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人,小學語文教學不再僅僅關注任務的落實和知識的傳授,而是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基于此,教師立足于核心素養,組織高效語文課堂教學,符合新課標教學理念,滿足學生的根本需求。
一、組織文本拓展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核心素養
教師組織文本拓展活動,一方面,為學生提供更多與文本內容相關的資料;另一方面,促進學生自主搜集更多相關資料,擴大學習范圍,了解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信核心素養。
比如,教學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盤古開天地》,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和課堂總結環節引導學生閱讀更多與“盤古開天地”相關的資料,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神話故事的魅力。
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組織學生共享查到的資料,如《中國古代神話》《盤古氏簡介》等,了解“宗教神話、民間神話、文學神話、上古神話”等概念,繼續深入探究課程知識,發現古代人民的智慧并產生自豪感,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進一步發揮課堂導入環節的重要作用。
在課堂總結環節,教師組織美文拓展閱讀活動,引導學生閱讀《嫦娥奔月》《天狗吃太陽》等閱讀材料。對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師提出問題“鄉親們為什么非常思念嫦娥”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具體的答案“嫦娥經常接濟生活貧苦的鄉親,鄉親們都非常喜歡她”,感受神話故事的美好。對于《天狗吃太陽》的故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復述故事,促進學生加深對故事的理解,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特殊情感。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神話故事的核心要義、特點及內涵,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豐富對神話故事的基本認知,還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學習更多神話故事的熱情,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核心素養。
二、組織口語交際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核心素養
口語交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板塊,教師通過組織口語交際活動,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掌握運用語言的技巧,感受語言的魅力,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核心素養。
比如,教學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我們與環境》,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帶領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分析、總結口語交際的經驗,發揮口語交際活動的重要作用和價值。
首先,教師展示“工廠上方的藍天、大海上方的藍天”“伐樹后的森林、沒有受到破壞的森林”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討論環境保護方面的話題,發現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圖片資料,提出具體問題“我們身邊存在哪些環境問題”“為了保護環境,我們可以做什么”,豐富學生的口語交際內容。
其次,教師提出問題“環境問題可能產生哪些危害”,組織學生討論“廢氣排放污染空氣、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對植物造成危害”等觀點,掌握口語交際的要點,進一步將口語交際活動落到實處。教師還可以創設口語交際情境“爬山、賞花等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活動,總是讓人心曠神怡,可是,如果爬的是禿山、賞的是假花,你的心情會好嗎”,引導學生想象環境污染的危害,找到“保護自然環境”的內涵。
最后,教師基于“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12日——植樹節”,引出“喚醒人類的環保意識”的話題,讓學生思考“我們可以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的問題,綜合學生提出的“將廢棄電池扔到指定地點、將垃圾扔進分類垃圾桶、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杯、節省文具用品”等舉措,監督學生完成上述保護環境的任務,幫助學生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三、組織合作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核心素養
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核心素養。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具體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深入分析、研究文本內容,取得良好的合作探究成果。
比如,教學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觀潮》,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幫助學生找到文章要點,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第一,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部分的中心句是什么”“比較觀潮的‘觀’與天下奇觀的‘觀’有什么不同”,探究錢塘江大潮“古”和“奇”的特點。
第二,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部分的中心內容是什么”“潮來之前的場景怎么樣”,找到“人山人海、昂首東望”等重要詞語。
第三,朗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找到優美語句,比如“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進行鑒賞,進而明白該句在文本中的作用是渲染了錢塘江大潮的聲勢浩大。
第四,總結課文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內容,找出作者描繪錢塘江大潮畫面的具體語句,想象作者描繪的具體“畫面”。
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分組分析、探究文章的核心內容,引導學生完成閱讀任務,理解文章的核心內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核心素養。
四、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核心素養
項目驅動活動主要指以學生為中心展開的活動,教師圍繞課程內容設計項目化活動,為學生布置任務,促進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立足審美創造核心素養,教師設計以“審美”為主題的項目活動,引領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分析藝術特點,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創造能力。
比如,教學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暮江吟》,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三個學習任務,組織學生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突破學習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核心素養。
第一個任務是“讀詩誦韻”,教師引導學生獨立完成誦讀任務后再進行組內交流,每個小組推選一名同學參與“古詩誦讀擂臺賽”,評出最佳“朗誦員”,幫助學生掃除生字、多音字的學習障礙。
第二個任務是“解詩明意”,教師引導學生對比閱讀《秋晚的江上》和《暮江吟》,回答問題:兩首詩分別描寫了什么季節,包括哪些時間段的哪些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兩首詩分別描寫了哪些畫面,有什么異同之處?
教師讓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鑒賞古詩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第三個任務是“知史悟情”,教師可以細化任務內容:通過誦讀詩歌,你們體會到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這兩首詩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教師鼓勵學生深入探究古詩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幫助學生掌握鑒賞文學作品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審美創造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新課標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更應該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基于小學語文教學,教師應該優化教學活動,豐富教學方法,引領學生主動分析、探究課程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