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網絡環境的日益復雜化,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2023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發布工作要點,強調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持續建設中國大學生在線、易班、全國高校思政網等全國性網絡思政平臺,形成立體化網絡思政平臺矩陣。2024年7月,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印發《關于共建高?!按笏颊斌w系推動高校共青團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旨在推動共青團全面參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上述政策的出臺,為提升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參與度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實施路徑。
一,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參與度提升的價值考量
在數字化時代,網絡環境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挑戰。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指出,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持續建設中國大學生在線、易班、全國高校思政網等全國性網絡思政平臺,形成立體化網絡思政平臺矩陣。
(一)促進思想引領,增強政治認同
思政教育在網絡傳播主流思想,大學生積極參與可深入接觸正確的思想體系。高參與度有利于在多元思潮碰撞的網絡環境中強化對國家政治制度、理念的理解,促使大學生從思想深處認同國家的領導和治理模式,形成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從而提升國家意識與民族凝聚力。
(二)提升道德素養,塑造健全人格
思政教育內容蘊含豐富的道德規范與價值取向。大學生深度參與思政教育過程,能夠在網絡的廣泛信息交流中辨析善惡美丑,將外在的道德要求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高參與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情感與意志,進而構建積極健康的人格,在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中都能堅守道德底線,展現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健全人格特質[1]。
(三)助力文化傳承,培育文化自信
思政教育承載著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使命。大學生廣泛參與思政教育,能借助網絡平臺使文化元素得到更廣泛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大學生深入了解文化內涵,感受文化魅力,從而在文化比較中深刻認識本國文化的獨特價值,增強文化認同感,以積極的態度傳承文化,在網絡時代成為堅定的文化傳承者和自信的文化傳播者。
(四)推動社會和諧,強化責任擔當
思政教育旨在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思政教育的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能更好地理解社會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他們會將所學的社會責任意識以網絡行為傳遞出去,積極參與社會議題討論、倡導正面價值觀念,從而在網絡社會中減少沖突與矛盾,推動構建和諧的網絡生態,進而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貢獻力量。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參與度提升的困境分析
網絡環境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不僅影響了教育效果,也制約了學生參與度的提升。
(一)網絡信息繁雜,干擾思政教育
網絡信息的海量性與復雜性對思政教育形成干擾。一方面,虛假信息泛濫,其傳播速度快、范圍廣,與思政教育的真實導向相悖,易誤導大學生價值判斷;另一方面,西方不良思潮借助網絡無孔不入,如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等,沖擊著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削弱思政教育的正面影響力,使思政教育在信息洪流中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二)教育方式傳統,缺乏網絡融合
傳統思政教育多以課堂講授、教材灌輸為主,教學模式單一僵化。首先,難以適應網絡時代大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無法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其次,在網絡技術應用方面滯后,缺乏對網絡平臺、新媒體工具的有效整合利用,導致思政教育與網絡環境脫節,無法在網絡空間中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限制了思政教育的覆蓋面與滲透力。
(三)學生個體差異,參與動力不足
