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8.069
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位于廣西隆安縣,地處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我國重要的自然生態寶庫之一。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不僅在維護區域生態平衡、提供生態服務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還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有著深遠意義。因此,深入探討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在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中的重要性,并針對保護區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善建議,對實現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1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概況
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地理坐標為東經 107°36′12\"~ 107°40′59′′ 、北緯 22°56′55′′~22°59′36′′ ,總面積
。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處于多個生態區域的交匯地帶,生態過渡特征明顯,氣候溫和,濕潤多雨,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 21.8°C ,年平均日照時間 1531.8h ,年平均降水量 1 500mm ,空間分布從西向東逐漸減少,季節分配不均勻,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 53% 以上;年平均蒸發量 1654.2mm ,年平均相對濕度 80% ;土壤類型以棕色石灰土為主,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有利于植被的生長和發育。
2 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在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中的重要性
2.1維護生物多樣性
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使其成為一個天然的物種基因庫,眾多珍稀瀕危物種在此生存繁衍,為生物進化和遺傳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例如,黑葉猴獨特的遺傳基因對于研究靈長類動物的進化和適應性具有重要價值,其種群的穩定對于維護生物基因的多樣性意義重大。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內完整的生態系統,從植被到動物,從土壤微生物到水體生態,各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加強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有助于維持生物多樣性的穩定,防止物種滅絕和生態系統失衡。
2.2提供生態服務功能
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內茂密的森林植被猶如一個巨大的天然水庫,能夠截留降水、減緩地表徑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滲,涵養水源,復雜的地形地貌和豐富的植被覆蓋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森林根系能夠固定土壤,防止土壤侵蝕,保護土壤肥力。據統計,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內的土壤侵蝕模數遠低于周邊非保護區地區,每年減少土壤流失量約10萬t,保護了土地資源,維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可達數十萬噸,同時釋放大量氧氣,改善了區域空氣質量,為周邊居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
2.3具有重要的文化與科研價值
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在當地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底蘊,與周邊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生物資源成為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一些與動植物相關的傳說和傳統節日,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理念。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材料,是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功能、氣候變化等領域的重要場所。近年來,眾多科研項目在此開展,如黑葉猴的行為生態學研究、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等,為科學理論的發展和生態保護實踐提供了重要依據。
3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
3.1旅游開發與保護管理矛盾
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景區開發建設和旅游活動屬于大眾旅游范疇,與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的要求不符。旅游開發公司承租經營后,過于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生態保護職責,存在過度、無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問題,且抵觸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和監督,嚴重影響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成效,制約保護區可持續發展。
3.2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失衡
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由于長期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出現失衡現象。在植物方面,部分區域因過度砍伐、火災等,原生植被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植被群落結構簡單化,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降低。在動物方面,由于棲息地的碎片化和生態環境的改變,部分動物的種群數量下降,生態位發生變化。
3.3生態保護與周邊社區發展矛盾
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如砍伐薪柴、采集野生植物、開墾農田等活動,對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同時,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周邊社區的發展,如限制土地開發、禁止某些資源利用等,導致社區居民的經濟利益受到影響,從而引發社區居民對保護區生態保護工作的抵觸情緒。這種矛盾不僅影響了保護區的生態保護成效,也制約了周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3.4保護經費短缺,基礎設施落后
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自然生態保護經費主要依賴上級財政撥款,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經費缺口巨大。同時,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現有基礎設施陳舊落后,缺乏管理站點、宣教場所等重要設施,巡護、監測設備也不足或陳舊。
3.5管理機構不完善,專業技術人才不足
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不健全,職能部門設置不完善,缺乏生態旅游管理職能部門,管護力量薄弱,人員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尤其是保護區管理和野生動植物專業人員匱乏,專業技術和職業崗位培訓不足,制約管護成效和保護區發展。
4對策
4.1協調旅游開發與保護管理
1)科學規劃生態旅游。相關部門應開展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全面評估工作,根據保護區的生態敏感性、生物多樣性分布及地形地貌特征,劃分嚴格保護區、生態旅游區和緩沖區。在生態旅游區,設計多樣化的生態旅游產品,確保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化。制定長期的生態旅游發展規劃,明確不同階段的發展目標和任務。同時,建立生態旅游項目的準入機制,對新開發的旅游項目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和可行性研究,只有符合生態保護要求的項目才能獲批建設。2)強化監管與考核機制。成立專門的旅游開發監管小組,加強對旅游開發公司的日常監管。監管小組定期對景區的旅游設施建設、旅游活動開展情況進行檢查,重點檢查是否存在違規開發、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2]。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將生態保護成效作為考核旅游開發公司的核心指標。3)加強宣傳教育。針對旅游開發者和經營者,定期舉辦生態保護培訓班,邀請專家學者進行授課,內容包括生態保護法律法規、生態旅游開發原則、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等。通過培訓,提高他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和專業素養,使其認識到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相互依存關系。
