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國有企業如何持續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發展內生動力?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提升董事會建設質量,是其中的關鍵一環。20多年來,中央企業、地方國企董事會建設走過多個階段,深刻理解央企董事會建設與時俱進的改革邏輯,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國企治理體系,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國企董事會建設,持續提升國企董事會治理質效。
審時度勢:積極探索三個“破除”
進行央企董事會試點,是審時度勢、回應時代需求的產物。
改革開放后,國企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中心環節,“國家(出資人)管什么、怎樣管,國企干什么、怎樣干”是重要議題。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標志著國企改革從政策調整進入制度創新階段。1994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工作啟動。由于對現代企業制度的作用和規則認識不到位,董事會、黨委會和經理層多為一套人馬,各治理主體權限模糊,使改革大多流于形式,一段時間后不少企業取消了董事會。
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承擔6.9萬億元國有資產、196戶出資企業的監管職責,如何依法做好監管工作極具挑戰性、探索性。同一年,國務院公布《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的頂層邏輯是:“三分開”(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三統一”(權利、義務和責任統一)、“三結合”(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國資監管機構如何以出資人身份對企業實施有效監管,既不插手越位又要監管到位,是時任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思考的重大命題,為此他提出國資委要做“老板”,不當“婆婆”,更不能是“婆婆+老板”。那么,如何才能當好“老板”?
2003年,中國誠通向國務院國資委提交一份題為《關于國有獨資公司公司治理的思考》的報告,建議國有獨資公司建立董事會。理由是,董事會是公司行使法定權力的主體,如果不設董事會,法人權力的行使將喪失主體。如果沒有董事會作為出資人與具體經營管理之間的隔離界面,國資管理體制將重回改革前的老路,造成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當時,一些央企未設董事會,而是實行總經理負責制,少部分企業有董事會但不規范,中國誠通屬后者。該建議和李榮融的想法一致,他在《遵循規律辦企業》一書中寫道:“國資委成立之后,政府的直接干預已逐步減少,我們要下全力建立董事會,盡快形成企業自我發展的良性機制。”
2004年,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通知,選擇寶鋼、誠通等7家央企進行董事會試點。次年中國誠通啟動試點,時任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王勇指出,作為此次建立和完善董事會的試點企業,誠通集團有利于實現董事會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充分發揮董事會應有的作用,為企業持續發展奠定重要的體制基礎,也為央企乃至全國國企建立和完善董事會起到示范作用。
央企董事會試點在“三個破除”方面做出重要探索。一是建立董事會。董事長和總經理分設,決策權與經營權分開,破除“一把手”說了算。二是設立外部董事制度,外部董事在董事會占多數,破除“內部人”說了算。三是董事會設立專門委員會,強化審計、提名、薪酬制衡,破除“自己對自己”說了算。其中,引入外部董事建立決策制衡機制是國企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是關系試點成敗的最重要舉措。
因時而變:初步構建治理格局
從試點到建設規范董事會,是在取得一定成果基礎上的因時而變。
董事會的獨立性如何,關系到董事會是否能做到不被少數股東、內部人操縱,關系到董事會做出的決策是否公平科學,關系到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李榮融指出:“建立董事會的更重要原因是企業自身必須有一個好機制,形成相互制衡的機制。靠外部制衡,沒有內部制衡,這種制衡常常是事倍功半。跟別的所有制性質企業相比,如果說國企要輸的話,我認為主要有兩條:第一,政府管得過多,這是主要原因,也因為管得多,所以機制建立不起來;第二,企業沒有制衡機制。”董事會試點工作把重點放在外部董事制度建設上,積極意義在于提高董事會的獨立性。外部董事占多數對加強董事會建設、完善國企治理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國企治理結構日臻完善,協調運轉、有效制衡治理機制的形成,董事會建設逐步深化。2008年,中央組織部、國務院國資委黨委聯合印發《關于董事會試點中央企業董事會選聘高級管理人員工作的指導意見》,把國資委黨委管理的試點企業選聘經理人員的權限下放給董事會。國務院國資委還探索把出資人的部分職權,例如重大投融資決策權等授給規范的董事會,同時逐步由董事會選聘、考核經理人員并決定薪酬,大力推進董事會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的統一。董事會對經理層的考核出現個性化趨勢,開始實現對企業的個性化管理。董事會運作水平和董事履職能力進一步提高,企業科學決策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明顯提升。
在央企董事會應建盡建基本完成后,國務院國資委出臺了公司章程制定管理辦法、外部董事履職行為規范等一系列規范性制度,2022年樹立了一批公司治理示范企業,其中央企集團28家。至此,國企董事會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試點到定型。經過20多年實踐,國有企業初步構建起企業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董事會“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和經理層“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的治理格局,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加快形成。
與時偕行:從有到好高質量發展
董事會作為企業大腦,在完成了“從無到有,從試點到定型”的改革任務后,如何實現“從有到好,從規范到高效,從單一決策到決策監督職能一體化”,是新時期國企高質量發展的內生需求。
2024年7月1日起新公司法施行,新公司法對董事會的職能定位更加趨于多元化。一是突出董事會的重大事項決策職能,以擴充董事會經營自主、財務管理等權力為標志。二是突出董事會的監督職能,以審計委員會的引入為標志。同時,新公司法對董事的問責做了更嚴格的規范,這對董事會運作和董事履職提出新要求。
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國務院國資委對央企董事會授權逐步擴大,董事會擁有公司重大投資、資本運作以及相應的財務決策權和干部選聘權。發展新質生產力對董事會決策的戰略性、前瞻性提出更高要求,加上新公司法對監督權的調整,董事會要在強化戰略決策前瞻性、洞察力的同時,強化風險洞察力。在此背景下,國務院國資委2024年9月提出,到2029年在央企集團和各級應建董事會的子企業全面建立科學、理性、高效的董事會。這是從國企實際出發,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提出的董事會建設新目標,標志著央企董事會建設邁入新階段。
央企治理組織體系的基本格局是:出資人行使股東會職權,日常治理職能相對消極,而企業黨委(黨組)會議和董事會以動態方式,通過靈活治理,成為公司治理的動態中心。基于此,董事會的決策質量事關重大,國務院國資委強調構建科學是基礎,提出要進一步明晰外部董事的職責,選優配強外部董事;提出決策理性是核心,堅持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相統一,堅決防止沖動決策、平庸決策兩個極端,確保最終決策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提出運行高效是保障,要突出效率效果導向。
與時俱進,不斷回答國企改革特別是公司治理的時代之問,這是20多年來央企董事會建設的鮮明特征和思維底蘊。期待央企在新征程上,與時偕行繼續探索,不斷提升董事會建設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