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城市理念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在城市維度的體現。[2]“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民城市建設要求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的價值取向是一切為了人民,動力機制是一切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需要持續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實踐路徑探索。2022年,國家十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提出,青年發展型城市需要積極踐行青年優先發展理念,不斷優化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更好滿足青年多樣化、多層次發展需求,推動青年創新創造活力與城市創新創造活力相互激蕩、青年高質量發展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過程中的城市發展方式轉型,構成了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維度。
本文在理清人民城市理念與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基本內涵和本質聯系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人民城市理念引領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內在邏輯和實踐路徑,并以當前全國各地開展的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實踐案例進行分析示例,以期能夠為豐富人民城市理念內涵、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實踐提供參考借鑒。
二、人民城市理念與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基本內涵
(一)人民城市理念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加強黨對城市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從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15年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再到2022年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作為一個總體性概念,[3]人民城市理念是對當下中國城市發展建設實踐及其深層次矛盾的響應,[4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發展道路的新引領。[5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強調“調動和發揮好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將人民城市理念從價值導向明確為更具操作性的實踐準則。
從生成邏輯看,人民城市作為一種發展理念,既是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和超越,又賦予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新時代的內涵,是“兩個結合”在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方面的生動體現。[6]人民城市的理念蘊含著人民主體、人民參與、人民共享的三重內涵,[城市發展的目標是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內容要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路徑需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8既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矛盾的時代要求,也是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中國答案。從實踐邏輯看,一方面,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構成了人民城市建設必須常抓不懈的首要任務;另一方面,聚焦“人”的尺度,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打造更好的城市空間、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營造更好的環境氛圍,不斷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構成了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事項和檢驗各項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
(二)青年發展型城市的時代意蘊
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也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當前,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如火如荼,站在歷史的宏闊視野,其豐富的時代意蘊至少具有兩個方面的顯著特征。一是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從歷史維度看,現代化是貫穿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鮮明主線,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作為實踐主體與先鋒力量,不斷將自身發展融入現代化的實踐探索之中。