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小說類文本教學一般以“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實施,只是教學實際中容易出現學習內容碎片化、學習活動單一、學習結果缺乏思維性等問題。對此,教師需要以新課標的相關要求為參照,梳理小說類文本學習要求,結合班級學情與小說類文本單元語文要素,創設情境驅動學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通過搭建學習支架引導學生把握小說文體特點,重視在小說類文本教學中培養多種思維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目標導向,關注思維的培養落實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小說,在敘事類文本中屬于比較復雜的文體,主要安排在第三學段學習。教師應重視從目標導向中體現思維因素,在具體小說文本教學中,找準思維培養的落腳點和生長點。
1.從課后練習中尋找思維訓練抓手
統編教材中的課后練習體現編者意圖,能夠細化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小說類課文的課后練習,有部分含有指向思維發展的要求,需要教師加以提煉,才能看清楚思維訓練的抓手,進而將其納入教學目標之中。如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慈母情深》的課后練習“讀下面的句子,注意反復出現的部分,想想它們的表達效果”,練習中的兩個語句,一個重復出現了“我的母親”,一個重復出現了“立刻”。研讀這一練習,學生可以發現兩個句子是小說中最引人關注的兩個場景,表達的對象都是母親,表達的重點是以反復出現的詞語突出母親的抬頭慢、低頭快,這一切都是在“我”眼前發生的,對“我”的心靈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這種巨大沖擊作為思維活動發生在“我”的心中,隱含在反復出現的詞句中:在母親低頭、抬頭的快慢變化中,“我”一下子感受到母親的辛勤勞作,領悟了慈母情深的真意。這一點就是訓練學生形象思維發展的抓手
2.從文本解讀中尋找思維培養支點
教師確立小說類課文教學目標,需要以文本解讀為支撐。教師在文本解讀中,應注意尋找體現思維發展的支點,挖掘文本中的細節、留白等因素,以此作為學生深入學習小說的抓手,開展多維度的鑒賞與評價活動,形成小說文本中思維培養的支點。如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楊氏之子》是一篇文言小說,教師解讀這一小說時,需要聚焦人物智慧表現,抓住最典型的表達來突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小說結束部分的“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其中的“應聲”和“未聞”兩個詞語運用精妙:“應聲”說的是楊氏之子不假思索就能夠隨口回答,體現了人物思維的敏捷;“未聞”表面上是說沒聽說下面的事情,本質上是體現一種照你的說法可以推理的事情,也就是做到了看破不說破的智慧表達。學生這樣體會人物語言中的智慧表達,能夠發展思維的深刻性。
二、情境驅動,突出思維的融入發展
教學小說類文本,教師需要圍繞環境、情節、人物等要素落實教學目標。教師應根據文體特點,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想象畫面、關聯生活、再現情境、體驗情感,在小說閱讀實踐活動中鍛煉思維能力。
1.在想象畫面中發展思維
小說類文本自身具有豐富的情境性因素,像對具體環境的描寫、完整情節的鋪敘、典型人物的刻畫等。教師在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文本情境,引導學生憑借文本語言開展想象活動,還原當時當地的情形,使抽象化的文字體現出具象化、形象化特點,在感受人物的活動中發展形象思維。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窮人》中,桑娜在聽到漁夫催促自己去抱回鄰居西蒙的遺孤后,“坐著一動不動”。對此,教師引導學生想象:此時此刻,桑娜真的“一動不動”嗎?她不動的是什么?哪些是一直在動的?學生通過深人研讀文本,發現桑娜不動的僅僅是位置、姿勢沒有發生變化,也沒有說話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此刻的桑娜有兩種“動”:一是表情,此前她的臉色因緊張而“蒼白”,現在變得緩和、松弛;二是內心,此前她因為擔心、害怕而忐忑不安,現在她心里的一塊石頭落地了,她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慶幸,為丈夫的決定而欣慰。
2.在創設情境中發展思維
在有些小說的學習中,教師根據文本特點,結合學生的學情,創設類似的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如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跳水》講述了孩子追猴子想拿回自己的帽子,不知不覺走上了槍桿最高處的橫木上,搖搖晃晃,處于極度危險中。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假如你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一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原始森林中,覺得周圍危機四伏,陰森恐怖,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呢?這一情境指向人物面對危險時如何應對的問題,學生需要設身處地地思考:首先是靜下心來尋找安全的避難所,或者爬上大樹,或者隱藏起來;然后再選擇求援的方式方法,利用隨身攜帶的設備發出求援信號;最后尋找活下去的生活必需品。學生經歷這樣的思考,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就能理解孩子為什么能聽懂父親的命令,在第一時間跳進大海獲救,那是因為孩子在危險時,也想到各種脫險的方式,顯然還是父親的思維方法最好。
三、搭建支架,體現思維的靈活多樣
小說類文本以人物塑造為核心,而人是最復雜的表達對象,因此小說閱讀中理解人物形象,對小學生來說必然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根據閱讀需要,為學生搭建閱讀支架,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1.以問題支架幫助學生理解沖突
學生在小說類課文閱讀中,思維的聚焦點往往在小說的矛盾沖突上。教師抓住矛盾沖突搭建問題支架,不僅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引發深度思考,還可以幫助學生在解決矛盾沖突中發展高階思維。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猴王出世》節選自《西游記》,小說中的“猴王出世”到底是指石猴從仙石中蹦出化作的,還是進水簾洞后自封的,二者之間似乎有沖突。對此,教師可以搭建學習支架:“從猴王應具備的品質看,哪一點才真正體現猴王出世?”這一問題支架,引導學生打開思維之門,從文本中尋找石猴敢擔當、敢作為的言行,確定為猴王必備品質,由此確定進入水簾洞才是猴王出世的標志。
2.以表達支架幫助學生感受人物
在小說文本中有大量留白,學生在閱讀理解時需要通過想象完成補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橋》這篇課文中的老支書為解決危橋前擁擠的局面,提出“排隊”和“黨員排在后邊”的要求,在聽到“黨員也是人”的回應后,老支書回答“可以退黨”時,用的是“冷冷地說”。這一表達中就有留白,教師據此搭建表達支架:“老支書說這話時,心里想到了什么?”學生通過對比上下文,發現說“黨員也是人”的正是自己的兒子,老支書心里瞬間對兒子的言行倍感憤怒,突然間意識到自己長期以來對兒子的影響很有限,不免對兒子有些失望,這些就是老支書在“冷冷地說”時的所思所想。從這樣的補白中,學生能夠體會到老支書時時刻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總之,在小學階段小說類文本教學中,教師應在文學鑒賞與創意表達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索從多層面培養思維能力的策略,讓小說閱讀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