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5-0131-04
一、引言
基層就業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提出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鼓勵畢業生主動到西部基層參與科、教、文、衛、扶貧以及青年中心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務工作。2005年,我國“三支一扶”計劃開始實施,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深入基層一線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的工作。2006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開始實施,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事義務教育工作。2008年,“大學生村官”計劃激發了大學畢業生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熱情。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強調發揮高校畢業生在促進基層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1]。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印發“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的通知》提出,要健全激勵保障機制,暢通成長發展通道,引導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東北和艱苦偏遠地區基層就業。2022年,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教育部學生服務與素質發展中心發布《普通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政策公告》,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前往基層就業。此外,為緩解大學生就業困難與基層單位人才匱乏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可以看出,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已經成為我國有效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途徑,是響應就業優先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
基層是大學生磨煉意志、鍛煉本領、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但是,部分基層單位存在“留人難”現狀,畢業生也面臨“就業難”困境。高校作為大學生就業和邁向社會的出發點,在鼓勵學生基層就業和為基層提供人才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從高校層面深入研究并提出促進大學生基層就業的有效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二、基層就業的現實困境
(一)基層單位招才現狀:“招不來”“留不住”
在就業市場供需不平衡和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的背景下,大學生逐漸將就業眼光從城市轉向鄉村,但是,大部分畢業生僅將基層就業作為“過渡方式”[2],用以在短期內緩解自己的就業壓力,待服務協議到期后選擇考公、考研或再就業。因此,基層就業多呈現人數不足、服務周期短、流失率高以及穩定性較差等特征[3]
(二)基層就業現狀:“報得少”“輸送少”
近年來,簽訂就業協議、合同就業以及升學深造是高校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方向,大學生主動選擇基層就業的不多,就業指導人員以及輔導員能夠分攤到基層就業工作上的精力也相對較少。盡管目前各高校重視基層就業的宣傳引導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不少畢業生報名,但最終放棄基層就業的比例較高,導致高校真正輸送的“服務基層”畢業生較少。
(三)畢業生基層就業后現狀:“當初不愿來”“如今待不住”
到基層就業基本是多數畢業生的保底選擇。由于部分畢業生所從事的基層工作與所學專業相關度較低,他們容易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或覺得無法勝任。同時,部分畢業生扎根基層的意識不強、建設基層的動力欠缺,很難真正融入并助力基層發展,個別地區出現了“高校畢業生畢業前不愿意來”“基層志愿者到崗后仍找機會離開”等現象。
三、影響大學生基層就業意愿的因素分析
(一)主觀因素
1.傳統觀念影響
“學而優則仕”的擇業觀對學生和家長具有很深的影響,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仍是大多數人向往的就業方向[4。由于部分學生和家長缺乏對基層就業的深入了解,片面認為基層就業的待遇、前途和發展空間有限,他們更傾向選擇工作環境優越、工作性質穩定的崗位,所以大部分人加入“考公”“考編”大軍,不愿選擇基層工作。
2.就業價值取向失衡
目前,個別大學生社會奉獻意識淡化,過于追求安逸和穩定,缺乏艱苦奮斗的品質與艱苦創業的意識,難以把個人理想融入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中去[5]。個別學生的就業價值觀逐漸呈現出注重工作穩定性、地域優越性、薪酬待遇高以及個體價值實現等特點,出現就業目標功利化、崗位選擇等級化的現象。
(二)客觀因素
1.基層就業物質條件和發展空間有限