[9]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青年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青年的擔當就是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從現實維度看,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10]新時代青年作為引領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既作為發展動力,更作為發展目的的統一。[11]二是青年人口發展和群體需求呈現新趨勢。2022年,我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自1960年代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12]與此同時,我國青年人口總量從1998年的峰值約4.8億降至2023年的約3.89億,青年人口占比從1991年的峰值約41.9%降至2023年的約27.1% ;青年人口分布呈現三個“一億青年”的特點和向大城市集聚的趨勢,既各有約1億以上青年分別分布在3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300萬人口以下城市和縣域,且超特大城市、大城市因較強的青年人口吸引力,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平均年齡增幅低于中小城市。[13]當下社會和學界所關注的青年群體,主要聚焦在“90后”或“Z世代”群體,較具普遍的觀點認為,這類群體展現出諸多不同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表現及心理特征,[14]也不同程度面臨著就業、住房、蟾老撫幼等方面的壓力。
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尤其是2022年《關于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實施以來,國內對于青年發展型城市的研究和實踐大量展開,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內涵解析、評價體系和實踐探索四個方面。其一,各地抓緊出臺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相關政策,如《關于開展上海市青年發展型城區、街鎮建設試點的意見》《上海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五大服務計劃”行動方案》《寶山青年發展型城區建設“四大行動”實施方案》等,指出青年發展型城區、街鎮是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二,梳理國內外發展歷程,[15]探討青年發展型城市的科學內涵,[16]指出青年發展型城市應構建良性互動的“城青關系”,在良性互動中增強城市對青年發展的吸引力、吸納力和承載力,發揮青年對城市發展的參與力、創新力、貢獻力,城市應滿足青年生存的物質需求、心理需求和社交需求。其三,從不同維度構建青年發展型城市的指標體系,如從主體性、包容性、流動性、參與性和可持續性城市等維度建構青年友好型城市的指標體系,[17]以及構建聚焦青年樂居、立業、活力、有為等四個維度的城市規劃建設評價體系。[18]其四,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實踐探索,已形成了對上海、深圳等個案城市和典型場景,[19][20][21]以及首批試點城市在思想政治、體制機制、人才教育、就業創業、社會參與、規劃實施、文化生活和服務保障等方面的實施路徑總結。[22]
三、人民城市理念引領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內在邏輯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也是青年的城市,青年發展型城市為青年。[23]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響應青年群體發展的新需求,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應以人民城市理念為價值牽引。
(一)人民城市理念引領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邏輯連接
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領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本質特性要求以青年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城市的供給響應,具體包含“人民城市-青年需求端”“人民城市-城市供給側”和“青年需求端-城市供給側”三個方面的邏輯連接。
首先,在“人民城市-青年需求端”,需要形成發展目標上的邏輯連接。人民城市理念要求在發展目標上成就人民,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需要握好青年個體、青年群體和全體人民的辯證統一關系,面對青年群體需求端的動態變化,只有抓住了青年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滿足青年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其次,在“人民城市一城市供給側”,需要形成發展路徑上的邏輯連接。人民城市理念要求在發展路徑上依靠人民,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青年是城市發展建設的主力軍,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需要緊緊依靠青年,積極搭建城市發展人人可為的平臺,推動青年群體與其他多元主體一起在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各方面同向發力。再者,在“青年需求端一城市供給側”,需要形成發展內容上的邏輯連接。人民城市理念要求在發展內容上服務人民,包括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的全覆蓋。青年發展型城市的供給側需要充分發揮城市硬環境和軟環境的互動并進作用,動態推進青年友好的服務供給,不斷滿足青年群體升級化、差異化、個性化和擴展化的需求。進一步,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要以共建為基本動力,以共治為重要方式,以共享為最終目的,構成了人民城市理念引領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治理保障邏輯(圖1)。