大學生個體在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一方面,思政教育內容與形式未能精準對接不同學生的需求,導致部分學生對思政教育缺乏興趣;另一方面,在網絡環境下,學生更傾向于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信息,而思政教育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難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內在動力,使得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體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參與程度參差不齊。
(四)網絡監管缺失,教育環境堪憂
當前網絡監管體系尚不完善,一方面,網絡平臺的開放性使不良信息肆意傳播,如低俗、暴力、反動內容等,嚴重污染了思政教育的網絡環境;另一方面,對于網絡教育資源的審核把關不嚴,導致一些質量參差不齊、價值導向模糊的思政教育相關內容流入網絡,干擾了大學生對正確思政知識與理念的獲取,增加了思政教育的難度與不確定性。
三、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參與度提升的實施策略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參與度提升存在諸多困境,思政教育要積極適應網絡環境,優化網絡資源、強化價值引導等,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參與度,從而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影響力。
(一)優化網絡資源,強化價值引導
1.篩選權威學術資源,提升思政理論深度
在網絡環境下,為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參與度,高校應篩選權威學術資源。首先,高校要從眾多網絡資源中進行初次篩選,依據學術機構的權威性、學者的專業性等標準,挑選出具有深厚理論基礎的思政相關資源,篩選過程需關注資源的來源合法性、研究方法科學性等多方面因素[2;其次,進行二次篩選,側重于思政理論體系的完整性與邏輯性,確保所選資源能夠系統地呈現思政理論的各個方面,避免片面性;最后,還要進行動態篩選,隨著網絡環境的不斷變化以及思政理論的發展,及時更新和替換已有的資源,保證思政理論深度始終處于前沿水平。
2.整合社會正面案例,強化價值引導效能
高校整合社會正面案例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價值引導效能。首先,整合多維度的正面案例。從社會的不同領域如經濟、文化、社會公益等方面搜集案例,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各個層面的體現,多維度的整合能讓大學生全面認識到思政教育價值在現實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其次,整合不同時期的正面案例。將歷史上的經典案例與當代的創新案例相結合,既能體現思政價值的傳承性,又能彰顯其與時俱進的活力。大學生對不同時期案例進行分析,能深刻理解思政教育價值的歷史底蘊和現代意義;最后,整合不同規模的正面案例。既包括國家層面的大型建設成果案例,也有個體層面的感人故事案例。不同規模的案例相互補充,使價值引導更加貼近大學生的認知水平,提高他們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感。
(二)創新教育模式,融合網絡技術
1.借助直播互動形式,活躍思政教育氛圍
在網絡環境下,高校應借助直播互動形式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參與度。首先,實現課前互動。在直播課前,教師在直播平臺發布思政教育相關的預習資料、話題討論等內容,引導學生提前思考。教師能及時查看學生的反饋,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興趣點,為課堂直播內容調整提供依據;其次,強化課中互動。直播課中,教師應設置多種互動環節,如實時問答、觀點辯論等,打破傳統單向灌輸式教學的局限,還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思政教育內容的構建中來,增強其主體意識[3]。教師可利用直播的技術優勢,展示多媒體資料,豐富教學內容呈現形式;最后,拓展課后互動。教師課后在直播平臺繼續與學生交流,解答遺留問題,布置拓展性任務,活躍思政教育氛圍,提高大學生參與度,使其更好地適應網絡環境下的思政教育需求。
2.構建網絡社群學習,拓展思政教育空間
高校應構建網絡社群學習是拓展思政教育空間,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參與度。首先,拓展學習資源共享空間。在網絡社群中,教師和學生分享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如學術文章、政策解讀等,打破傳統教學資源僅由教師提供的局限,實現資源的多元匯聚。教師對分享的資源進行篩選和推薦,引導學生接觸更廣泛、更深入的思政知識;其次,拓展交流互動空間。網絡社群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交流思政學習心得、觀點的平臺。同學、教師進行跨時空的交流互動,不受課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思想的碰撞,深化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最后,拓展實踐體驗空間。借助網絡社群,組織線上思政實踐活動,如虛擬紅色之旅、思政主題創作等,為思政教育增添了實踐維度,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克服傳統教育方式與網絡融合不足的困境。
(三)關注個體需求,激發參與動力
1.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定制思政教育路徑