首先,基層單位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相對艱苦,經濟發展緩慢。剛步人社會的大學生難以適應這里的生活與工作環境,個別學生認為長期扎根基層不利于為子女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和人文環境[。其次,基層單位的經濟待遇較低,難以支撐生活所需。最后,基層單位的職業發展空間受限,難以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部分大學生對職業前景感到迷茫。此外,由于個別單位條件限制,大學生在崗期間缺乏進修、培訓的機會,工作能力難以提升。在服務期滿后,他們面臨重新就業的困境。
2.高校基層就業指導和保障服務能力有限
首先,高校對于基層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個別高校在助力鄉村振興和為基層輸送人才的工作中尚未厘清自身定位,重視程度不夠、積極性不高,其內部僅學生工作處、團委、就業部門以及二級學院畢業班輔導員涉及畢業生基層就業工作,各部門未能形成全力推進的局面。其次,高校對于基層就業政策宣傳不到位。個別高校引導大學生基層就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手段單一,往往采取“大水漫灌”式宣傳,“蜻蜓點水”式發布招募信息,多停留在傳達和通知上級部門的文件精神和政策措施,鮮少進一步根據學科專業特色進行針對性、系統性的政策宣講、解讀與指導[。再次,部分高校針對大學生基層就業的指導未貫穿其成長全過程。多數高校僅在大三、大四階段開展就業指導,對大一、大二學生開展的基層就業指導相對欠缺,精準度不夠,難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最后,部分高校對于大學生基層就業能力的培養不全面。部分高校的課程設置傾向于專業化、科研化,忽略了對大學生基層就業能力和個人發展等方面的培養。在校期間,大學生難以獲得到基層實習實踐的機會,對基層就業的概念、工作內容及發展路徑了解不深,很難將所學專業理論內容與基層的實際工作聯系起來[8]
3.優惠政策的宣傳和落實力度有待加大
首先,政策落實工作不到位。個別地區的政策落實偏形式化、表面化,導致大學生認知形成“差異感”,選擇另謀出路[9。其次,政策宣傳工作不夠深入。部分地區的宣傳形式較為單一,多以文字宣傳為主,很難引起大學生的興趣和關注。最后,宣傳角度較為局限。部分地區往往將宣傳重點放在人才招引優惠政策方面,缺少對基層環境和發展路徑的客觀分析;宣傳覆蓋面較窄,在激發大學生服務基層的熱情、激勵大學生到基層舞臺發揮自己的價值方面存在欠缺。
四、高校促進大學生基層就業工作的對策
雖然社會各界采取了相應措施,但仍未形成有機的整體,促進大學生基層就業的效果不佳。高校作為大學生接觸基層就業的第一站,是基層就業政策宣傳的主要陣地,在助力鄉村振興和為基層輸送人才的工作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融合基層就業與思政教育,突出全員價值引領
首先,實施全員育人工程。高校要積極構建“學校、學院、班級、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家長”六級聯動就業創業工作機制,實現上下聯動、全員參與、家校共促的就業局面,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全力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工作的開展。
其次,實施組織育人工程。高校要嚴格落實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壓實責任,把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擺到關鍵位置。書記、校長應帶領組織部、黨政辦、二級學院黨組織及專任教師、學科專業負責人、行政管理人員等全員實地走訪基層單位,深度了解、認真分析基層單位的人才需求和發展趨勢,充分吸收基層單位和畢業生反饋的意見建議,有針對性地開拓基層就業渠道和崗位,為推動學校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以及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打下堅實基礎。
再次,實施教書育人工程。高校要在就業育人主題教育和志愿活動中培養大學生基層就業奉獻意識和服務意識,引導其做好職業規劃,提升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力。專業課教師應將基層就業需求融入學科教育中,將基層楷模事例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引導大學生發揚踏實肯干的作風,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
最后,實施管理育人工程。輔導員和班主任要堅持就業育人工作與事務管理的有機結合,將基層就業教育融人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充分發揮管理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觀和使命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同時,要聯合家長共同了解基層就業情況,分析最新就業形勢,解決大學生面臨的就業難題。此外,畢業論文指導老師要及時跟進畢業生就業思想動態,關心支持幫助畢業生基層就業。
(二)把握宣傳模式與關鍵時期,注重全過程就業育人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與思想深化的關鍵時期,高校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引領作用,針對不同年級,開展各有側重點的基層就業教育,為有志奔赴基層的學生提供全過程的就業輿論宣傳,深化畢業生對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的認知。