(二)人民城市理念引領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關鍵問題
1.把握兩者理論和實踐邏輯的內在一致性
從理論邏輯看,人民城市與青年發展型城市本質上都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過程中的城市藍圖擘畫和發展方式轉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是兩者的共同遵循。人民城市與青年發展型城市作為一種發展理念,都離不開真實的主體—“人”的尺度。民為城之本,“人民性”是人民城市的根本屬性,增進民生福祉是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心往之,城必興焉,青年是城市的未來,一座城市越吸引年輕人,說明越有發展的活力和潛力。人民城市理念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重大命題,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是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基本遵循,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構成了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維度。
從實踐邏輯看,著力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與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共同路徑。繪好人民城市和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工筆畫”,在發展目標上具有一致性,要求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和青年群體在城市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發展內容上具有一致性,要求聚焦人民群眾和青年群體“急難愁盼”問題,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發展需求;在發展路徑上具有一致性,要求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和青年群體的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參與建設人民城市和青年發展型城市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尤其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出青年在城市高質量發展中的生力軍作用。

2.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發揮引領性作用
一是突出方向性引領。人民城市的“人民性”體現在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為了人民、服務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和城市相互成就。以人民城市理念為引領,把握好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方向性,就是要倡導青年優先發展,激發青年擔當作為,滿足青年多樣化、多層次發展需求,并以青年群體能否切實感受到城市的宜居宜業、宜樂宜游、宜創宜成為評判標準,充分發揮其作為城市的建設者和評判者作用。
二是突出全局性引領。人民城市是一個體現了辯證法的總體性概念,其總體性體現在“人民”一詞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在全面提升城市品質的時代背景下,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和《關于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等相繼出臺,對于“全齡友好”的多元社會群體關注覆蓋面日益廣泛,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需要握好個體和群體的辯證統一關系,統籌好局部與整體、多元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通過凝聚最大公約數服務發展大局。
三是突出系統性引領。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就是要將其貫徹落實到城市發展的全過程和城市工作各個方面。同樣,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既要從大處著眼,把握大格局,錨定大方向,推動將青年優先發展理念融入城市發展戰略,在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全過程體現青春元素、照顧青年特點;又要從小處著手,幫助青年解決好在畢業求職、創新創業、婚戀交友、社會融入、子女教育、老人養等方面的操心事和煩心事,真正做到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解青年之所憂。
3.凸顯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關鍵性作用
一是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人才活水。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在我國人口總量連續負增長、城鎮化趨勢放緩的宏觀背景下,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出臺青年人才相關計劃,打造青年“向往來、發展好、留得住”的青年之城、未來之城,勢在必行。順應青年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態勢,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城市具有搭建青春建功平臺、吸納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的先天優勢,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大有可為。
