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6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711(2025)03-0035-04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深人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是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的偉大實踐,也是黨治國理政的鮮明特征和黨的建設的鮮明主題。習近平就高校黨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人教書育人全過程;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要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各項工作,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高校學生社區,作為學生日常生活與休閑娛樂的核心區域,務必強化其教育功能,尤其要發揮其在發展、培育及管理黨員隊伍中的關鍵作用,積極探索促進黨員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路徑。
一、大學生黨員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入黨動機不純,黨員政治素養不高
大學生入黨功利思想日趨嚴重。部分大學生將入黨視為獲取個人利益的一種手段,錯誤地認為黨員身份能為自己在就業、升學、評優等方面帶來優勢,而忽視了黨員應承擔的責任和使命,他們并非真心實意想“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這種以功利為目的的入黨動機,導致這些學生在人黨后缺乏持久的動力和熱情,難以在黨的各項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部分大學生黨員政治素養不高,表現在對黨的歷史、宗旨和使命缺乏深刻認識,對黨的理論體系掌握不牢固,難以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同時,他們在政治立場上容易動搖,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響,甚至在某些關鍵時刻會做出損害黨的利益的行為。
(二)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學習浮于表面
部分黨員在學習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時,僅停留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入的理解與思考。部分大學生則滿足于淺顯的了解,未能深刻領悟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內涵,更缺乏將其付諸實踐的熱情與動力。在學習過程中,盡管參與了黨的學習活動,聆聽了相關講解和報告,卻常常淺嘗輒止,未能深刻領會黨的理論的精髓與深意。這種浮于表面的學習方式,導致黨員的政治素養難以提升,無法充分發揮黨員應有的先鋒模范作用。這種淺嘗輒止的學習態度,同樣體現在部分黨員對黨的方針政策的執行層面。部分黨員在執行黨的方針政策過程中,往往刻板地復制粘貼,忽略了結合本地實際進行靈活變通與創新的重要性。他們因缺乏主動性與創造性,僅被動地接受并執行黨的方針政策,致使黨的方針政策在實際操作中難以達成預期成效。
(三)理論聯系實際能力不強,缺乏擔當
大學生黨員作為黨的新鮮血液和未來希望,理應具備將黨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勇于擔當的精神。但在現實中,部分大學生黨員在這兩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一是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一些大學生黨員雖然學習了黨的理論知識,但難以將其與實際生活和工作相結合。他們可能對黨的理論知識倒背如流,但在面對具體問題時,卻感到束手無策,無法運用所學理論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種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使得黨的理論在學生心中變成了空洞的口號,無法轉化為推動學習和工作的實際動力。二是缺乏擔當精神。部分黨員在困境與挑戰面前,往往缺失勇往直前的魄力與毅力,傾向于回避或推卸責任。他們可能害怕承擔責任,擔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因此不敢主動站出來解決問題。這種擔當精神的缺乏,不僅影響了他們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也損害了黨的形象和聲譽。
二、強化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落實高校立德樹人任務的必然要求
高校學生社區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通過加強黨組織建設、黨員教育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方式,將黨的先進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深入貫徹到學生中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與立德樹人任務在目標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與立德樹人任務在內容上具有互補性。前者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黨性教育,通過組織學習、實踐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性觀念;后者則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知識、能力、素質等各個方面。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通過思想教育和組織活動,為立德樹人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組織保障,促進學生思想品質、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的提升,進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實現途徑上具有協同性。前者通過加強黨組織建設、黨員教育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途徑,將黨的先進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深入貫徹到學生中去,后者則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兩者在實現途徑上具有協同性,可以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二)構筑學生黨建前沿陣地的關鍵一環
高校學生社區是學生群體的聚集地,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強,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在這里開展黨建工作,能夠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學生社區作為學生黨建的前沿陣地,其重要性體現在多個方面:通過舉辦黨課、講座、研討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向學生系統傳播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黨的認知與理解,還進一步提升了他們的政治敏感度和思想境界。高校學生社區是黨員培養和發展的重要陣地,通過黨組織的培養和考察,可以選拔出優秀的青年學生加人黨組織,為黨的事業培養了有生力量。在高校社區這片熱土上,學生黨員更應勇立潮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率先垂范,遵紀守法,踴躍投身社會實踐,熱心服務師生群眾,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激勵并引領更多學生奮發向上,追求卓越。
(三)創新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途徑
