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4.028【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4-0098-04
一、引言
九寨溝作為生態旅游景區的典范,其推出的扎如溝生態旅游項目吸引了無數游客的目光。該景區的宣傳文本不僅是連接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懷的橋梁,更是傳遞生態智慧、激發探索興趣的媒介。通過對比分析扎如溝生態旅游的英漢宣傳文本,可以洞悉其中蘊含的文化韻味與生態保護意識。及物性分析作為一種工具,可以更加細致地幫助人們理解語言如何構建既富有吸引力又深具文化與生態意涵的敘述框架,并且理解不同文化視角下對旅游體驗的詮釋和推銷方式。因此,本文依托及物性理論,以“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的生態哲學觀為指導思想,旨在深入剖析扎如溝生態旅游宣傳話語中的語言文化與生態差異,理解其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塑造旅游形象,進而激發目標受眾的共鳴與參與。
二、理論框架
(一)及物性系統
語言作為人類交際工具的產物,承擔著各種各樣的功能。Halliday(1994)把語言的純理功能分成三種: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元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和語篇元功能(textual function)。1]其中概念功能在語言系統中通過及物性系統來實現。及物性系統是一種描述整個句子結構的系統,是語言用來再現世界的基石,其作用是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所作所為、所見所聞在句中表達成若干種“過程”,并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participant)和“環境成分\"(circumstantialelement)。通過及物性系統可以把人類的經驗分成六種不同的過程,分別為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2每個過程類型都有自己的參與者。
(二)生態哲學觀
生態哲學觀是關于生態和諧的哲學觀,包括與生態有關的哲學原則、價值取向、標準、法則、假設等(Naess,1955)[3]。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生態觀,如Masamichi(2004)提出了多樣化的生態哲學觀4]、Stibbe(2015)針對自然生態系統提出“生存觀”等等[5]。何偉、魏榕(2018)認為任何一種生態哲學觀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既定生態系統的良性平衡發展,而各生態子系統又構成一個巨大的相互促動和制約的系統網絡,所以可以從眾多生態哲學觀中融合出一種普遍適用的生態哲學觀。他們構建了一套國際生態哲學觀,即“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的生態哲學觀。[6][7]這一哲學觀強調生態系統中各元素的多樣性與和諧共存,以及它們之間的動態交互與共生關系。因此,生態哲學觀作為一種內在的價值導向和認知框架,不僅塑造了人們對自然的態度和行為準則,也深刻影響了生態旅游宣傳話語的構建與解讀。本文以“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的生態哲學觀為指導思想,來揭示該旅游語篇話語的生態意蘊。
三、九寨溝扎如溝生態旅游宣傳文本分析
(一)及物性過程小句占比
英漢版本的及物性過程分布具體情況見表1。

由表1可見,兩者的主要過程類型占比有所不同,漢語宣傳語中,關系過程小句所占比例最高,隨后依次是心理過程小句和物質過程小句。相比之下,英文文本中物質過程小句占比居首,接著是關系過程小句和心理過程小句。而存在過程小句和言語過程小句,在兩種文本中所占比例均較小,因此在此不做分析。
(二)關系過程小句對比分析
漢語文本宣傳運用關系過程小句,游客可以知曉景區的特點、地理位置等,能夠對目的地有個大概的了解。
(1)扎如就是一座翻飛激情的生態花園。(2)扎如溝是九寨溝風景區中唯一不以水景為特點的景區。(3)九寨溝扎如生態游是九寨溝景區打造的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4)扎如溝內環境寧靜素美、空氣清晰,大氣負氧離子濃度18400個/cm3,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
首先,前兩個例句通過關系過程小句介紹了扎如溝的特點及特色。例(1)將“扎如”與“生態花園”關聯,賦予其豐富的生態意象。這種表述將自然環境視作一個充滿生機、各元素和諧共存的生態系統。例(2)例(3)則將“唯一不以水景為特點的景區”“全新的旅游方式”作為關系過程小句的被識別者,不僅強調了旅游地點的特殊地位和獨特價值,還突出了旅游產品的革新性和特色,體現了對創新和文化傳承的重視,有助于吸引游客的情感投入和文化探索欲望。
而例(4)則對扎如溝的屬性特征及地理信息進行了描繪。其構建了一系列“屬性關系”,是生態系統復雜性和健康狀態的直接反映,表明了生物間的相互依存和共生關系。
關系過程小句也在英文文本中占據一定比例,通過運用關系過程小句,可以看出英文文本更加聚焦于自然的直接魅力和游客的探索體驗。
(5)Zharu Valley isa steep sided limestone and granite valley inside theJiuzhai ValleyNational Park. (6)One of Jiuzhai Valley’s nine Tibetan villages,Re Xi,isnestledbeneaththemountainsonlyafewkilometers into the valley. (7)Thebiodiversityof ZharuValley isarare treasure in China that presents exciting opportunities for enjoyment and exploration.
