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五育”融合已成為當今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為更好地落實“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自主建構了與“五育”精神相契合的五“XIN”課程體系,包括弘揚孝“心\"的美德課程、享受歡“欣\"的藝術課程、走向創“新”的航模課程、體驗艱“辛”的勞動課程、啟智潤“心”的書香課程。小學英語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肩負著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重任。如何實現學科教學與全面育人的有機統一,是目前小學英語教學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結合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7Atweekends的單元教學,闡述融合五“XIN”課程,賦能小學英語教學的策略。
一、圍繞美德課程立德樹人
弘揚孝“心”的美德課程旨在培育學生的感恩之心、責任感和道德品質。通過挖掘教材中的孝心元素、講述孝親故事、開展感恩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孝道觀念,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道德素養[1]
(一)挖掘教材,感悟孝心
小學英語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美德元素,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將美德課程與英語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7Atweekends圍繞周末活動展開,其中有很多與 家庭相關的表達,如“Iusuallyvisit mygrandparents.”“We often have dinner with our grandparents.”等,這些內容為孝心美德課程的融合提供 了良好的素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 論:“Why does the twins visit their grandparents? WhydoesMikechatwithhisgrandparents?Whydowe visit our grandparents?What can we do for them?”。 依托這些問題讓學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 法,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內容、與祖父母相處的意 義,從而讓學生體會背后所蘊含的家庭親情觀念、 感悟孝心的重要性。
(二)情境模擬,表達關愛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師在教授“The twinsusually visit grandparents.”時,可以巧妙創設對話情境,讓學生扮演 SuHai和Su Yang去拜訪祖父母。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體驗者。真誠的話語如“Grandpa/Grandma,what canIdo foryou?”既能溫暖祖父母的心,也讓學生代入關愛長輩的角色中。而祖父母回應的“Youcanhelp mewaterflowerss/cleanthetable...”則將關愛具體化為可執行的任務,要求學生以實際行動回饋長輩的養育之恩。當祖父母欣慰地說出“Thankyou,mydear.Youaresokind.”時,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一句感謝,更是對自身行為價值的肯定。通過這樣的情境表演,學生于無形中深化了對家庭責任的認知。他們不再將關愛家人視為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化為一個個溫暖的行動、一句句貼心的問候。
(三)講述故事,傳承美德
基于單元教學目標,教師可布置“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專題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周末閱讀“CaoE'sfilialpietyinsearchingforherfather'sbody(曹娥孝父尋父尸)”“KouZhun'sgratitudetohismother(寇準念母恩)”等故事的英語版本。學生通過復述故事,不僅英語表達愈發流暢,更能汲取曹娥、寇準身上至純至孝的精神養分。正如孟子的“性善論”所言,學生內心深處本就潛藏著對美好品德的向往,而這些傳統故事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之善,激勵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
二、運用藝術課程提升美商
藝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的重要途徑。享受歡“欣”的藝術課程涵蓋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藝術欣賞、藝術創作等活動,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創造力[2]。
(一)歌曲創建寬松氛圍
將英語教學與英語歌曲巧妙融合,能為孩子們開啟一扇通往知識花園的奇幻之門。教學伊始,教師可以播放與周末活動相關的英語歌曲Myweek-end。此時,英語不再是枯燥的字母組合,而是伴隨著音樂節奏自然流淌的美妙語言。身體對音樂節奏的感知能有效促進注意力集中,學生在不知不覺間跟著旋律,全身心地投入英語學習情境中。同時,歌曲巧妙地引出本單元的主題“weekend”以及一系列相關詞匯,如“havea music lesson”“playfootball”等。利用學生熟悉的歌曲情境作為新知識學習的引導框架,能讓他們輕松接納新詞匯。在這樣的課堂中,師生之間的距離迅速拉近。教師與學生一同沉浸在音樂的海洋,開啟一次知識與心靈共舞的精彩旅程,為后續的深入學習筑牢根基。
(二)藝術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藝術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可以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強大引擎,驅動著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乘風破浪。以舞蹈融入英語教學為例,在講解句型“WhatdoesHelendo atweekends?She hasdancinglessons.”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隨著動感的節奏舞動身體。通過身體的律動,學生能夠更加直觀、深刻地理解和記憶“havedancinglessons”這個短語。借助實際動作來感知和理解抽象概念,能讓英語學習跳出書本的二維局限,走向充滿趣味的三維空間。
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巧妙運用繪畫技能,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用氣泡圖、樹狀圖、魚骨圖等來梳理知識內容,使藝術與知識碰撞出絢爛的火花。以SuHai、SuYang、Mike等人的周末活動場景為藍本,學生拿起畫筆,將碎片化的知識精心串聯。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實踐過程中,主動探索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抽象的知識體系變成一幅幅色彩斑斕的作品。同時,用英語對所繪內容進行描述,更是為語言學習搭建了一座堅實的輸出橋梁,促使學生的語言學習與思維發展并肩前行。
三、依靠勞動課程培養素養
