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新時代背景下,工會干部隊伍建設對于工會工作的有效開展至關重要。工會干部隊伍是做好新時代工會工作的重要組織保證,要推動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工會干部隊伍①。勞動保護工作作為工會工作的關鍵組成部分,與廣大勞動者的權益和安全緊密相連;工會作為勞動者權益的代表者,承擔著維護勞動者權益、推動勞動安全衛生條件改善的重大職責;工會干部作為勞動保護工作的主要推動者和執行者,其勞動保護意識和技能水平直接影響勞動保護工作的質量與效果。因此,開展工會干部勞動保護教育培訓,對于增強工會干部的勞動保護意識和技能,提升其管理與服務水平,推動企業安全生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全國工會干部教育培訓規劃(2024—2028年)》著重強調了工會干部履職能力培訓的重要性,并對加強培訓陣地建設、提升課程教材質量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目前,各省市工會干部院校積極響應,構建了各具特色的課程體系。例如,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搭建了工會課、技術技能課和職業素養課三大課程體系,其中勞動保護課程被納入“工會法律與職工維權\"模塊,同時開設了女職工權益維護等課程。河北省工會干部學校的課程體系覆蓋政治理論、工會業務知識、法律法規、職工權益維護等多個板塊,勞動保護專題課程包含勞動保護法律法規、職業病防治、消防安全知識等多方面內容。山西省總工會干部學校建立了“五大課程體系\"①,其中勞動保護相關專題課程涵蓋安全生產、消防、職業衛生與健康等內容。
然而,盡管各省市工會干校在課程體系建設上有所成果,但勞動保護課程在整體培訓體系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勞動保護課程的比重較低,在整個培訓體系中占比較小,且未形成獨立的課程模塊。另一方面,課程缺乏系統性,多以概論形式出現或與其他課程合并,沒有針對工會干部勞動保護能力提升的系統課程。同時,課程針對性不足,培訓內容未能緊密貼合工會干部在勞動保護工作中的實際需求,缺乏實踐性和操作性。這些問題反映出當前工會干部在勞動保護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上存在明顯不足,無法滿足實際工作需求,影響了工會在勞動保護工作中的履職能力。
在文獻綜述方面,目前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于工會干部教育培訓體系構建、教學方法創新、地方實踐經驗總結以及企業安全培訓模式借鑒等方面。例如,崔金琳等構建了培養目標、培訓項目、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培訓管理和教學基地六位一體的工會干部教育培訓體系②。劉光宇基于能力素質模型將“所需能力”與“所設課程”對應構建了工會干部培訓課程體系③。徐健等在總結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會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基礎上提出構建學、教、研、宣“四位一體”的教學新格局 ④ 。楊晶基于工會干部教育培訓中存在的問題提出PBL教學法應用于工會干部教育培訓的改進對策③。龐文華根據企業各崗位安全能力要求構建了安全態度、安全知識、安全技能3個維度的電力企業安全培訓體系⑥。但這些研究都未能充分關注工會干部勞動保護培訓這一特定領域。
現有研究呈現出工會干部教育培訓中缺乏勞動保護相關課程、現有勞動保護培訓的對象不是工會干部的問題,導致從事勞動保護工作的工會干部在維護職工勞動安全與健康方面雖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勞動保護法律法規、安全檢查與隱患排查、職業衛生防護等專業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培訓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現有研究在這方面的欠缺,難以有效指導針對這一特定群體的培訓實踐。
因此,本文聚焦于基于能力素質模型構建工會干部勞動保護培訓課程體系,旨在通過深人研究與實踐,增強培訓效果,推動工會干部安全素質水平的提升,為工會勞動保護工作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
二、工會勞動保護的主要職責
我國《工會法》《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對于工會勞動保護監督賦予了諸多權利。具體表現為:協商談判權、違法行為糾正權、“三同時”義務履行監督權、緊急情況下的建議權、調查權與事故處理建議權、工會協助企業做好安全衛生事務的權利、批評檢舉權、公共政策制定參與權、企業決策參與權等。工會應依據國家法律法規賦予的權利肩負起勞動保護的職責。
(一)監督職責
工會在勞動保護監督方面被賦予了多項重要權利,其監督職責涵蓋多個層面。
1.法規執行監督。《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辦法》第九條第六項規定工會應對用人單位執行國家有關各項勞動安全衛生及傷亡事故和職業病處理規定的情況實施監督。工會有責任監督用人單位嚴格遵守國家有關勞動安全衛生的法律法規和標準,確保用人單位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各項安全衛生措施符合法定要求,從源頭上保障勞動者的權益。
2.“三同時”審查驗收監督。《工會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工會依照國家規定對新建、擴建企業和技術改造工程中的勞動條件和安全衛生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進行監督。工會參與生產性建設工程項目“三同時”的審查驗收工作,對于不符合“三同時”規定的項目,工會應向有關方面提出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建議,以保障工程項目在安全衛生方面達到國家標準,避免因項自建設缺陷導致勞動者面臨安全風險。