二是為城市軟硬環境建設雙向賦能。聚焦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在城市硬環境建設方面,通過打造更多適應青年群體需求的居住空間、社交空間、工作空間、學習平臺和創新實踐空間,例如,構建“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的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營造讓城市更好玩的文化、娛樂和消費場景,打造服務于人和產業共同發展的復合創新空間等,在筑牢青年發展型城市的硬環境的同時,也有效提升城市品質。在城市軟環境建設方面,尊重青年成長規律,聚焦就業創業、宜居安居、社交體驗、婚戀育兒等領域,提供面向青年的普惠性社會政策和公共服務,降低青年人的老人養和子女教育負擔,間接服務“全齡友好”,也有效提升城市溫度。
四、人民城市理念引領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實踐路徑
青年是由兒童向成人過渡的時期,青年時期是發展需求最豐富的時期,具有明顯的復合性、多重性的特點,[24]準確把握青年群體需求趨勢,成為一項重要的前置性和基礎性工作,以青年群體需求為導向優化城市供給、以基本場景建設為核心形成關鍵牽引,構成了以人民城市理念為價值牽引、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行動主線(圖2)。

(一)需求把握:基于需求理論把握青年群體的需求趨勢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視角,提出人的需求會隨著發展不斷演進,但其對人的需求是“在滿足低層級需要后,才去追求更高層級需要的滿足”的觀點一直受到挑戰。其中,馬克斯-尼夫(Max-Neef)從全面發展的視角,提出“以人為尺度的發展”理論(HumanScaleDevelopment),認為人的需求滿足并不遵從線性層級的模式,在生存需求之外,其他類型的需求之間是同步且互補的,[25]需要以“同步性、互補性、權衡性”的方式來滿足各類需求的特征。結合“Z世代”青年群體作為“游牧世代、創新世代、體驗世代”呈現出的高原子化、高創造性和重參與感等特點,[26]提出“Z世代”青年群體特征與綜合需求分析模型(圖3)。
1.保障需求維度,關注安居生存和就業生計等基本生活保障
關注青年衣食住行的基礎保障需求,重點關注他們落腳城市后所面臨的居住安定與就業幫扶的迫切需求,以消除他們在擇城定居時的后顧之憂,確保青年能在城市中穩健起步、安心發展。
一是安居生存需求。住房是民生之安,也是青年擇城而居的重要考慮因素。對于剛邁入社會、異地求職的青年,盡管交通便捷、高品質的住宅具有吸引力,但整體高性價比的住房才是首選。在通勤方面,根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超大特大城市中以租房為主的青年群體,就近職住和長距離通勤的情況都較為顯著,尤其是部分青年群體為了更低的居住成本,不得不承受超長通勤的壓力。在品質方面,根據貝殼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新青年居住消費報告》,整租獨居的青年受訪者中,約52%的居住面積在30一60平方米,合租單身的青年受訪者中,約36%的居住面積小于30平方米,低于2020年我國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積36.52平方米的平均水平。[27]
二是就業生計需求。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青年擇城而居的關鍵考慮因素。一方面,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Z世代”青年的就業態度更加傾向于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將“有尊嚴的疲憊”作為選擇工作時首要考慮的事項,呈現出靈活就業、液態職場等新的就業取向。另一方面,隨著技術創新應用和新就業形態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滲透,新職業不斷涌現,《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相較2015版,凈增了158個新職業。圍繞青年群體的就業鏈條,通過新消費、新職業、新業態和新技術的相互促進,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將深刻重塑我國的經濟社會系統。
2.社交需求維度:關注文化體驗和休閑運動等情感社交需求
青年的社交需求,常常借助文化體驗和休閑運動等多樣的活動方式,組成趣緣鏈接的青年社群,在彼此交流和分享中追求愛和歸屬,并獲得相互尊重,逐漸建立起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成為青年更好融入城市生活的“關鍵一步”。

一是文化體驗需求。青年通常希望通過參與各類文化活動,形成與同類群體之間的交流和聯結,進而建立起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感,例如,各種偏重知識性的公共講座、讀書會、主題沙龍和經驗分享會等,以及偏重社交性的沉浸式戲劇、創意市集、城市漫步等新興活動類型,不同的文化體驗活動對于組織模式和場地設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休閑運動需求。多數青年的運動呈現“短頻多次”的特點,希望尋求“家門口”“專業化”的運動。根據36氮發布的《2021年輕人運動健身報告》,在運動頻率上,超半數的青年每周運動2一3次以上, 76.8% 的“90后”和58.3%的“00后”形成了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在運動類別上,青年追捧多元潮流運動,尤其是在社交平臺的推波助瀾下,槳板、滑板、飛盤等潮流運動憑借其獨特的社交屬性,迅速在特定圈層內擴大影響力,進而促進專業化運動場景的建設。
3.價值需求維度:在創新創業和奉獻追求 中實現自我價值
面向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青年展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審美追求以及不懈的自我實現渴望,即通過自我學習和提升,銳意進取和開拓創新,立業創業和引領風尚,將青年自我實現與城市建設發展緊密相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一是創新創業需求。對創業青年來說,“最大限度實現自我價值”和“為實現自己夢想、從事感興趣的事情”是他們主動創業動機。自2014年“雙創”戰略實施以來,創新驅動發展、創業帶動就業成為新趨勢,《中國青年創業發展報告2022》顯示,我國的新設市場主體數量從2012年的5500萬戶增長到2021年的1.54億戶。青年是推動實施“雙創”戰略的主力軍,充分發揮其技能、發展其潛能、實現其價值,需要在創業資金、社會資源和知識能力儲備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