盧梭說:“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勞動訓練。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的重要方式。體驗艱“辛”的勞動課程包括校園勞動、家務勞動、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通過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感悟勞動價值、培育勞動意識、練就勞動能力。
(一)創設勞動場景,操練英語對話
教學與勞動場景的巧妙結合,能為英語學習開辟一片全新沃土,使知識的種子在實踐的澆灌下茁壯成長。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模擬家庭勞動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父母與孩子,圍繞周末家務展開英語對話;或模擬社區勞動場景,引導學生說出“Let'spickup therubbishin thepark thisweekend.”“OK.We can clean the ground too.”“ It'sourdutytokeeptheparkclean.”等充滿活力的話語,促進勞動教育與英語學習的深度融合。根據情境學習理論,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習得的知識更易于遷移應用。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勞動氛圍,通過英語協商任務、表達觀點,不僅掌握了勞動行為的英語表述,更在潛移默化中培育了社會責任感。
(二)滲透勞動教育,培養勞動品質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多種方式滲透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品質。例如,本單元的“CartoonTime”板塊中描述了小豬Billy邊吃邊亂扔垃圾的情景:“BillyalwayswatchesTVatweekends.Healwayseatsalottoo.”。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HowisBilly's room?”“What do you think ofBilly?”“WhatshouldBillydo?”等問題。學生可能回答:“He should sweep the floor.”“He should cleanthetable.”。在這樣的討論中,學生能在學習相關英語表達的同時,明白勞動的意義與價值,體會勞動的辛苦,從而學會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勤勞的好習慣。這些勞動品質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價值,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未來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四、借助航模課程拓展思維
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指向創“新”的航模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模型制作、飛機模型和飛行器飛行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了解科技知識,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
例如,在單元寫作練習“Whatdoyouand yourfriendsdoatweekends?”中,航模社團的學生寫道:“Ialways fly model planesat weekends.”“Ioften build model aircraft/shipsat weekends.”“Isometimes take part in model aircraft competitions.”。這些語句看似簡單,實則展現了學生豐富的實踐與學習成果。部分學生還詳細記錄了飛機模型的制作流程,體現出對工程技術的理解。通過系統學習航模制作與飛行理論,學生可以了解航空科技的基礎知識,接觸航空領域的前沿發展動態,這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探索科技世界的窗戶。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模式,能使學生在提升英語能力的同時,拓展知識邊界,培養綜合素養。
五、依托書香課程啟智潤心
閱讀是啟迪智慧、潤澤心靈的重要途徑。啟智潤“心”的書香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通過開展讀書活動、閱讀分享等形式,讓學生接觸優秀的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
(一)拓展閱讀材料,豐富知識儲備
教師可以精選與周末活動相關的英語閱讀材料,如英語繪本AttheWeekend、TheWeekendBear,以及故事書TheAdventuresonWeekend等。當學生讀到TheAdventuresonWeekend中描述野外探險的精彩語句“Wehikedthroughthe thick forest,lookingforthehiddentreasure.”時,hiked、thickforest、hiddentreasure等新詞匯便自然成為學生語言知識探索的目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累重點詞匯,模仿書中表達造句,使學生在不斷積累與嘗試中逐漸提升語言運用能力。通過拓展閱讀,學生不僅能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周末生活方式,拓寬文化視野,還能通過持續的語言輸入與輸出實踐,豐富知識儲備,在閱讀的浸潤下培養對英語學習的持久熱情。
(二)培養閱讀習慣,優化理解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組織多樣化的閱讀分享活動。例如,在課堂設置“ReadingShow”環節,鼓勵學生用英語分享與周末活動相關的閱讀內容,在交流與傾聽中建構知識理解。有學生分享了繪本Stop!Everyone,stop!,用英語流暢地復述了書中情節,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分享了個人感悟:“I learned it is important to stay with our family.I also learned that we should be kind to our family.”。這種自我反思與表達能指引學生深入探索文本。其他同學在傾聽的過程中,也能從不同視角領略故事的魅力,吸取他人的經驗,實現知識的共享與拓展。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與同學分享閱讀感受,或與家長進行親子共讀。
結語
融合五“XIN”課程,賦能小學英語教學這一舉措,將“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落實到校本課程中,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孝“心”美德課程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家庭責任感,可以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和美德品質;歡“欣”藝術課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和多樣性,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綜合素質;創“新”航模課程能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艱“辛”勞動課程能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培育學生的勤勞品質和勞動意識;啟“心”書香課程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吳麗平.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英語“縱橫”教學模式探究[J].校園英語,2024(13):45-47.
[2]許秀華.淺析依托角色扮演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