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先鋒隊,共青團是突擊隊,少先隊是預備隊”,強調“著力推動黨、團、隊育人鏈條相銜接、相貫通”。黨團隊育人鏈條相銜接、相貫通是新時代我們黨聚焦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聚焦傳承紅色基因、聚焦政治啟蒙和價值觀塑造的組織化育人模式。本期聚焦“推動黨團隊育人鏈條相銜接相貫通”,邀請相關專家進行探討,以饗讀者。
入隊、入團、入黨,是青年追求政治進步的“人生三部曲”。2022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強調:“著力推動黨、團、隊育人鏈條相銜接、相貫通。”[構建黨團隊一體化的育人鏈條,是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重要組織保障。學界對黨團隊育人鏈條相關議題進行了探索,但在現實工作中,還有很多問題亟待作出回應。課題組通過調研發現,黨團隊銜接育人過程中依然存在“五重五輕”問題,育人共同體尚未形成,具體表現為:一是重育人各自的“責任田”,輕育人相互的“銜接鏈”。二是重育人設計的“局部性”,輕育人設計的“整體性”。三是重育人活動的“開幕式”,輕育人活動的“持續性”。四是重育人主體的“以我為主”,輕育人客體的“進階規律”。五是重育人供給的“臨時陣地”,輕育人供給的“長效機制”破解這些問題,需在機制創新上下功夫,構建黨團隊階梯式的育人鏈條,形成一個政治育人共同體。
一、創新組織銜接機制,讓育人鏈條“地基更牢”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地基打牢,大廈才建得高。黨團隊銜接育人也要夯實基礎,把地基打牢,即搭建起黨團隊銜接育人的組織框架,讓育人鏈條在組織體系中正常運轉,讓青少年在追求政治進步的過程中有組織的指引。黨團隊銜接育人的本質是面向青少年,依托黨團隊進階式育人鏈條,通過“有組織”的政治引領,實現對青少年的政治啟蒙、政治培養和政治吸納。一是要明確銜接育人的責任清單,層層把關,層層負責。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少先隊工作的意見》要求,強化地方各級黨委領導責任,制定地方各級黨委領導、共青團帶隊、教育部門協同的責任機制。學校是黨團隊銜接育人的主陣地,要進一步壓實學校黨組織對黨團隊銜接育人的領導責任,把團建、隊建工作納入學校黨建工作總體布局和年度考核內容。學校黨組織每學期專題研究共青團、少先隊工作應不少于兩次,將黨建帶團建工作納入中小學督導考核。二是搭建好“黨組織一共青團組織一少先隊組織”銜接育人的組織體系,發揮好共青團在育人鏈條承上啟下的作用,即上接黨組織、下連少先隊。建議團省委成立黨團隊銜接育人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全省黨團隊銜接育人的制度設計,團市委負責監督和考核,團縣委負責制訂指導學校等場域的具體方案。作為主陣地,學校更要搭建起銜接育人的組織體系。三是以系統集成建設黨團隊銜接育人的“大系統”,破解“各自為戰”育人現象。共青團要與教育部門、關工委等協同合作,建立團教協作機制,發揮“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作用,協同家長力量和社會力量,聯合開展紅領巾夏令營、冬令營、周末營等活動,形成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和工作體系。
二、創新制度執行機制,讓育人鏈條“持續有效”
目前,從共青團中央的頂層設計到縣域共青團的具體政策,黨團隊銜接育人制度雖已基本建立,但有些制度僅停留在墻上或口號上,看似完善,實則“導航儀”失靈,銜接育人效能大打折扣,效果欠佳。讓育人鏈條“持續有效”,關鍵在于創新銜接育人制度的執行機制。一是推動黨建與銜接育人工作融合機制。堅持“銜接育人工作推進到哪里,黨建工作就覆蓋到哪里”,努力使黨建、團建、隊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實現黨團隊同頻共振。基層團組織特別是學校共青團可建立每月一次黨建與銜接育人聯席會議制度,團組織負責人及時通報銜接育人工作情況與接下來的工作部署,推動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與政治育人的有機融合,避免出現“兩張皮”現象。二是實行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機制。建議由團省委統籌制定黨團隊銜接育人的工作情況表。對于黨團隊銜接育人工作情況,由上一級團組織和同級黨組織開展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同時,強化黨團隊銜接育人的績效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大、中隊輔導員和團干部評獎評優、崗位晉升、職稱晉升等的重要依據。三是深化團教協作育人機制。深化中小學階段的團教協作,由共青團與教育部門聯合發文,將少先隊改革納入教育督導考核,在縣(市、區)全面建立少工委、縣域內所有中小學全面建立學校少工委,并將學校共青團、少先隊工作納入教育系統對各中小學年度目標考核。要深化大思政育人機制,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的精神,實現大中小學思政課育人內容和方式的連貫性。