二是奉獻追求需求。《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14至35歲的注冊志愿者已超過9000萬人。青年志愿者活躍在社會各領域,從社區建設到大型賽事,從環境保護到扶貧開發,從衛生健康到文化傳承,青年在社會文明建設中不斷引領時代新風,爭當正能量的倡導者、新風尚的踐行者。同時,青年群體通過志愿服務發揮主體和先鋒作用,積極將自身個體成長與城市發展緊密聯系,形成良性互動,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28]
(二)供給優化:以群體需求為導向的城市供給總體思路
1.滿足保障需求,培育宜居宜業的青年友 好環境
滿足青年的基本生存和安全保障需求,通過一系列安居保障和就業幫扶措施,培育宜居宜業的青年友好環境,確保青年在城市能夠落腳和立足。
服務青年宜居,提供伴隨青年成長全階段的階梯式住房體系。一是配置青年驛站,為應屆畢業生提供3一15天的免費住宿,并積極導入就業指導、職業培訓、政策咨詢等服務成為普遍做法,例如,2013年深圳就開始探索打造青年驛站,江蘇、山東等省份也陸續啟動“蘇青驛站”“青年優驛”建設,未來需要進一步拓寬青年驛站的建設方式和政策扶持,如拓展針對入住青年的社群交流、志愿服務、心理咨詢等多樣化服務等。二是供給保障性租賃住房,針對青年等新市民群體的過渡階段住房需求,配建從“一張床”“一間房”到“一套房”的多層次租賃產品,例如,上海規劃到“十四五”期末籌措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60萬套(間)以上,覆蓋科創和產業園區、商業商務集聚區等青年租住需求集中區域,四川等地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保障,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三是探索產權型人才住房,例如,青島等地按照不同層次人才應享受的住房建筑面積標準,以限定價格出售產權型人才住房。未來,各地可結合存量住房的更新、收儲和改造,通過“居改居”和“非改居”方式為青年提供長租公寓和保障性租賃住房,優化居住資源供給,解決青年職住通勤問題;結合完整居住社區建設,補齊設施短板,建設滿足青年安家需求的全齡友好社區,解決青年婚生教養的后顧之憂。
促進青年宜業,構建“從就業支持到興趣賦能”的就業服務圈。一方面,在家門口、單位旁的就業促進中心為青年給予就業支持,強化求職服務、崗位供給與能力提升等服務。例如,上海“15分鐘就業服務圈”、長沙“城市合伙人”實習生活動等舉措為青年提供多樣化的見習實習崗位,幫助青年積累實踐經驗、增強就業能力。另一方面,為從事新興職業形態的青年提供興趣就業空間,結合城市更新改造各類存量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無邊界工作條件的宜業場景。例如,上海提出培育1000位青年創新主理人,鼓勵他們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形成創新就業場景,實現資源、人才與項目的無縫對接。
2.滿足社交需求,形成宜樂宜游的青年休閑場景
滿足青年的社交需求,通過營造開放共享的文化氛圍和文娛空間,創造宜樂宜游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促進青年的社會融入。
滿足青年宜樂,拓展從設施到街區的復合社交場景,建立起青年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設施層面,打造一批符合青年新文化消費需求的演藝新空間,拓展城市文化內涵邊界。上海、北京、南京、杭州等城市先后結合商場商圈、文創園區等建設演藝新空間,培育文娛體驗的新業態新模式。在街區層面,塑造多元共享的文化街區,例如,貴州在全省打造上百個青年友好街區,常態化舉辦街頭藝術表演、國潮文創展、青年音樂節等文旅融合活動。
吸引青年宜游,提供從普適便捷到專業個性的運動場地。一是結合嵌入式社區設施增補家門口的“15分鐘健身圈”,讓青年實現“運動自由”。二是布局先鋒專業的運動場地,精準匹配青年個性化運動需求,完善體育公園等特色鮮明的專業化體育空間。例如,蘇州在構建全域“15分鐘健身圈”的基礎上,打造出多層次專業運動場地矩陣,建成青少年攀巖基地、太湖國際帆船港、澄湖國家飛行營地等專業類體育運動基地,促進時尚運動的蓬勃興起。
3.實現價值需求,塑造宜創宜成的青年有為城市
滿足青年獲得尊重、求知和審美需求,乃至尋求自我實現的價值追求,通過營造宜創宜成的城市氛圍,激勵青年銳意進取,彰顯青年的社會擔當,推動青年在城市中更多地參與貢獻。
托舉青年宜創,營造從“激發活力”到“示范引領”的青年創新環境。首先,緊貼青年人才建功立業期盼,完善青年人才發現培養、評價使用、流動配置和激勵保障機制,例如,廣州出臺《廣州市青年創新創業促進條例》,溫州出臺“來溫州·創未來”政策舉措,激發更多青年樹立創業理想。其次,通過持續的青年創業人才選樹機制,發揮成功創業青年的示范作用,推動形成創業社群文化,如長沙的“長青創”青年科創人才孵化計劃、上海的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等項目,借助“大賽遴選 + 基地孵化 + 資金支持 + 導師幫帶 + 培訓賦能”的人才培育模式,全鏈條托舉青年人才實現創業夢想。
推動青年宜成,激發青年引領城市文明風尚的主觀能動性,促進青年的自我實現和自我成就。可以看到,各城市大力支持青年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機制化、常態化參與志愿服務,青年志愿服務隊、青年突擊隊等在文明城市創建、重大賽事保障、疫情防控、搶險救災等急難險重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傳承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更深層次上,通過樹立各行業領域青年典型,將先進精神文明轉化為可對標學習的現實樣本,為青年搭建更廣闊的價值實現平臺。例如,上海通過“青年講師團”廣泛征集全市各行業各領域涌現出的青年榜樣,讓先進精神文明的傳承與創新成為青年矢志不渝的青春追求。
(三)核心抓手:立足基本場景建設形成實踐的關鍵牽引
全國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三年以來,各省市因地制宜探索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基本場景,滿足青年的多樣化多層次發展需求。
