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將德智體美勞5個維度有機整合,培養全面發展的個體,是五育融合的核心理念。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高校應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政元素融入各專業教學。作為高職院校的基礎課程,體育教學是實現五育融合最為關鍵的一環,學校及教師應系統構建思政教育框架,幫助學生在鍛煉中提升身體素質、塑造堅韌品格,以及培養積極心態,從而為五育融合提供切實可行的實施路徑。
一、五育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分析
(一)促進學生身心協同發展
在五育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價值,早已超越了單純的體能訓練,成為學生身心協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清華大學的校訓“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早已將健康視為教育的核心,將體育與個人使命、社會責任緊密相連。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不只是關注學生體能的提升,更注重通過體育鍛煉,塑造堅韌的意志品質,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1。在此過程中,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凸顯了其獨特的教育功能。
體育課程的特殊性在于,其天然具備實踐性與體驗性的雙重特征,學生在運動過程中,身體力行地感受挑戰與突破,這種直接的參與感,使體育成為思政教育的核心載體。通過團隊合作、競技對抗、規則遵守等具體情境,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理解責任、公平、尊重等價值觀。體育場上的每一次奔跑、跳躍、對抗,都是對個人意志的磨礪,對團隊協作的考驗,以及對自我突破的挑戰。與單純的理論灌輸相比,體育課程更能通過真實的體驗和感受,將原本抽象的價值觀念,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準則,讓學生強健體魄的同時,也能于無形中塑造他們的精神品格,使其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能夠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以堅韌的意志追求目標。這種以體育為載體的思政教育模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為五育融合的深入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豐富體育課程體系內涵
從系統論的視角出發,課程體系是由多個相互關聯的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它們包括課程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機制。在這一框架下,課程思政理念的引入,無疑成為體育課程體系內涵拓展的重要契機,同時也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實踐路徑。體育課程不再局限于技能傳授和體能訓練,而是通過融入思政元素,賦予其更深層次的教育意義。
課程目標的設定,將不再只是關注學生的運動能力,而是將思想品德、價值觀念,以及社會責任等納入其中,形成一個多維度的培養目標。課程內容的設計,也不局限于傳統的運動項目,而是結合思政主題,開發具有教育意義的特色課程,如“紅色體育”“傳統文化體育”等,讓學生在運動中,感受歷史、傳承文化、領悟精神。教學方法上,則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團隊協作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運動場景中,理解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評價機制方面,強調回歸體育的本質,技能考核標準不再單一化,而是將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展現出來的精神品質、價值觀念,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納入評價體系之中,形成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標準。
二、五育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思政的難點審視
(一)體育思政元素挖掘與實踐路徑的創新不夠
在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并非簡單地在課堂上插入幾句口號,或者增設幾門理論課就能實現。其關鍵在于,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同鹽溶于水一樣,自然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盡管很多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中包含了德育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自標也有所體現,但問題依然突出。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中的思政內容更新滯后,無法反映當前社會的需求和價值觀的變化,使思政教育難以激發學生共鳴[2]。雖然制定了總體目標和實施方案,但在實踐層面,許多學校仍停留在淺層次的理論研究階段,缺乏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案例支持。正如前文所說,體育課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實踐性和體驗性,而思政教育恰恰需要這種動態的、互動的環境,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如果僅依靠理論灌輸,學生很難在運動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意義。例如,在籃球比賽中,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生們對此亦有深刻認識。然而,若缺乏教練在關鍵時刻的指導,或未能在比賽中親身體驗到合作帶來的勝利喜悅,這種理解便僅限于表面,難以達成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標。
(二)教師的課程思政理論基礎和認知水平不足
體育課程思政改革工作的推進,核心是將思政教育的功能深度融入教學實踐,這一過程既要求體育教師具備專業素養,更需要他們在思想上有所轉變,行動上有所創新。體育教師作為改革的直接執行者,必須深刻理解“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遵循“三全育人”理念,并將它們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3。然而,現實情況是,體育教師大多出身于專業運動員背景,他們的優勢在于運動技能和體能訓練,對思政教育方面的理論基礎,以及實踐經驗相對不足。這種局限性,使他們在提煉體育領域中的思政核心要素,整合教育資源時,顯得力不從心,進而影響了思政教育在體育課程中的有效滲透。比如,在日常教學中,面對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體育課程的問題,體育教師或許知道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卻缺乏具體的教學思路和方法,他們需要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實踐經驗,才能找到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方式。這也意味著,體育教師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學校應為其提供系統的思政教育培訓,這種培訓不能只是走形式,而是要真正地讓教師將思政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思政與體育融合的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欠缺
在當前五育融合的教育背景下,體育課程思政改革的成效評估,仍面臨諸多挑戰。從整體來看,現有的評價機制,并未充分體現思政教育的核心價值,更多是沿襲了傳統體育教學的評價模式,即以出勤率、體能測試成績,和專業技能考核作為主要評判依據。這種單一的評價模式,忽視了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合作精神以及思政素養的動態變化,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發展水平。長此以往,思政教育在體育課程中的地位,會逐漸邊緣化,甚至淪為形式化的任務。即使部分院校在體育課程的教學自標中,嘗試加入思政元素,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指標,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指標的量化評估卻顯得尤為困難。例如,如何通過具體的教學情境,捕捉學生的真實思想動態;如何將抽象的思想政治素養,轉化為可以測量的數據,這些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由于缺乏科學的量化標準,思政教育的成果難以在評價體系中客觀體現,評價結果也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思想政治成長軌跡。