3.合同履行監督。《勞動法》第十九條規定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并具備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等條款。《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辦法》第九條第三項明確工會應對用人單位開展集體協商、簽訂和履行集體合同的情況實施監督。工會通過參與平等協商和簽訂集體合同,對勞動安全衛生條款的履行情況進行監督,確保用人單位在合同約定范圍內,切實履行保障勞動者安全衛生的義務,防止用人單位在勞動過程中忽視安全衛生要求,損害勞動者權益。
(二)參與職責
工會在勞動保護工作中的參與職責體現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
1.參與政策法規制定。《工會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了國家機關在組織起草或者修改直接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規、規章時,應當聽取工會意見。工會參與國家與地方勞動安全衛生政策、法規的制定過程。從宏觀角度出發,憑借其代表勞動者利益的角色,為政策法規的制定提供勞動者視角的意見和建議,促使政策法規更加完善,為勞動者安全健康權益構建堅實的制度保障。
2.參與企業計劃措施制定。《安全生產法》第七條規定了工會依法對安全生產工作進行監督。生產經營單位制定或者修改有關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應當聽取工會的意見。工會積極投身企業安全衛生計劃及措施的制定工作,充分考慮勞動者在實際工作中的需求和實際情況,確保企業制定的安全衛生計劃和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全方位守護勞動者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安全健康權益。
(三)組織和教育職責
工會的組織和教育職責對于提升勞動者安全素質和營造企業安全文化氛圍具有重要意義。
1.組織合理化建議活動。《工會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了工會應組織職工開展群眾性的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勞動和技能競賽活動。工會積極組織職工參與合理化建議活動,鼓勵職工為企業安全衛生工作建言獻策。通過廣泛收集職工的意見和建議,挖掘潛在的安全隱患和改進空間,促進企業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2.組織競賽活動。工會組織開展安全生產競賽活動,如“安康杯”競賽、安全技能比武等。此類競賽活動能夠激發職工學習安全知識、遵守安全規章制度的積極性,促使職工在競賽中提升自身安全技能,同時在企業內部營造濃厚的安全文化氛圍,使安全意識深入人心。
3.開展培訓宣傳。《工會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了工會應組織職工進行業余文化技術學習和職工培訓,參加職業教育和文化體育活動,推進職業安全健康教育和勞動保護工作。工會加強勞動安全衛生知識的培訓宣傳工作,運用多種手段,如舉辦培訓講座、發放宣傳資料、開展安全演練等,提升職工自我保護的意識與本領,使職工能夠在勞動過程中主動識別和防范安全風險,減少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四)群眾性勞動保護監督檢查職責
1.監督檢查組織網絡建設。按照《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組織職工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意見》的要求,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組織動員職工立足崗位開展隱患排查,把隱患當事故來對待,力爭把事故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工會建立健全群眾性勞動保護監督檢查組織網絡,組織職工開展群眾性勞動保護監督檢查活動。通過廣泛動員職工參與監督檢查,充分發揮群眾力量,及時發現企業安全生產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確保安全隱患能夠及時被排查和處理。
2.安全檢查與隱患整改跟蹤。《安全生產法》第七條規定了工會依法對安全生產工作進行監督。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加強工會勞動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工會應積極配合協助政府或企業開展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防治監督檢查,促進企業和職工增強安全意識,消除生產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工會獨立或會同企業安全管理部門開展安全檢查工作,對查出的問題及時督促企業整改。對于重大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工會建立檔案并跟蹤監督整改情況,確保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防正安全隱患長期存在對勞動者造成危害。
(五)事故處理職責
《安全生產法》第六十條規定工會有權依法參加事故調查,向有關部門提出處理意見,并要求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在發生傷亡事故后,工會依法參加事故調查處理。在整個事故處理過程中,工會始終致力于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這包括保障職工在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等環節的權益不受侵害,確保職工能夠得到公正、合理的賠償和相應的救助,體現工會在維護勞動者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工會干部安全素質模型的構建