在工作舉措層面,各地先后從場景試點示范,逐步形成指導手冊、建設導則等豐富實踐指引,取得了積極進展。例如,在試點示范方面,長沙編制《長沙市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規劃》并開展園區、街區、社區和青年友好單位等示范建設,成都制定了《成都市青年發展型社區建設導則》,推動青年發展型社區、街區、商區建設。在各地的工作推進中,逐步向空間建設評估和建設導則深化,例如,江蘇省形成《江蘇省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指導手冊》,在空間層面聚焦居住空間、創新創業空間、休閑消費空間、文化傳承空間、運動健康空間和交通出行空間;鄭州編制《鄭州市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規劃建設導則》基于市區現狀建設評估,進行青年發展場景和示范片區的建設實施和深化傳導。
在場景類型層面,從社區、街區、園區的單類型場景,逐步向復合型片區躍升,為青年與城市發展實現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與路徑。例如,上海在推動青年發展型社區、街區、園區和創新實驗室四類基本場景的建設試點探索中,進一步將基本場景建設拓展至有機融合大場景,打造集青年創新創業、安居優居、發展增能三大需求為一體的24小時“年輕力”單元。
作為上海推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第五類基本場景,24小時“年輕力”單元的發展要素更加集聚綜合。包括具有“創新力”指向的創新創業區域,區域內集聚就業服務站點、創新學院(創新實驗室)、共享孵化空間、產業園區、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場所和設施,并提供人才、融資、財務、法律等政策和服務供給;具有“服務力”指向的安居優居區域,區域內集聚品質住房、教育設施、托育服務、醫療健康、公園綠地、商業地標等場所和設施,并提供教育、婚育、住房、醫療等政策和服務供給;具有“成長力”指向的發展增能區域,區域內集聚自習空間、青年夜校、青年社群、文化場館、運動空間等場地和設施,并提供青年自我賦能、相互交流提升的文化、體育、消費等政策和服務供給。從四類基本場景到24小時“年輕力”單元,通過打造滿足青年“8小時樂業、8小時宜居和8小時休閑的全方位、全天候、多功能支持的活力空間”,上海的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向縱深推進,成為我國主要城市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和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實踐探索的一個縮影。
五、結論與討論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的使命從來都應該一以貫之,即把人類的最高利益放在全部活動的中心位置。[29]城市也是青年的城市,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構成了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維度,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城市理念引領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從內在邏輯上看,既要看到兩者理論和實踐邏輯的內在一致性,又要把握好兩者的重要結合點,充分發揮人民城市理念的引領性作用和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關鍵性作用。以青年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城市的供給響應,具體包括堅持青年視角把握需求,在發展目標上成就青年;堅持青年主體同向發力,在發展路徑上依靠青年;堅持青年優先優化供給,在發展內容上服務青年。從實踐路徑上看,以人民城市理念為引領,抓好高質量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重要發力點,需要從不同維度把握青年群體的需求趨勢,優化宜居宜業、宜樂宜游和宜創宜成的城市環境,滿足和引導青年的保障、社交和價值需求,立足基本場景建設重塑與青年發展相匹配的城市經濟社會體系。
本文建立了人民城市理念與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之間的邏輯連接,為研究人民城市拓展了新的方向,為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實踐路徑探索提供了青年群體特征與綜合需求分析模型,以及基于案例分析的地方實踐總結。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是一項全局性和長期性的工作,一方面,青年群體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需要發揮好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關鍵作用,協同推進老年友好和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另一方面,聚焦各類場景建設,當下各地的實踐探索仍需要進一步做到“見物又見人”,乃至“先見人再見物”;再者,從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意見到各地出臺具體的實施方案,經歷一段時期的實踐探索,需要一套更具操作性的公共政策實施評估方法和開展具體的實施評估工作。以上,構成了進一步探索人民城市理念和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之間理論邏輯與現實路徑的重要方向。
說明:本文系上海學校共青團工作研究課題“人民城市理念引領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內涵、機制與實踐途徑”(2024LX05-4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宋道雷.人民城市理念及其治理策略[J].南京社會科學,2021(6):78-85,96.
[3]魏崇輝.“人民城市”的生成邏輯與實踐旨歸[J].人民論壇, 
[4]奚建武.“人民城市論”的邏輯生成與意義呈現——習近平關于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論述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2022,31(1):81-89.
