京方言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化。白局所使用的方言具有南京官話的特色,而目前流行的“新南京話”與普通話更為接近,失去了南京方言的獨特韻味,這也成為白局傳承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復雜的南京方言也為白局的傳播增加了難度,外來人口難以深入理解其中的內涵,加劇了白局的生存困難。
白局的傳播和持續發展面臨著專業演出人員斷層的挑戰。白局的傳承主要依靠口傳心授,以人為載體。然而,隨著老藝人年齡的增長,傳授技藝的能力逐漸減弱,還有個別藝人追求經濟效益,缺乏培養下一代藝人的奉獻精神。同時,部分年輕人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不高,導致白局傳承出現斷層。白局傳承人黃玲玲表示,有限的演出場地與場次難以給白局演員帶來可觀的收入,致使傳承者只能將白局作為副業,難以全身心投入其中,從而導致人才流失較為嚴重。這也是不少表演者轉行、學校難以招收到學員的現實原因。此外,早期藝術家留存的音頻資料較少,使得后輩在從事白局藝術研究時缺乏權威性的參考,限制了白局的傳承與發展。
白局的眾多曲目是基于特定的歷史語境,題材與藝術形式均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然而,其在發展過程中未通過內容創新與現代社會接軌,導致年輕一代難以在情感層面產生共鳴,最終加劇了文化代際隔閡。此外,白局的表演形式以說、唱為主,輔以簡單身體動作。表演時,一人主唱,其他人以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伴奏,并運用板鼓、碟盤、酒盅等道具模擬節奏音效。其整體節奏舒緩,表演風格質樸,在強調視覺沖擊的現代演出市場中面臨一定挑戰。
四、南京白局在城市社區傳播的有效路徑
(一)政府:發揮宏觀戰略引導作用,助推文化傳播事業繁榮發展
政府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引領者,應當從全局出發,充分發揮頂層設計和戰略指引職能,對白局在社區的傳播進行科學規劃。
作為政策制定者,政府應積極為文化傳承提供制度保障,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可持續發展列入發展規劃。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吸引投資者參與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設立專項基金,完善人才扶持政策,改善白局生存環境,保障傳承人的利益,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傳承事業,為白局發展注入活力。
政府作為資源提供者,應通過投入資金、建設場地、組織文化活動等途徑,搭建平臺,促進傳承人與社區合作,為文化傳承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同時,還應聯合傳承人建立完整的白局檔案和數據庫,保存演出的音頻、錄像及文字資料,實現數字化記錄,確保其得以長久保存,供后人查閱和學習。
政府還扮演著監管者的角色,應嚴格監管白局社區文化活動的開展情況,確保白局文化活動合規開展、合法傳承,嚴厲打擊違規違紀行為,全力維護社區文化傳播的健康環境。
(二)社區:構建社區文化傳承長效機制,搭建線上線下傳播平臺
白局的社區傳播絕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為,要實現文化的深入人心和持久發展,就需要社區工作者構建一套行之有效且持續優化的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以確保文化傳承的系統性和可持續性。首先,社區工作者必須明確建設目標和方向,制定科學合理的文化發展規劃,根據實際情況細化各階段的重點任務,確保文化建設工作有序、高效地推進。其次,社區工作者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文化傳播不能僅停留在空洞的口號和理論層面,而是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來落地生根。社區工作者要主動與文化傳承人合作,定期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如白局演出、文化講座、展覽展示等。在豐富居民的社區生活的同時,加深人們對于白局的認知,激發居民參與并傳承白局文化的熱情。
在社區傳播白局文化時,相關部門不僅要注重線下實踐平臺的建設,也要積極拓展線上傳播渠道,推動白局與現代元素深度融合。如今,信息化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的必然趨勢,以移動互聯網為載體的新媒體具有覆蓋廣、傳播快、社群化等特點,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遠影響力,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 78.6%[7] 。當下,社區應考慮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增加曝光度,鞏固白局文化的地位。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社區應以此為傳播陣地,以多平臺聯動的方式進行白局文化宣傳。例如,建立微信公眾號,每日推送有關白局知識的文章,逐步增強居民對白局的認知。同時,還應借助互聯網的交互性優勢,在每日推文中與讀者進行互動,及時關注讀者的評論留言,針對讀者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細致解析。此外,還應在短視頻平臺推出白局視頻合集,與白局演出者共創視頻,演繹經典片段。白局演出可采取網絡直播形式,通過彈幕、實時互動等方式,讓更多人參與其中,了解這門古老的地方曲藝。
(三)傳承人:扎根社區培養傳承者,創新特色文化傳播形式
傳承人是傳統文化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實現白局的活態傳承的關鍵在于激發文化傳承主體一傳承人的內生動力,推動白局文化的可持續傳承。一方面,通過系統培養年輕演員,夯實傳承梯隊;另一方面,基于“興趣驅動”原則,推動傳承人深入社區。如通過定期開展沉浸式工作坊,讓居民在參與中自然建立文化認同。這種“專業傳承 + 社區”的協同模式,既能擴大受眾基礎,又能為年輕演員提供實踐舞臺,形成傳承生態的良性循環。目前,已有部分社區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例如,濟寧市金河社區、遂寧市德勝社區等開展了“國學進社區”活動,邀請國學專家和學者,向居民傳授儒家思想、詩詞、書法等中華文化知識。在互動交流、傳授技藝、分享經驗過程中,激發群眾參與熱情,使傳統文化得以有效傳承。
南京白局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的主要原因在于創新和社會認知度不足。為推動白局在社區的傳播,需構建“內容創新 + 教育融合”的雙維路徑。在內容創新方面,傳承人應立足本土文化基因,通過題材創新、形式創新、傳播創新,實現現代轉譯。例如,《普放花燈》《金陵游》等曲目巧妙融入說唱元素,使得曲調更為輕盈歡快,實現“破圈”傳播。徐春華師徒在《決戰黎明前》中將白局與評彈多聲部互融,構建起吳越文化與金陵文化的聲腔對話。在教育融合方面,社區要在白局文化教育中推行“文化生態教學法”,通過方言音韻學課程與地方史情境再現,解決本土音樂“去語境化”傳承問題。此外,在社區學校開設“白局工作坊”,通過方言語音訓練與市井故事創作跨學科教學,增強文化認同。
五、結語
在多元文化碰撞以及新媒體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城市社區傳播中面臨挑戰。因此,政府需要發揮引領作用,整合優質文化資源,凝聚社會各界力量,為城市社區文化活動的全面開展提供有力支持。與此同時,文化的傳承者也必須主動尋求創新之道。不僅要及時關注市場和觀眾的需求,革新表演形式和內容,以提升市場競爭力,也要依托新媒體技術,走好傳播之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23(02).
[3] 王永友,胡義.論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3,9(3) :5.
[4]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2.
[5]孫絲絲,凌德翔.基于歷史概念的民族藝術變遷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6,29(2) :222.
[6] 王燕妮.城市化進程中民俗文化變遷研究一—以武漢市舞高龍習俗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7]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4.
[責任編輯:宋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