(一)能力素質模型概述
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能力素質冰山模型。該模型指出,個體在某一特定領域取得成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以分為知識、技能、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動機六個關鍵要素①。
麥克利蘭將個體素質能力比作冰山,分為“冰山以上部分”和“冰山以下部分”(見圖1)。前者如知識和經驗技能,能通過簡單觀察識別,是顯性基礎素質;后者如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等,需深入接觸和系統分析才能察覺,屬于隱性特征,對個人行為表現影響重大。

(二)工會干部安全素質模型
1.安全能力素質指標采集
基于麥克利蘭的能力素質冰山模型理論,為構建工會勞動保護干部安全能力素質模型,選取省級、市級、區級及企業工會等不同層級工會組織,對其勞動保護干部開展訪談,重點圍繞實際工作中關鍵能力素質的體現進行深人交流。通過廣泛收集相關材料,對訪談中高頻出現的特征詞進行匯總與初步分析,結合扎根理論的系統化分析流程,進一步整合與分類,形成能力素質的范疇框架。在此基礎上,融合專家建議及文獻資料,最終確定工會勞動保護干部安全素質模型包含的
18個指標,具體包括安全生產法律與法規、勞動保護專業知識、職工安全文化、安全管理知識、安全技術知識、預防為主、民主意識、工作執著、認真負責、團隊合作精神、風險辨識能力、現場問題解決能力、以人為本、應變能力、書面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創新意識。這些指標既涵蓋了顯性基礎素質,也包含了隱性特征,較為全面體現了工會勞動保護干部工作所需的關鍵能力素質。
2.核心能力素質要素篩選
(1)問卷設計與數據來源。結合采集的指標和對工會勞動保護工作的深入分析,編制工會干部安全素質能力提升調查問卷。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形式,選項分別為“非常重要”“比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對應分數為5、4、3、2、1分。問卷借助 2024年全國總工會舉辦的“全國工會勞動保護干部培訓班\"進行發放,培訓班成員來自全國各省、市、區工會和企業工會,基本覆蓋各層級、各企事業單位類型的專職工會干部。共發放紙質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76份,有效率達 95% 。
(2)問卷調研樣本情況。對76份有效問卷的樣本分析顯示:從工會工作隸屬關系看,省級工會占 31.6% ,市級工會占 34.2% ,區級工會占 7.9% ,基層工會占 5.2% ,企業工會占 21.1% ;性別方面,男性占 78.9% ,女性占 21.1% ;年齡方面,50歲以上占 47.4% ,41—50歲占 31.6% ,31—40歲占15.8% ,20—30歲占 5.2% ;學歷方面,本科占 80.3% ,碩士研究生占 18.4% ,大專占 1.3% ;職務方面,工會主席和副主席占 39.5% ,工會委員占 7.9% ,工會員工占 52.6% ;從事勞動保護工作年限方面,1年以下占 28.9% ,1—3年占 21.1% ,3—5年占 28.9% ,5—10年占 13.2% ,10—20年占 7.9% 。(3)研究結果。運用 SPSS26.0軟件對調查問卷進行信度分析,結果顯示問卷的總體信度Cronbach's ∝ 值為0.881,表明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對樣本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KMO值為0.787,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顯著性水平為0.000,低于0.01,這表明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① 。
應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刪除同時在兩個維度上的載荷都高于0.5的指標。經過多次方差最大化旋轉,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4個,累計方差貢獻率為 79.524% ,說明這些因子能夠有效解釋大部分變異量。因子提取結果的旋轉成分矩陣如表1所示。

① 丁雪峰,王一江,曹毅:《中小機場安全管理人員勝任素質模型構建研究》,《民航管理》,2022年第12期。

根據因子分析結果,確定理念、知識、技能和個人特質4個維度,其中理念維度包含預防為主、以人為本、創新意識3個指標;知識維度包含勞動保護專業知識、安全管理知識、安全技術知識、安全生產法律與法規、職工安全文化5個指標;技能維度包含風險辨識能力、組織能力、現場問題解決能力、應變能力、溝通能力5個指標;個人特質維度包含工作執著、團隊合作精神、認真負責3個指標。
3.構建工會干部安全素質模型
經過對調研數據的科學篩選、合理分類以及信度和效度綜合分析,構建工會干部安全能力素質模型。該模型包含1個一級指標,即安全能力素質;4個二級指標,分別為理念、知識、技能和個人特質;16個三級指標,全面涵蓋工會干部在從事勞動保護工作時應具備的核心能力和素質。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
四、基于安全素質模型的工會干部培訓課程體系建設
(一)能力素質模型與課程體系的邏輯關系
根據工會干部安全素質模型,將“所需能力”與“所設課程”進行精準對應,構建工會干部勞動保護培訓課程體系。安全素質模型的4個二級指標對應課程體系的4個課程類目,進而細分出
15個課程模塊,如表3所示。



(二)勞動保護課程體系建設
通過深入梳理能力—能力模塊—課程模塊—課程之間的對應關系,構建出系統的工會干部勞動保護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最終呈現15個模塊、54門勞動保護課程,確保每一門課程都與能力目標緊密對應,顯著增強課程的實用性。具體課程體系如表4所示。



五、工會干部勞動保護培訓體系建設的建議