首先,要用好新生入學報到前“空窗期”。高校要將基層就業的概念宣傳工作前置到新生入學報到前階段,將基層就業優惠政策、校友典型案例制作成冊放置到錄取通知書中,并發布在學校微信公眾號和官方網站上,向新生和家長提前傳遞服務基層的理念,為促進大學生基層就業做好鋪墊。
其次,要用好大一、大二學年探索期。高校要充分發揮校園媒體的作用,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宣傳各級政府對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基層大學生優秀工作者典型事跡以及大學生在基層建設和發展工作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引起大學生對于基層就業的關注,鼓勵他們將個人理想追求與國家事業發展緊密結合,從而提升大學生對基層就業的認知和熟悉程度,打破傳統基層就業的思想誤區。
再次,要用好大三學年提升期。高校要激活“第二課堂”,主動聯合地方政府、基層單位,組織意向基層就業的大學生參觀、走訪,與基層校友面對面交流,深入了解基層的風土人情、客觀環境等,熟悉基層工作的內容、模式和運轉流程。通過實地走訪交流,大學生會理性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重新定位人生選擇,增進對基層的情懷,堅定服務基層的信念,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
最后,要用好大四學年擇業期。高校要定期邀請已在基層就業的志愿者分享基層成長感悟、解答發展路徑問題,幫助大學生客觀、理性分析基層就業形勢,并根據自身需求和國家戰略的發展需要,合理選擇個人發展方向。
(三)優化系統保障與服務機制,強調全方位指導幫扶
基層就業大學生離校前和人職后都離不開專業的職業規劃和幫扶指導。高校應從入校、實習和就業各階段提供一定的物質幫扶和精神指導。這不僅是對基層就業工作的支持,也是對大學生的關愛,更形成了人才培養良性機制和就業工作的良性循環。
首先,要建立實踐教育基地、基層就業實習基地。高校要將自身優質教育教學資源與地方寶貴的革命教育、文化資源充分結合,聯合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及相關組織共建基層實踐教育基地。同時,與地方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將“訪企拓崗促就業”行動與基層就業相結合,積極與基層單位達成定向合作,搭建基層就業實習基地,為意向奔赴基層建功立業的同學提供實踐機會,幫助他們接觸真實的工作環境。
其次,要提升就業競爭力。高校要在寒暑假期間為有意向基層就業的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幫助大學生了解基層的工作內容、人才需求和發展路徑,并檢驗所學理論知識與基層工作的適配度,提升就業競爭力。
最后,要完善指導幫扶服務。一方面,高校應結合學校實際情況與當地就業政策,為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以及殘疾等重點群體的畢業生提供實質性幫助;另一方面,高校應建立基層就業校友溝通聯絡機制,持續跟蹤已到基層就業畢業生的狀態,定期了解基層就業情況,為再就業大學生提供精準崗位信息等就業服務,直至再次成功落實畢業去向,真正做到“幫一把”“扶一程”。
五、結語
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是響應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更是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現實需要。高校作為大學生最堅實的靠山,要積極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基層就業育人大格局,幫助大學生了解基層、選擇基層、奉獻基層,以個人“小我”融入基層“大我”,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想,奮力書寫追夢基層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崔盛,蘇均宇.基層就業政策對在校大學生基層就業意愿的影響效用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8.
[2]赫越.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政策支持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9.
[3]張紅霞.高校促進大學生基層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天津市39所高校2021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3,2(3):23-29.
[4]郭雪瑩.大學生基層就業激勵機制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4.
[5]李妍顏.當前我國大學生基層就業觀研究——以上海師范大學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
[6]崔盛,蘇均宇.“久有凌云志”會否“主動下基層”一大學生理想信念與基層就業選擇關系的實證研究[J].重慶高教研究,2021,9(2):82-93.
[7]張慧慧.鄉村振興戰略下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21.
[8] 王鈺瑩.理工類高校大學生基層就業意愿影響因素與提升對策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22
[9]楊秀英.地方高校大學生基層就業政策執行研究——以S大學選調生政策執行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1.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