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的意象是詩人用極簡的筆觸勾勒出的悠遠意境,是詩人內心情感與思想的獨特外顯。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意象作為傳承傳統文化、培育學生語文素養與審美能力的關鍵,具有獨特的美學與文化價值。在美育視角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創新思維和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從美育視角解讀文本,能讓學生深度領略意象之美,感悟詩詞的深層韻味,提升文學品鑒水平,激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推動思維與創造力發展。
一、審美感知,激發感知活力
1.情境朗讀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理解古詩詞的抽象文字頗具難度。情境朗讀可將抽象文字轉化為直觀情境,助力學生體會古詩詞的意象。
以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浪淘沙(其一)》的教學為例,教師播放一段黃河奔騰泗涌的視頻,用激昂且富有力量感的語調進行描述:“同學們,此刻我們仿佛站在黃河之畔,感受它的磅礴氣勢,黃河裹挾著泥沙,從遙遠的天邊奔騰而來。”隨后,教師給詩歌劃分節奏,進行示范朗讀,“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著重突出“萬里沙”“自天涯”“直上”等詞句,通過語調的高低起伏,展現黃河的雄渾壯闊。學生在腦海中想象自己置身黃河邊,聽著涵涌的浪濤聲,感受黃河的強大力量。教師借視頻與朗讀營造具體的情境,學生仿若身臨其境,直觀地感受到詩中“黃河”“萬里沙”等意象營造的豪邁意境,體會到詩人對黃河的贊嘆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多感官聯想
小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深入理解文本,能夠突破文字局限,使意象感知更全面。
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山居秋暝》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學習文本。視覺上,學生可以想象初秋的傍晚,一場新雨過后,山林里的樹木愈發蔥郁,皎潔的月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照在林間,地上仿佛鋪上了一層銀霜,山泉水在石頭上潺潺流淌,清澈見底;聽覺上,學生傾聽泉水流動的清脆聲響,微風拂過樹梢的沙沙聲,竹林里傳來洗衣女歸家時的歡聲笑語,蓮葉間漁舟劃過的簌簌聲;嗅覺上,學生感受雨后山林中清新的空氣,夾雜著泥土的芬芳、草木的清香以及若有若無的花香;觸覺上,學生想象觸摸那清涼的泉水,感受微風輕拂臉頰的舒適。通過多感官聯想,學生完全沉浸在詩境中,能夠深刻感受到詩中描繪的秋夜的寧靜與美好,豐富對“明月”“清泉”“竹”“蓮”等意象的理解,拓展審美感知的維度,提升對詩詞意境的感悟能力。
二、審美理解,洞察文化內涵
1.追溯文化典故,領悟意象精神
很多古詩詞意象都有相應的文化典故,學生不了解這些典故就難以領會意象的深層含義。追溯文化典故,能幫助學生理解意象內涵,感受古人的智慧。
以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竹石》的教學為例,教師詳細地講述竹子在惡劣環境中頑強生長的特性以及鄭燮的生平與藝術風格。竹子扎根在破碎的巖石中,歷經無數次的狂風暴雨,依然堅韌挺拔。鄭燮一生正直,他的畫作和詩詞常常借竹子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教師講解詩句時,點明“竹”這一意象象征著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詩人鄭燮借竹子自比,表達自己無論面對多少艱難困苦,都堅守操守、絕不隨波逐流的人生信念。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教師還可以引入其他的借竹抒情的詩詞,如“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讓學生對比其中的竹子這個意象傳達的情感,體會古人對高尚品格和堅定意志的追求。通過追溯竹子的生長特性和鄭燮的生平典故,學生深人理解“竹”這一意象背后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能夠體會到詩人的堅定信念和高尚情操,提升對詩詞文化內涵的審美理解,學會從文化和精神層面解讀詩詞。
2.對比異同,明晰意象內涵
在不同詩詞中,因作者情感、創作背景不同,同一意象的內涵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對比分析意象的內涵,能夠捕捉這些細微的差別,加深對詩詞的理解。
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望月懷遠》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張九齡身處異地,對遠方親友深切思念的背景,引導學生理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的“月”這一意象的內涵。詩中的“月”成了跨越空間的情感紐帶,承載著詩人對親友的無盡牽掛,此時的“月”象征著相隔天涯之人共有的思念與團圓期盼。在二年級下冊的《靜夜思》中,“月”這個意象勾起作者李白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是鄉愁的寄托。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從詩人的境遇、情感表達和詩詞整體意境等方面進行思考。張九齡在望月時,心中滿是對親友的思念;李白則聚焦故鄉,借月抒發個人濃烈的思鄉之情。通過這樣的對比閱讀,學生能夠精準地把握“月”這個意象在不同詩作中的不同情感,學會從背景和情感角度剖析意象,提高審美能力,從而更深人地挖掘詩詞中的意象蘊含的豐富情感與獨特內涵。
三、審美創造,釋放創作潛能
1.創意改寫,重塑意象表達
創意改寫給予學生主動創作的機會,促使其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詮釋詩詞中的意象,培養創新思維與文學表達能力。
以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江南春》的教學為例,教師展示現代詩歌對自然景物和歷史文化獨特描寫的范例,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然后布置改寫任務,要求學生將《江南春》改寫成現代文,鼓勵他們大膽想象,融入個人的情感和感受。有的學生寫道:“我是一只飛鳥,掠過江南的天空,看那千里大地,鶯啼婉轉,綠樹與紅花相互映襯。水村和山郭在煙雨中若隱若現。古老的寺廟,歷經風雨,靜靜地訴說著歲月的故事。我沉醉在江南的春色里,不知今夕何夕。”可見,通過創意改寫,學生能夠深入挖掘詩中的意象,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和視角重新詮釋,激發了創新思維,提高了文學表達能力,學生在創作中深化了對詩詞意象的理解,充分釋放了審美創造潛能,體會到創作的樂趣。
2.藝術融合,創新意象呈現
藝術形式相互關聯,藝術融合能拓寬學生的表達路徑,讓他們從多元視角展現對古詩詞意象的獨特理解,激發審美創造力。
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藝術創作活動。對于喜歡繪畫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用畫筆描繪詩中的畫面,通過色彩和線條展現鄉村田園的生活場景;對于有音樂特長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根據詩中的意境進行創作,用輕快、質樸的音符表現鄉村生活的寧靜與和諧,用節奏的變化體現農民勞作的辛苦與快樂;對于擅長手工制作的學生,教師指導他們利用彩紙、黏土等材料制作鄉村田園模型,通過立體的形式展現鄉村的房屋、農田、樹木以及勞作的人們。通過藝術融合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夠從繪畫、音樂、手工等不同藝術角度對詩詞的意象進行詮釋,拓寬審美表達的途徑,培養綜合藝術素養。
總之,在小學古詩詞意象教學中,教師要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傳承經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