三、五育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措施
(一)充分挖掘體育課程思政資源,重塑體育教學模式
不可否認,體育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這些資源往往隱藏在運動技能的訓練、團隊合作的實踐以及競技精神的培養中。若要充分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需要教學工作者跳出傳統的教學思維,重新審視體育課程的本質,并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對教學目標進行重新定位以及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改革。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注重從具體場景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自然地融入教學活動。在球類項目中,團隊合作、競爭意識、規則遵守等思政元素無處不在,教師可以通過實際比賽中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如足球比賽時,面對對手的犯規行為,引導學生如何保持冷靜,遵守規則,展現體育精神。在田徑訓練中,堅持和毅力的培養,不僅僅是體能訓練的一部分,更是對學生意志品質的磨礪,教師可以通過設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讓學生在突破自我的過程中,感受到堅持的力量,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高職院校在推進體育課程思政改革時,必須緊扣自身的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深入挖掘體育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僅局限于團隊合作、競爭意識等常見的體育精神,還應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制教育、傳統文化等更為廣泛的內容[4]。比如,在體育活動中,可以通過講解體育規則和比賽紀律,潛移默化地傳遞法治觀念,讓學生明白規則意識的重要性;傳統文化中的“禮、義、廉、恥”等價值觀,也可以通過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如武術、太極等),自然而然地融入課堂。為了更好地將這些思政元素與體育教學結合,學校可以建立體育課程思政要素庫,將不同項目中的思政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形成系統化的教學參考。如此一來,教師在設計課程時,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選取合適的思政內容,并將其融入具體的教學環節中,真正實現五育融合的目標。
(二)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提升專業素養水平作為改革的核心力量,體育教師不光需要扎實的專業技能做支撐,更要在思想政治素養上不斷精進。一支政治立場堅定、思想覺悟高、專業能力硬的體育教師隊伍,是推進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為此,體育教師應主動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除專業技能外,還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他們在教學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5]。教師還應注重培養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找準育人的切入點和著力點,通過不斷學習與實踐經驗總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高職院校也應積極發揮作用,為體育教師創造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搭建教師交流與學習的“雙線”平臺,幫助他們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領域拓寬視野,提升思維深度。定期組織優秀思政課教師與體育教師,進行深度交流,分享教學經驗和心得,以激發體育教師更多新的教學思路,提升全程育人能力。鼓勵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相關的課題研究,通過科研實踐,深化對思政教育的理解,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體系。學校還可以建立教師成長檔案,記錄教師在課程思政改革中的探索與實踐,定期進行總結與反思,這有助于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強化思政教育能力。此外,學校還要為教師提供充足的資源支持,包括教材、案例庫、教學工具等,讓他們在體育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加的得心應手。
(三)優化評價機制,推進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保障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建立一個多元多層、動態靈活的評價機制,是確保改革實效性的關鍵。這個評價機制應涵蓋教育環節、教師表現,以及學生反饋等多個方面,形成閉環式的評價流程。
在教師表現方面,師德師風應成為核心標準。傳統的專業課程考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課程思政的需求,教師的言行舉止、教學態度,以及他們對學生的思想引導能力,均應納入考核范圍。高職院校需要在原有的評價體系中,加入對課程思政效果的量化測評,以便更準確地掌握教師的教學效果,及時發現并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將這些反饋作為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依據。評價機制的設計應注重動態性和靈活性,不能僅僅依賴單一的量化指標,而應結合教師的實際教學情境,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綜合評估。
在學生評價方面,除了體能測試和技能考核,還應關注學生在思想層面的成長,高職院校可以設計專門的思政測評工具,如思想動態調查、課堂參與度評估等,了解學生在課程中是否真正內化了思政理念。評價方式應更加靈活多樣,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通過課堂觀察、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反饋等多種形式,全面評估學生的思想政治成長。
教育環節的評價,是對整個課程體系的全面審視,旨在檢查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是否與五育融合的目標相一致。比如,是否在體育課程中,融入了勞動教育、美育等元素;是否通過體育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高職院校應建立長效機制,確保評價工作的持續性和有效性,推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深入發展。
結語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融入思政元素,勢在必行。在五育融合的框架下,這場變革絕非簡單的課程調整和理念更新,而是關乎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體育教師必須認清這一改革的核心價值,主動提升專業認知,深入探索體育教學中的育人內涵。學校層面也需構建科學的評估機制,將思政成效納入教學考核體系,確保改革實效。唯有各方協同發力,才能真正實現體育與德育的深度融合,培育出體魄強健、信念堅定的新時代人才。
本文系2024年度湖北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職業院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2024ZJZB00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侯海燕.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與發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15):182-185.
[2]趙富學,焦家陽,趙鵬.“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要義與踐行向度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03):72-81.
[3]李林,趙富學.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培育的問題聚焦與破解路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09):91-100.
[4]張淑輝,高雷虹,楊洋.高校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困境及改進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03):57-60.
[5]舒剛民.大學體育“立德樹人”的時代審視[J].體育學刊,2018,25(04):7-13.
(作者單位:天門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