4.2優化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
1)開展生態修復工程。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應針對植被破壞區域,制定科學的生態修復計劃,通過采取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恢復原生植被群落結構。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鄉土樹種,增加植被的多樣性和穩定性。同時,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撫育管理,合理調整林分結構,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對于動物棲息地碎片化問題,通過建立生態廊道、恢復棲息地連接等方式,改善動物的生存環境,促進動物的擴散和交流,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2)加強生態系統監測與評估。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應建立長期的生態系統監測體系,對保護區內的植被、動物、土壤、水文等生態要素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測。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和評估,及時掌握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情況。根據監測評估結果,制訂針對性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措施,確保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不斷優化[3]
4.3促進生態保護與周邊社區協調發展
1)建立社區參與機制。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應加強與周邊社區的溝通與合作,建立社區參與保護區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通過開展社區培訓、宣傳教育等活動,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和參與積極性。鼓勵社區居民參與保護區的日常管理和生態建設工作,如護林員、生態監測員等,讓社區居民從生態保護中獲得經濟收益,實現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的互利共贏。2)推動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結合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的資源優勢和周邊社區的實際情況,引導社區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如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通過發展這些產業,既可以減少社區居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又可以增加社區居民的收入,促進社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強對生態友好型產業的扶持和管理,確保產業發展符合生態保護要求。3)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政府應加大對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補償力度,設立專項生態補償資金,對因生態保護而受到經濟損失的周邊社區居民進行合理補償。生態補償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如資金補償、實物補償、就業安置等,確保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因生態保護而降低,從而緩解生態保護與周邊社區發展的矛盾[4]
4.4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1)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政府應加大對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的財政投入力度,將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和建設資金納人財政預算,確保每年的資金投入穩步增長。設立專項保護資金,用于生態修復、科研監測、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項目。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和建設。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贈、設立基金等方式,為保護區的生態保護事業提供資金支持[5]。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利用資金完善管理站點建設,在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的關鍵區域設立多個管理站點,配備必要的辦公設備、通信設備和生活設施。管理站點負責日常的巡查、監測、執法等工作,形成有效的保護管理網絡。在景區內建設多個科普教育點,如科普步道、觀鳥亭等,為游客提供近距離接觸自然、了解生態的機會。更新巡護、監測設備,利用這些設備實現對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全方位、實時監測,提高巡護和監測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4.5完善管理機構,加強人才培養
1)健全管理機構與完善職能部門設置。進一步健全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權限,建立高效的管理運行機制。完善職能部門設置,增設生態旅游管理職能部門,負責生態旅游規劃、開發、監管等工作。加強與其他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建立定期的工作會議制度,共同推進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建立管理站點,根據保護區的面積、地形和生態保護需求,合理布局管理站點。每個管理站點配備足夠的工作人員,負責周邊區域的日常巡查、保護管理、信息收集等工作。加強管理站點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作配合,形成統一的保護管理體系[。2)加強人才培養。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應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與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簽訂合作協議,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本科生實習、科研項目合作等活動,為保護區培養和輸送專業技術人才。同時,定期選派保護區工作人員到科研院校進行進修學習,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
5結語
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在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其不僅是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生態服務的重要區域,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科研價值。然而,目前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在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中仍面臨一些問題,需要通過采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協調社區發展與保護關系、提升科研監測能力及加強科普教育與宣傳等措施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1] 劉維軍,榮月靜.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與管控建議[J].青海草業,2024,33(2):32-37.
[2] 呂俊,彭非,高雷,等.生態文明建設下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模式創新與探索[J]黑龍江環境通報,2025,38(1):149-151.
[3] 沈文祥.基于生態文明視角下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建設問題與對策[J].現代園藝,2024,47(4):184-186.
[4] 鐘紹卓,孫浩源.不同情景下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服務時空變化及權衡與協同關系[J].水土保持研究,2023,30(5):358-369.
[5] 鄭浩東,王成武,汪宙峰,等.2000—2020年四川省自然保護區生態服務功能建設成效評價[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5(6):587-594.
[6] 盧江龍.林業生態保護與天然林保護的具體措施:以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3,52(2):168-170.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