例(5)以關系過程小句來點明扎如溝的地理位置和地質構成,讓游客對扎如溝有清晰明了的印象,同時該關系過程的載體表明該小句更側重于直接描述自然特征,聚焦于景區的探險價值,突出了自然的直接魅力和探索體驗,有助于吸引外國熱愛探險的游客。
而例(6)的過程小句則是一種對村落動態的、空間布局的描述。動詞“nestled”傳達了村落與周圍環境和諧共存、依山而建的形象,強調其與自然環境的緊密聯系。該句通過描述人類村莊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強調了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體現了一種共生的生態觀。
例(7)則是通過關系過程小句,來對扎如溝的生物多樣性進行定位,突出了扎如溝作為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強化其獨特賣點。該句的載體為“raretreasure”,把扎如溝的生態多樣性比喻為瑰寶,強調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和價值。
(三)物質過程小句對比分析
漢語通過運用物質過程小句,在介紹其旅游產品的同時,也點明了扎如溝的文化背景,能夠進一步助力游客構建旅行愿景,激發游客實地探訪的熱情。
(8)行走在曾經疊印過無數藏族朝圣者足跡的轉山路。
(9)目前已開辟了走一趟需要4天的藏民轉山朝圣路線、3天的科考探秘路線、1天的休閑漫游路線。
例(8)這句話通過“行走”這個動詞,邀請游客親身體驗具有文化和歷史意義的“轉山路”。而“曾經疊印過無數藏族朝圣者足跡的”又提供了歷史和文化背景,增強了線路的吸引力,并強化了游客與當地文化之間的聯系與共鳴。
而例(9)則針對旅游產品進行了介紹,其施事為景區工作人員,受事為不同線路的特點和體驗內容。通過對不同長度和主題的旅游路線的描寫,展現了其產品多樣化的市場策略。
在英文版本中,物質過程小句占比最多,構建了一個立體、生動的景區景象,使游客仿佛身臨其境,能夠直觀感受到景區的自然風光、人文遺跡以及行走體驗。這種生動的場景描繪增強了文本的吸引力,激發了游客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提高了景區在游客心中的形象清晰度和吸引力。
(10)Aclearblue stream runsdown itscentre,with itsnumerous tributarieswinding down through thick pine and fir forests from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on bothsidesof thevalley.
(11)A majestic Buddhist temple guards the valley entrance likea sentinel.
(12)The guideswho will accompanyyou aswell asthelocal villagers,will help you to share inand,above all,experience traditional Tibetan culture and hospitality.
例(10)將“Aclearbluestream\"確立為施事,突出了溪流作為主動參與者在自然環境中占據核心地位,而非僅僅作為背景或靜態景觀。向游客傳達了一種尊重自然、珍視生態資源的生態意識。同時,該句也突出展示了目的地的自然美景和生態價值,強調了該旅游地點的自然純凈和生態多樣性。這樣描繪有利于吸引那些希望親近自然、體驗原始生態環境的游客。
例(11)該句使用了擬人化動詞“guards”,把寺廟比作哨兵,增加了視覺和情感上的沖擊力,同時又突出其重要性和威嚴。此處的“守衛”雖是象征性的,但寺廟的存在與自然景觀形成和諧共生,體現了人文建筑融入自然環境的生態理念。
而例(12)則將參與者聚焦于人類生命體,強調了“guides”和“localvillagers”與游客的互動,通過具體的行為和結果來描繪服務和文化體驗。
(四)心理過程小句對比分析
漢語文本的心理過程小句在文本中其核心圍繞游客這一感知主體展開,意在通過翔實的心理活動刻畫,喚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并激發其旅游的內在愿望。
(13)每條線路都能領略到海拔2100米左右的森 林、溪流與藏寨風情。
(14)游客在飽覽自然風光之余沉浸在神秘的藏傳佛教氛圍之中。
通過心理過程小句的運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的主觀體驗和感受。在例(13)和例(14)中,游客作為參與者,體驗到了不同的景觀和文化氛圍。在例(13)中,將“森林、溪流與藏寨風情”作為心理過程的另一參與者,強調了景區自然環境和人文特色的吸引力。在例(14)中,心理動詞“沉浸”告知游客在這里能夠深度融入“自然風光”和“藏傳佛教氛圍”之中,能夠感受到內心的寧靜。這些心理過程小句的使用,進一步凸顯了景區的獨特魅力和吸引力,彰顯了游客與景區環境之間的交互共生關系。
英文文本中心理過程小句雖然也圍繞游客展開,但側重點有所不同,主要突出自然探索活動所帶來的興奮感。
(15)Visitors who have an appreciation for exploring such pristine and diverse environmentsnow...