工會干部勞動保護培訓體系的建設是確保工會能夠充分發揮其在勞動保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關鍵環節①。一個完整的培訓體系通常包括培訓需求分析、培訓目標設定、培訓課程設計、培訓師資隊伍、培訓方法選擇、培訓實施與管理、培訓效果評估和培訓資料與資源等方面。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效的培訓閉環,確保培訓能夠真正滿足工會干部的實際需求,并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應以能力素質模型為基礎,以課程體系建設為核心,形成“培訓項目設計合理、師資隊伍穩定充足、課程體系趨于成熟、管理服務優質高效”的工會干部勞動保護培訓體系,助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工會干部隊伍②。
(一)建立健全培訓制度
培訓工作有序開展的基礎是要制定全面、詳細的培訓計劃。培訓計劃應根據工會干部的實際需求和勞動保護工作的特點,科學合理地安排培訓課程和培訓時間,確保培訓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同時,培訓計劃還應兼顧一定的靈活性,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勞動保護工作需求。此外,還應建立科學合理的培訓考核機制,對工會干部的培訓效果進行評估。通過考核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培訓策略,激勵工會干部積極參與培訓,提升培訓質量。培訓考核機制應包括考核內容、考核方式、考核標準等方面;考核內容應涵蓋工會干部對勞動保護法律法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勞動保護實踐中的操作能力等方面;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書面考試、實際操作考核、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綜合評價工會勞動保護干部的培訓成果;考核標準要清楚、具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這樣才能為考核工作提供清晰的依據。
(二)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積極引進勞動保護方面實踐經驗豐富、專業知識深厚的專家擔任培訓教師。引進的專家應來自政府監管部門、科研單位、大型企業等不同領域。政府監管部門的專家能對勞動保護的最新政策法規進行準確解讀,并對工會干部進行權威的政策輔導;科研單位的專家能帶來學術研究的前沿成果,拓寬工會干部的眼界;企業的專家可以在實際工作中分享經驗、案例,使培訓更有針對性、實用性。例如,可以邀請有多年實踐經驗的企業安全管理人員,結合企業發生的事故案例講解事故的原因、應急處理措施以及后續的整改方案等;邀請勞動法學領域的專家,深人剖析勞動保護法律法規在實際應用中的難點和熱點問題。
(三)創新培訓方式
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訓。在線培訓可以提供視頻課程、電子圖書、在線測試等豐富的互聯網平臺學習資源。如對勞動保護法律法規的學習,可提供相關法律條文解讀、案例分析視頻等,工會干部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需求學習。線下培訓可以通過組織集中授課、現場實操等形式來開展。集中授課時,邀請專家進行面對面的講解答疑,對促進工會干部交流學習能夠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可在企業生產現場、安全培訓基地等場所安排現場實操部分,讓工會干部通過實際操作、現場指導等方式,親身體驗如何使用各種勞保器材,提高工會干部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采用混合式學習的方式,把線上線下學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比如讓工會干部先在網上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然后通過線下的集中授課和實踐操作進行鞏固和深化。這些多元化的培訓方式能夠為工會干部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培訓服務,滿足不同工會干部的學習需求。
(四)明確培訓目標
工會干部勞動保護培訓的關鍵目標是讓工會干部更深入地理解并熟練掌握勞動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同時提升他們在實際勞動保護工作中的操作能力。這一核心目標要貫穿于整個培訓過程,為培訓內容的設計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提供指引。在培訓內容設計方面,應圍繞培訓目標,系統地安排勞動保護法律法規、勞動保護實踐操作、勞動保護案例分析等內容。勞動保護法律法規的內容應包括國家和地方的勞動保護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等,幫助工會干部全面了解勞動保護的法律框架和政策要求;勞動保護實踐操作的內容應包括勞動保護檢查、勞動保護隱患排查、勞動保護事故處理等方面,提高工會干部的實際操作能力;勞動保護案例分析的內容應包括典型勞動保護案例的分析和討論,通過案例學習,提高工會干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注重實踐應用
培訓過程應高度重視實踐應用環節,通過案例分析、模擬演練、實地考察等方式,讓工會干部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緊密聯系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案例分析是一種常用的實踐教學方法,通過選取真實的勞動保護案例,讓工會干部分析案例中的問題、原因和解決方案。例如,通過分析某企業發生的重大安全事故案例,讓工會干部學習事故的調查處理流程、責任認定以及防范措施。模擬演練可以讓工會干部在虛擬的場景中進行實踐操作,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例如,組織工會干部進行火災事故應急救援模擬演練,讓他們熟悉火災報警、疏散逃生、滅火操作等流程。實地考察則可以讓工會干部深入企業生產現場,了解企業的勞動保護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例如,組織工會干部到先進企業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其在勞動保護管理、安全文化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幫助工會干部更好地了解實際工作中的勞動保護問題和解決方案。