三、創新梯級培養機制,讓育人鏈條“環環相扣”
黨團隊銜接育人不能只注重入隊、入團、入黨“之時”的教育,而忽視入隊、入團、入黨“之前之后之間”的教育。黨團隊銜接育人要納入長期框架,建立健全“隊前教育一分批入隊一紅領巾爭章一推優入團一推優入黨”階梯式培育機制,既要注重結果,更要強調過程,特別要關注青少年政治追求過程中的三個環節:推優入團,入團之后,推優入黨。要立足這三個關鍵環節,創新梯級培養機制,聚焦青少年政治成長的時間節點,讓育人鏈條環環相扣。一是創新推優入團機制。堅持“少先隊員一入團積極分子一團員發展對象一共青團員”的梯級培養策略,以增強少先隊員榮譽感為主線,建立少先隊員成長檔案,為團隊銜接育人打好基礎。以團校為陣地,針對少先隊員進行分層、分級、分批團前教育,開展“紅領巾獎章”爭章活動,做到“成熟一個推薦一個”,為共青團輸送優秀后備軍。健全“推優入團”的“ 5+4+3 ”(“5”指5次積分,即少先隊員積分、到年齡離隊后入團前積分、入團積極分子積分、共青團員積分、入黨積極分子積分;“4”指4次評議,即少先隊員推優入團評議、學生積分入團評議、共青團員成為入黨積極分子評議、入黨積極分子成為黨員發展對象評議;“3”指3個關口,即積分關、評議關、公示關)評價體系,聚焦入團積極分子和團員發展對象,嚴格執行推優入團的硬性標準。二是創新入團之后育人機制。要規范團員的組織生活,落實“三會兩制一課”(支部大會、支部委員會、團小組會、團員教育評議制度、團員年度團籍注冊制度和團課)、主題團日等制度。實施團員先進性提升工程,評選優秀共青團員,增強團員的自豪感和認同感。聚焦五四青年節、建團建黨日、國慶節等重大時間節點,面向團員青年開展愛黨愛國教育。三是創新推優入黨機制。以高校和國企為主陣地,深入推進紅心向黨推優入黨工作。建議黨委組織部和共青團聯合發文,加強對28歲以下青年團員的“推優入黨”工作。推進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在優秀“青馬學員”中發展黨員,嚴格落實“28周歲以下青年入黨一般應從團員中發展,發展團員入黨一般要經過團組織推薦”的要求。
四、創新育人供給機制,讓育人菜單 “營養跟上”
不少地方共青團立足地域特色,根據青少年的政治追求和進階規律,開始探索黨團隊育人供給機制,破解黨團隊育人“供需”不匹配問題,提高育人供給的“營養密度”。比如,團鄒城市委探索出“稻谷式”黨團隊育人一體化路徑,實施“聯培工程”“育苗工程”“拔節工程”“抽穗工程”,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不一樣,政治追求也不一樣。我們要站在青少年需求視角,供給政治“營養菜譜”,配置黨團隊育人“菜單”,培養青少年的“味蕾”,讓他們愿意“吃”、喜歡“吃”、主動“吃”,從而不斷汲取“政治營養”。建議由省級團校因地制宜,遵循青少年成長規律,一體化設計共青團、少先隊組織教育基本內容,打造黨團隊一體化育人的課程體系,避免育人內容和方法的脫節、重復。一是開發政治啟蒙的“入隊”菜單。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小朋友以形象思維為主,政治情感處于萌芽時期;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階段的小朋友開始發展抽象思維,從眾性開始增強。政治啟蒙要在“菜單”上下功夫,從小培養他們的“口味”。入隊前的政治啟蒙“菜單”為: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通過校園文化、主題班會等載體,以短視頻、黑板報、互動小游戲等形式向小學生普及少先隊員的歷史、建隊日、隊旗、隊歌、紅領巾等知識。入隊后的政治啟蒙“菜單”包括:通過歷史故事、身邊故事,培養小學生愛黨、愛國的樸素政治情感;通過入隊儀式、離隊儀式,培養少先隊員的榮譽感和認同感;通過10歲成長禮,培養小學生的集體主義和責任感;通過身邊榜樣,培養小學生向陽生長的意識和習慣。比如,長沙市南雅星沙實驗學校就配置了少先隊“六知六會一做”菜單:知道少先隊的名稱、創立者和領導者、隊旗的含義、隊徽的含義、標志和作風,會戴紅領巾、會敬隊禮、會呼號、會唱隊歌、會背入隊誓詞、會寫入隊申請,入隊前為人民做一件好事。二是開發政治培養的“入團”菜單。步入初中后,青少年的邏輯思維和自我意識增強,思想和行為的可塑性有了更大空間。入團前的“菜單”包括:學習共青團歷史,上“入團第一課”,寫入團志愿書和入團申請書,開展志愿服務等。入團后的“菜單”包括:通過課堂育人,學習團章和共青團基礎知識;通過活動育人,以主題團日活動增進團員青年對黨、團的政治情感;通過榜樣育人,為團員青年注入精神力量;通過實踐育人,讓團員青年主動傳承紅色基因。道理說了千百遍,不如實際做一遍。長沙市長群雙語實驗中學的100余名團員青年在老師和家長志愿者的帶領下,分頭尋找堅守在長沙各行各業崗位上的一線勞動者。團員青年通過跟崗體驗、采訪、拍攝等方式,聆聽勞動者的真實故事,深入了解職業特點,感受他們的堅守與付出,傳承和發揚雷鋒精神。三是開發政治吸納的“入黨”菜單。步入18歲后,青年對社會問題的敏感性增強,理性思維不斷發展。入黨積極分子“菜單”包括: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開展黨史、新中國發展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教育,學習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等。入黨后“菜單”包括: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銘記入黨誓詞,學習黨章和黨紀黨規,加強黨性修養等。