(16)The activities that are currentlyavailable will appeal to anynature loverand..
這兩句話的目的都是激發游客的興趣和期待,以促使他們前往景區參與活動。例(15)試圖通過激發游客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來增加他們對景區自然環境的期待。而例(16)則直接對自然愛好者發出邀請,期待他們參與到景區游玩者的行列之中。這種心理過程有助于塑造游客對景區的期待和愿望,從而提高游客前往的可能性。
四、討論
在對扎如溝景區宣傳文本的跨語言比較研究中,可以觀察到中英文表達在生態觀念、文化觀念以及目標受眾定位上的顯著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了語言結構與文化特質的內在聯系,還揭示了針對不同文化背景受眾的策略性溝通技巧。
從生態觀念的展現來看,英漢文本在構建及物性小句過程中均表達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均符合“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的生態哲學觀。但兩者也有差異,英文文本更加強調自然環境的原始性,側重于自然景觀的直接體驗與探險價值,強調了個人與自然界的直接互動,體現了西方文化中對自然探索精神的推崇和對個體體驗的重視,相對地,漢語文本則更加強調生態整體性,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在文化觀念的傳達上,漢語文本多用關系過程小句,通過隱含的意義和內在的聯系構建語篇,強調文化與自然的深度融合以及情感的微妙表達,彰顯中國文化的整體觀與和諧理念。此外心理過程小句的相對高頻使用,表明漢語文本傾向使用能夠觸動人心的語言,這展現了中國人獨有的情感表達和心靈追求。相反,英文文本在構建旅游文本時,多用物質過程小句,傾向于直接、具體地闡述信息。通過信息豐富的敘述,力圖使讀者直觀感受景點的動態美與吸引力,體現了西方文化對客觀性、具體性和實證主義的偏好。
除此之外,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兩文本所針對的受眾群體也不同。中文文本通過文化內涵的豐富展現,定位在具有文化探索欲求和情感共鳴需求的受眾,強調旅游體驗的文化深度和情感附加值。英文文本則聚焦于自然景觀的直接魅力和探險體驗,針對樂于挑戰自我的自然探險者,利用自然本身的吸引力作為營銷亮點,突出了旅游體驗的刺激性。
五、結語
本文通過及物性理論透析九寨溝扎如溝生態旅游官網的英漢宣傳話語,揭示了語言藝術在傳遞旅游信息及塑造受眾感知中的作用。漢語與英語文本在表達生態美、文化深度及游客吸引上的差異化策略,不僅展現了生態觀念的多元視角一和諧共生與探險發現,而且深刻驗證了文化基因對宣傳策略的深層影響。未來,旅游宣傳策略需細膩考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使用者特性,來吸引廣泛的游客社群。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Arnold,1994.
[2]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Naess,A.The shallow and the long range,deep ecology movement[A].InA.Drengsonamp;Y.Inoue(eds). TheDeep Ecology Movement: An Introductory Anthology[C]. Berkeley:NorthAtlanticBooks,1995:3-10.
[4]Masamichi,S.Globalization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Jap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ology, 2004,(13)1:69-87.
[5]Stibbe,A.Ecolinguistics:Language,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15.
[6]何偉,魏榕.話語分析范式與生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J].當代修辭學,2018,(05):63-73.
[7]何偉,魏榕.多元和諧,交互共生—國際生態話語分析之生態哲學觀建構[J].外語學刊,2018,(06):28-35.
作者簡介:
梁婷,女,山東菏澤人,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話語分析。
唐建萍,女,山東青島人,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功能語言學、話語分析、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