(六)強化培訓效果跟蹤
應定期對工會干部在勞動保護工作中的表現進行跟蹤評估。跟蹤評估應包括對工會干部在實際工作中的安全檢查情況、事故隱患排查處理情況、勞動者權益維護情況等方面的評估。可以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電話訪談等方式收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反饋意見。例如,通過實地走訪用人單位,了解工會干部在參與企業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表現;通過問卷調查勞動者,了解他們對工會干部在勞動保護工作中的滿意度。及時發現培訓后工會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針對性地提供后續培訓或指導。如果發現工會干部在安全檢查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問題,可以組織專門的安全檢查技能培訓;如果發現工會干部在勞動者權益維護方面存在溝通不暢的問題,可以提供溝通技巧方面的培訓。通過持續的跟蹤評估和改進,不斷提升工會干部的勞動保護工作能力。
綜上所述,工會干部勞動保護培訓體系的建設需要明確培訓目標、全面覆蓋培訓內容、注重實踐應用,并通過建立健全培訓制度、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創新培訓方式以及強化培訓效果跟蹤等措施來確保其實施效果。這將有助于提升工會干部在勞動保護工作中的能力和水平,為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Construction of Labor Protection Training Course System for Trade Union Cadres Basedon Safety QualityModel
HU Guangxia,YU Zhihong,ZHAO Qiusheng (School of Safety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Beijing,100048)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the importance of labor protection training fortrade union cadr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In order to e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bor protection training for trade union cadre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ir safety quality level,a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training course system for labor protection of trade union cadres.By analyzing the main responsibilities of trade union labor protection and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he capability and quality model,methods such as field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have been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most important capabilities and qualities required for trade union cadres to engage in labor protection work.After indicator screening using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a safety quality model for trade union cadres has been constructed. Finall,by correlating safety capability and quality indicators with corresponding courses,a labor protection training course system for trade union cadres has been established,which includes 15 modules and 54 labor protection courses. This study not only provides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rade union labor protection training,but also offers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safety quality of trade union cadres and promoting safe production in enterprises.
Key words:Trade union labor protection; Safety competency model; Training course system; Training for trade union cadres
(責任編輯:龐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