為提升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參與度,高校應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定制思政教育路徑。首先是評估環節,高校以多種方式如問卷調查、知識測試、思維能力評估等,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思維特點等個體差異情況,形成個性化的學生檔案,為后續定制教育路徑提供數據基礎;其次是規劃環節。依據評估結果,為不同學生規劃差異化的思政教育路徑,對于知識儲備薄弱的學生,設計基礎知識強化路徑,對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規劃深度探究性的思政學習路徑[4,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中理解思政教育的意義;最后是調整環節。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持續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展和反饋,根據學生的發展動態調整教育路徑,激發他們參與思政教育的動力。
2.關注學生興趣熱點,創新思政教育話題
在網絡環境下,教師應關注學生興趣熱點,創新思政教育話題,激發學生參與動力。首先,關注文化興趣熱點。當代大學生對流行文化、傳統文化等文化元素興趣濃厚。思政教育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與文化熱點相結合,如將傳統文化中的誠信理念與當下文化產業中的誠信經營相聯系,創新思政教育話題[5;其次,關注社會發展興趣熱點。大學生對社會熱點事件、新興科技發展關注度高。思政教育者應敏銳捕捉熱點,如將科技創新中的中國力量與思政教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相聯系,使思政話題與時俱進。最后,關注職業發展興趣熱點。大學生關心自身職業發展,思政教育可以將職業道德、職業理想等與職業發展規劃相融合,如在思政話題中探討不同職業的社會責任。
(四)加強網絡監管,凈化教育環境
1.加強網絡輿情監測,防范不良思政思潮
在網絡環境下,高校應加強網絡輿情監測。首先,加強技術手段的運用。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構建網絡輿情監測系統,提高對海量網絡信息的捕捉和分析能力,及時發現不良思政思潮的萌芽;其次,加強專業隊伍建設。高校培養一批具備思政素養和網絡技術知識的專業輿情監測人員,他們能夠準確判斷網絡信息中的思政傾向,為后續防范工作提供專業支撐。
在防范方面,首先是防范西方不良思潮的滲透。高校進行輿情監測,識別西方不良政治思想、價值觀的傳播趨勢及時阻斷其傳播途徑,防止大學生受到誤導;其次是防范本土不良思想的泛起。如防范封建糟粕思想在網絡的復蘇,確保思政教育的主流價值導向;最后是防范網絡輿論暴力對思政教育的沖擊。當出現與思政教育價值觀相悖的網絡輿論暴力時,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引導和化解,維護思政教育的健康環境,從而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參與度。
2.強化網絡內容審核,保障思政教育凈土
強化網絡內容審核是保障思政教育凈土、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參與度的關鍵。首先,強化審核標準的科學性。依據思政教育的目標和價值觀,制定明確、全面、科學的網絡內容審核標準。該標準應涵蓋政治導向、道德規范、文化價值等多方面內容,確保網絡內容符合思政教育要求;其次,強化審核流程的規范性。建立從信息發布前的預審核到發布后的再審核的完整流程,對網絡內容進行層層把關。審核過程中,確保審核人員嚴格按照標準執行,杜絕人為因素的干擾;最后,強化審核主體的多元性。除了政府相關部門和網絡平臺自身的審核外,鼓勵高校、社會組織等參與網絡內容審核,形成多元主體協同審核的格局。
在保障方面,首先,保障思政教育內容的權威性,嚴格審核,防止虛假、歪曲的思政內容在網絡傳播,維護思政教育官方內容的權威性;其次,保障思政教育環境的純潔性,將不良信息拒之門外,營造一個積極健康、充滿正能量的網絡思政教育環境;最后,保障大學生的思想健康成長。減少不良網絡內容對大學生思想的侵蝕,為大學生提供正確的思想引導,增強他們參與思政教育的意愿。
結語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參與度的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探究價值、剖析困境的基礎上提出的實施策略只是開端。隨著網絡技術的持續發展與大學生群體的不斷變化,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如何讓思政教育資源更契合大學生的網絡使用習慣,創新教育模式以更具吸引力,精準滿足個體需求并確保網絡監管的全面性與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俁.基于大學生群體大數據畫像分析的高校精準思政研究[J].大學教育,2023,(09):80-84.
[2]梁建明,王靜雅.基于網絡社交媒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23,44(05):130-135.
[3]王恩清,徐愛民.新時代河北省高職院校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現狀及對策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04):70-72.
[4]趙琪.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特征、影響因素與引導策略[J].黨政干部學刊,2024,(02):50-57.
[5]楊澤坤.新媒體環境下基于文化育人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對策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4,45(06):107-110.
[6]韓楊.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路徑創新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3):93-95+99.
(作者單位:仙桃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