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學習中心”課堂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之一。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入“教學評”一體化理念,通過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作為有效的學習載體,開展多樣化學科實踐,讓學生從一系列學習活動中經歷由學到做的過程,發展核心素養。
一、以任務情境為載體,關注課堂學習
1.創設情境任務的步驟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分三步創設課堂情境任務。以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解讀文本,了解文本的特點在于以優美的語言展現西沙群島的豐富資源;其次確定學習目標,結合學情,設定學生自主學習字詞、體會文本中的優美表達、掌握關鍵語句的理解方法等目標;最后設置學習任務,圍繞“做什么、怎么做”,設計朗讀課文、學習并運用抓關鍵語句理解文本內容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等任務。
2.落實情境任務的路徑
學生學習的本質是建構新經驗。以《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教學為例,其一,設置貫穿教學全程的情境任務,讓學生向他人介紹西沙群島的優美風景與豐富物產;其二,安排操作性活動,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師生合作分析第5自然段的關鍵語句,明確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其三,搭建輔助性支架,通過解析第5自然段關鍵語句的位置與句間關系,為學生自主梳理其他段落關鍵語句提供方法指引。通過任務驅動、活動推進與支架輔助,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為學習主體,高效地完成經驗建構。
二、以學科實踐為方式,開展課堂活動
1.調動學生全員參與
“學習中心”課堂強調以全員參與組建學習共同體,教師要調動學生進人良好的學習狀態。以四年級下冊《琥珀》的教學為例,教師組織學生通過試學、助學、互學、共學實現這一目標。在試學階段,學生默讀課文,在不懂處標注并提出問題;在助學階段,教師指導學生梳理問題清單,刪除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挑選值得探究的問題;在互學階段,小組成員篩選最具價值的問題;在共學階段,教師組織全班學生圍繞各小組推選的問題深入討論,引導學生尋找解決方法。整個過程中,學生以主體身份積極參與學習,教師適時指導,使學生在多元互動中實現有效學習,達成學習目標。
2.促進學生元認知發展
在教學中,教師引人元認知概念,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意識,可推動學生從“會學”邁向“會做”。以《琥珀》的教學為例,教師在學生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時,應引導學生反思:通過解決問題有何收獲?最重要的收獲是什么?能否遷移運用?還有哪些新問題?通過對課堂活動的深度反思,學生方能在后續學習中真正學會“做事”,實現學習能力的進階。
三、以過程評價為重點,設計課堂作業
1.設計任務化作業
任務化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與通常意義上的練習有著很大區別。以《琥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任務化作業:“學校科學館展出《琥珀》中的琥珀,請你以自己的科學推測,向參觀的同學介紹這塊琥珀形成瞬間發生的故事。”這是針對蜘蛛不依靠視覺而依靠觸覺捕食的知識點設計的任務化作業,能夠讓學生利用文本語境,結合科學知識,展開想象,學會像作者一樣根據已知的知識進行科學推測活動。
2.設計診斷性作業
從“學習中心”課堂建構的層面來看,教師設計的診斷性作業,主要指向學生學習“做事”的結果。以《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診斷性作業:“有的同學確定‘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為第4自然段的關鍵語句,你認為這個關鍵句能不能用于理解這一自然段的意義?理由是什么?”這一診斷性作業,是針對學生課堂學習活動中提出的觀點設計的,學生不能以是或不是回答,而要思考自己的結論能不能站得住腳。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從中尋找支持自己的結論的依據,進而深入理解了文本內容。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習放在課堂中心位置,組織學生以實踐活動完成學習任務,達成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