高校學生思想活躍,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創新動力。高校學生社區,以其獨特的相對獨立性和開放性,不僅為黨組織提供了多樣化有針對性活動的沃土,更如磁石般吸引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從而極大地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高校學生社區黨建作為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部分,其創新對于推動整個黨的組織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黨建創新如同一股清泉,能夠激蕩起高校師生的政治熱情,提升他們的政治覺悟與黨性修養,從而為黨的事業源源不斷地輸送高素質的人才[2]。加強高校學生社區黨建,無疑是為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加緊密地貼合時代發展的脈搏,為黨的事業培育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為黨的長期執政筑牢堅實的人才根基。
三、高校學生社區黨建推動黨員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一)多措并舉強化教育,端正大學生入黨動機
1.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端正入黨動機
一個人人黨的動機是不是端正,往往同他對共產主義事業和共產黨的認識正確不正確、深刻不深刻有直接關系。高校社區黨建活動豐富多彩,通過集中培訓、專題講座、研討會等多種形式,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有效加深了學生對黨的認知與理解。同時,充分利用各類宣傳平臺,緊密結合青年大學生的特點,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客戶端等新媒體渠道,廣泛開展線上黨課、在線討論、微黨課等活動,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便捷地學習黨的理論知識。
2.在實踐中鍛煉,強化認識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人們經過實踐,獲得認識,再實踐,再獲得認識,才能習得真理。高校學生社區可以組織多樣化的黨建活動,定期開展黨課教育,邀請黨內專家或優秀黨員為學生講解黨故事,增強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舉辦黨建主題講座,聚焦黨的熱點問題或重要事件,精心組織專題講座,引導學生深刻思考黨的性質和宗旨,提升理論素養。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利用校內外的紅色文化資源,如革命歷史紀念館、紅色文化長廊等,組織學生參觀學習[3]
3.談心談話深刻,直達內心
完善高校學生社區輔導員、班主任定期值班坐班制度,為開展談心談話創造良好條件。選擇相對安靜的地方進行談話,確保不會有其他人打擾,可以讓學生感到放松和安心,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問題。通過提問來引導談話,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索自己的問題。在談話中,可以分享優秀黨員的先進事跡和入黨經歷,引導學生學習他們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勇于奉獻的精神品質和堅定的人黨動機,幫助學生認清并摒棄錯誤觀念。要向學生強調,作為一名黨員,不僅享受權利,更要履行義務和責任。
(二)創建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品牌項目,打通黨建“最后一公里”
1.開設微課堂,重溫黨的故事
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務,教書育人是高校教師的職責和使命,通過身邊的紅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微”課堂,改變傳統育人模式,是強化大學生黨性教育的有效路徑之一[4]。例如,紅色文化傳承在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顯示,紅色文化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能夠優化教育過程,提升黨史學習教育質量。例如,云南老山干部學院通過挖掘和研究“老山精神”“西疇精神”等紅色資源,打造了具有影響力的黨性教育品牌,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應以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和思政工作為抓手,深挖紅色資源中的育人價值,將紅色資源深度融入育人全過程,采用“實地探訪、實景體驗、實例解析”的多元化方式提高教育效果。黨支部書記應緊扣黨的方針政策、歷史脈絡和優良傳統等核心議題,以深人淺出的方式傳授黨的理論知識,激勵黨員堅定理想信念,錘煉黨性修養。通過微黨課、微團課、云班會等方式,將實際工作與“黨性”教育相結合,強化理論武裝,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2.組織微活動,牢記黨的初心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強調,要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信心。高校學生社區可通過組織開展微活動,使學生牢記和踐行黨的初心使命。應定期組織學生黨員觀看紅色電影,通過銀幕上共產黨人鮮活形象的展現,深刻體會先輩們為子孫后代免受戰爭之苦,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精神,以及為創造和平穩定的家園而不怕犧牲的崇高奉獻精神。
3.宣傳微典型,學習黨的精神
黨的精神是黨的靈魂,是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學習黨的精神,就是要深人學習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等。宣傳微典型,學習黨的精神,是推動社會正能量、弘揚黨的優良傳統的重要途徑。高校社區應深入挖掘身邊的紅色資源,精心組織學生前往這些紅色教育基地,親身體驗和學習先輩們在革命斗爭中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5]。應通過定期邀請優秀畢業生黨員或優秀黨員教師,圍繞黨的精神和時代主題,召開座談會和交流會,分享他們的成長經歷和心得體會,以此引導在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刻領悟黨的精神內涵。
(三)聯動校社黨建,以豐富的校內外實踐活動強化責任擔當
聯動校社黨建,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內外實踐活動,是強化學生黨員責任擔當的有效途徑。這一策略不僅能夠提升學生黨員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為社會發展貢獻青春力量。為更好地培養學生黨員的社會實踐能力,高校應主動與企業、社區、公益組織等建立緊密的合作平臺,共同策劃并實施一系列貼近實際、富有成效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黨員在校園內外實踐活動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應設立“黨員責任崗”“黨員服務區”,讓學生黨員在實踐中鍛煉能力、服務師生、貢獻社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3.
[2]李光先.高校加強黨性教育的研究[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6):89-92.
[3]李浩.高校學生宿舍育人功能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5):66-67.
[4]張濤.推進大學生社區黨建工作研究[J].社會與公益,2024(11):177-179.
[5]周彤.加強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黨建工作的邏輯、困境與路徑[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12) :124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