五、創新陣地銜接機制,讓育人活動“落地生花”
黨團隊作為政治共同體,要聚焦“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面向青少年,通過少先隊的政治啟蒙,播下“共產主義種子”;通過共青團的政治引領,培育“共產主義種子”;通過黨的政治淬煉,最終培育堪當大任的“參天大樹”。黨團隊銜接育人以陣地建設為抓手,推動黨團隊育人鏈條貫通,開展差異性和持續性活動,讓育人活動“落地生花”。一是用好隊屬陣地,培育樸素的政治情感。建議各教育機構每間教室設置“黨團隊一體化育人角”,每個月更新育人角的主題內容,讓“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的育人氛圍充盈在校園之中。比如,長沙南雅星沙實驗學校打造了黨團隊一體化研究中心,包括黨團隊史學習區、宣誓區、教學區、活動研討區、紅色書籍閱讀區、榮譽展示區等。二是用好團屬陣地,培養崇高的政治信念。可聯合基層團委書記共同打造黨團隊育人名師工作室,推出精品示范團課,培養團員青年的政治信念。基層團組織要把“青年之家”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建立專人負責機制和定期督導機制,要以“青年之家”作為聯系服務青年的橋梁和紐帶,以暖心服務向青年傳遞黨的溫度,引導廣大青年自覺聽黨話、跟黨走。三是用好紅色資源,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要用足當地紅色資源,把紅色精神弘揚得更好。要以紅色故地為“教室”,以革命歷史為“教材”,以革命先烈先輩為“教師”,深入實施紅色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程。推進“紅色資源 + ”,將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有機結合,讓紅色旅游景點成為家庭出行的選擇;將紅色資源和歷史資源有機結合,讓紅色教育基地成為青少年的“第二課堂”。四是拓展育人陣地,讓青少年時時處處受教育。拓展政治育人的空間,從現實陣地到網絡空間,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從有形陣地到無形陣地,全面建設。構筑紅色傳播“微平臺”,打造紅色故事“微視頻”,凝練紅色理論“微話語”,創新開展“紅色故事匯”宣講活動,讓廣大群眾和青少年聽得懂、樂接納、易認同,使紅色基因厚植人心,使紅色文化浸潤人心,使紅色精神深入人心。比如,開發“數字歷史人物”“數字歷史事件”App,建立數字歷史平臺,讓青少年穿越歷史時空,與歷史人物對話。
六、創新方式方法機制,讓育人成效“潤物無聲”
黨團隊育人要創新方式方法機制,走出“以我為主”,走進青少年心坎里,融入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成為他們的“心靈捕手”,讓銜接育人潤物無聲,讓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自然地接受政治啟蒙、政治培養和政治吸納。一是建立黨團隊育人活動聯動機制。只有黨團隊育人活動聯動,才能實現育人有效銜接。比如,舉辦黨團隊三旗傳遞儀式;入隊儀式,團員給隊員系紅領巾;入團儀式,黨員給團員戴團徽,優秀隊員觀摩入團儀式;入黨儀式,老黨員與新黨員共同宣讀入黨誓詞,優秀團員觀摩入黨儀式。二是建立政治育人與日常學習融合機制。政治育人與日常學習融合起來,與各科教學結合起來,少一些“硬性”,多一些“柔性”。比如,倡導體驗式和沉浸式育人方法,充分發揮青少年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少先隊可以開展“繪制紅色地圖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活動,共青團可以組織“為百名烈士畫像”活動。三是黨團隊育人文本轉化機制。黨團隊育人是一個進階過程,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特點不一樣,他們的偏好和接受方式不一樣。因此,黨團隊育人內容要因人而異,進行文本轉換。要把抽象的政治話語轉化成具象化的生活話語,把“有意義”轉換成“有意思”,用“童言童語”“青言青語”講好黨的理論,讓青少年聽得懂、聽得進,讓政治育人內容成為青少年成長不可或缺的“鹽”。四是榜樣育人機制。榜樣是鮮活的價值觀,更是強勁的牽引力。開展“發現身邊榜樣”活動,畫好榜樣“畫像”,講好榜樣故事,讓優秀團員成為少先隊員的榜樣,讓優秀黨員成為團員的榜樣。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1.
[2]共青團鄒城市委員會.鄒城市打造黨團隊育人一體化“稻谷式”路徑[EB/0L].(2023-09-21)[2025-05-16].http://www.zoucheng.gov.cn/art/2023/9/21/art_73515_2805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