[5]程鵬,李健.在人民城市建設中放大中心輻射作用的機制與路徑研究——以上海實踐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22(1):63-71.
[6]程鵬,李健.人民城市理念引領城市品質提升:基本內涵、內在機制與實踐路徑[J].學術論壇,2024,47(6):21-30.
[7]胡薇.將“人民”帶入城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發展的內在機理[J].江海學刊, 2024(5):21-30+255
[8]諸大建,孫輝.用人民城市理念引領上海社區更新微基建[J].黨政論壇,2021(2):24-27.
[9]葉子鵬,鄭宜帆.青年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復興的青春路向[J].中國青年研究,2023(8):33-42.
[10]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 4-8.
[11]譚杰.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青年在場[J].中國青年研究, 2023(1):35-43. (
[12]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0L].(2023-02-28)[2024-09-28].https: //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302/t20230228-1919001. html.
[13]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建設進展和規劃工作[EB/0L].(2024-05-04)[2024-09-28].https://mp.weixin.qq.com/s/xa_uXB6JFg849APLoE jb2A.
[14]何紹輝.Z世代青年的形成背景與群體特征[J].中國青年研究,2022(8):14-20.
[15]朱峰,章佳琪,蟻伊妮.發達國家青年友好型城市的興起之因、評價之策及經驗啟示[J].青年學報,2019(2):71-80.
[16]孫久文,蔣治.高質量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科學內涵與戰略構想[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2(6):1-9.
[17]閆臻.青年友好型城市的理論內涵、功能特征及其指標體系建構[J].中國青年研究,2022(5):5-12.
[18]鄭德高,閆巖,廖航,等.青年發展視角下的城市規劃建設評價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22(S2):33-39.
[19]龔修齊,池彥琪.上海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背景下24小時青年創新生態單元內涵與熱力區域研究[J].中國工程咨詢,2024(8):79-84.
[20]聶偉,余燕琪.整體性治理與深圳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縱深實踐[J].中國青年研究,2022(5):29-36.
[21]張嬌,武旋.都市青年新消費:時尚潮酷場景及其對城市消費的影響作用———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24(4):5-13+94.
[22]徐振強,房伯南,劉景,等.青年發展型城市試點實施路徑研究[J].中國名城,2022,36(3):8-15.
[23]程鵬,鄧智團,廖航.在上海,如何實現青年與城市的雙向奔赴[EB/0L].(2024-04-29)[2024-09-2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1_forward_27208341.
[24]劉俊彥.當代青年需求及其特征分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33(4):1-7.
[25]MAX-NEEF M.Human scale development:conception,application and furtherreflections[M].New York:The ApexPress,1991.
[26]鄭德高,孫娟.城市更友好,青年更有為關于青年發展型城市研究探索[J].中國共青團,2022(14):68-71.
[27]國家統計局.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EB/OL].(2021-05-11)[2024-09-25].https://www.stats.gov.cn/sj/pcsj/rkpc/7rp/zk/indexch.htm.
[28]朱紅,曹仕濤,王驍.淺議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青年特質[J].廣東青年研究,2022,36(4):116-126.
[29]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宋俊嶺,倪文彥,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The Concept ofPeople's Cities Guides theUrban Construc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 Basic Connotation, Intern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Cheng Peng,Liao Hang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Ooo03, China; Shanghai Branch of China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Shanghai 2Ooo40, China)
Abstract: Building a city for the youth development is a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mod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a people-centered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and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in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people's citi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cientifc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pt of people's cities and cities for youth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the internal logic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es for youth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cept of people's cities as the value traction,and explores specific practical paths.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concept of people's cities leads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es for the youth development,and 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requir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the city's supply response guided by the needs of young people; The internal logic includes three logical connections: achieving young people's cities and youth demand side in development goals,relying on young people's cities and urban supply side in development paths,and serving youth demand side and urban supply side in development content; The practical path needs to focus on key links such as demand grasp, supply optimization, and core grasping.
Key words: people's city; cities for youth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logic; route
■責任編輯:王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