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要重視對學生的理解、關愛和信任。在課堂教學中,既要保證學生的身心參與,更要促進學生作為生命主體的發展,這就是教育中的“生命在場”。本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快樂讀書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園”為例,通過審美性閱讀學習,讓學生感悟名著中的語言美、思想美,促進生命成長,實現“生命在場”。
一、讀名著語言之美,促生命參與
想要實現“生命在場”,讓學生沉浸式地投入學習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關注教材中蘊含的美的因素,并根據學生的審美心理、審美經驗、興趣愛好和心理承受力等進行創造性設計,用美的語言和美的方式向學生呈現出來[]。名著中的優美語言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領他們打開閱讀的大門,從而促進學生的生命參與。
教師可以巧妙利用名著的魅力,引領學生深入其中,感受文字背后的溫度與力量。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這是一本情節曲折、充滿故事性的名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略讀,再精讀,從而讓學生對名著內容有更深入的認識。教師要先讓學生通讀全書,了解故事的基本框架,如“魯濱遜的整個漂流過程大致可分為幾個部分?請將這些內容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后繪制成樹狀圖”,從而讓學生對書中內容留下大致的印象。《魯濱遜漂流記》跌宕起伏的故事線和深刻的人物刻畫,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提供了絕佳素材。教師通過可視化的方式整理故事情節,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復雜的時間線和地點轉換,加深記憶。接著,教師要讓學生從頭精讀一遍全書。在這次閱讀中,學生需要關注“魯濱遜是如何收集船上的物資的?這些物資在他生存的哪些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不同階段,魯濱遜的心態又產生了怎樣的變化?”等細節。在學生精讀時,教師可以要求他們標注重要詞匯,尤其是形容詞和動詞,觀察這些詞匯是如何描繪場景和人物狀態的。通過對比不同階段魯濱遜的心理變化,學生可以思考他是如何從絕望轉變為堅韌不拔的。同時,學生還可以標記觸動心靈的句子,探討其使用的修辭手法,并理解其深層含義。通過這些步驟,學生能將原本比較簡潔的樹狀圖逐漸補充完整,體會到作者是如何用簡潔的文字和細致的描寫,將情節完整且生動地敘述出來的,理解作者在行文時語言的妙用,從而主動認識書中的語言之美。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在精讀時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要求學生及時圈畫出名著中寫得好的部分,賞析并分析原因,思考其中運用了哪些手法。這是學生在閱讀時及時思考、主動跟隨作者行文思路的體現,也是學生認識美、發現美的過程。此時的閱讀不再是浮于表面的強制學習任務,而是能讓學生生命參與的學習,是一種審美性閱讀。
品讀名著,是要讓學生能主動賞析和研讀文本,從而鍛煉對美的判斷力和認識力。品讀名著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審美鑒賞力,還能激發他們對文學的興趣,培養終身閱讀的習慣。這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體現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信任,更是尊重學生生命價值的選擇。
二、論名著內涵之美,讓生命表達
“生命”是活力的、蓬勃的,有著無限的可能。因此,要做到“生命在場”,第二個要求就是要讓學生跳出框架,自由表達。小學生思維活躍、個性較強,因而在閱讀和理解名著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獨特的疑問和獨到的理解[2]。名著的美不僅體現在語言上,更體現在其豐富的精神內核上。在討論名著精神內核之美的過程中,學生會對名著產生自己的理解,這正是一種生命成長的體現。
以名著《紅樓夢》為例。其內涵豐富,對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教師可以借助《紅樓夢》的閱讀,鍛煉學生閱讀復雜名著的能力,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性思考和表達。《紅樓夢》中每一個情節的設計都蘊含著作者的巧思。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讀全書,對書中所描寫的龐大故事情節和復雜人物關系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關于《紅樓夢》的經典評析或深度解讀作為參考,并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回到名著本身,去體會其中的內涵。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索這部巨著的精髓時,應當采取靈活開放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跳出傳統的條框,勇敢表達自我。學生在閱讀之后,就可以在書中尋找,從哪些細節和伏筆中可以看出四大家族最后的結局。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膽發言,與同學溝通交流,他們可以從任何角度對名著內涵進行解讀。教師可以選取一些重點章節,如“林黛玉進賈府”“寶玉挨打”等,讓學生深入閱讀,提煉關鍵信息,找出細節描寫中的微妙之處;還可以圍繞家庭衰敗、女性命運、官僚體制等議題,提出開放式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與討論。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多分享自己的感悟,敢于表達。可以是對書中人物的感悟,比如“金陵十二釵”的悲劇令人痛心;也可以是關于書中華麗的貴族生活描寫的感悟,曹雪芹作為曾經的富家子弟,對這些貴族生活的描寫極具真實性和感染力。《紅樓夢》的內涵之美正體現在其內容的豐富性上,每一個方面都值得考究。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自由空間。學生想了解哪一方面,就可以著重閱讀哪一方面,并表達讓自己感悟最深的那一方面。這不僅能讓學生全面參與課堂,還能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這是教師對學生生命自由探索的尊重。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名著的魅力正在于不同的人在閱讀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的感悟。教師要讓學生跳出教師的預設框架,從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表達能力。每個人對名著內涵的認識不同,這也正是一種發散性審美的培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閱讀理解能力,更體現出生命特有的創造力和活力。
三、品名著思想之美,助生命成長
名著的語言美和內涵美塑造了名著的生命,使其在傳世過程中一直經久不衰。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利用好這些美,通過審美性閱讀,將從名著中汲取的營養轉化為自己所需的養分,感悟名著在內涵之外更深刻的思想,從而促進自身的生命成長。
名著之所以流傳千古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們不僅擁有優美的語言,更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為例,這是一本基于作者親身經歷改編的小說,其中許多內容都是對真實世界的反映。因此,在學生讀完全書后,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書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經歷,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本書的思想。書中的故事背景正是蘇聯從成立到鞏固的過程,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成長經歷深刻地展示了一個原本迷茫的青年,如何在加入紅軍之后,通過經歷一系列事件,成長為一位具有堅韌意志、不屈不撓精神,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英雄,他也成了許多人的榜樣。書中的內涵超越了時代和地域的界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名著的內涵。教師應引導學生去發掘保爾·柯察金身上值得學習的閃光點,如他對國家和布爾什維克黨的忠誠與擁護、他面對困難從不言棄的精神、他敢于面對挫折的勇氣以及他無論面對什么困難都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等。這些存在于書中角色的美好品質,正是本書思想之美的體現。當學生將這些品質發掘并吸收內化為自己的成長感悟時,他們才真正將書讀到了實處。審美性閱讀不僅僅是對書籍語言美的欣賞,更是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和領悟書中的思想和哲理。除此之外,本書中的一些哲理名句也會為學生帶來思考和激勵,如“一個人的生命應當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句話不僅是一句優美的語言,更是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教師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和理解這種深層次的美,從而促進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和對自我成長的反思。從語言美到思想美,這是審美性閱讀層層遞進的過程,也是學生生命從扎根到深入的成長過程。此時的“生命在場”不再只是課堂上對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要求,更是為了體現學生生命的發展,探索生命的價值,促進生命的成長。此時的教育,才真正做到了“育人”。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名著時,應注重結合名著中的語言美和思想美,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感受到語言的美感,還能深入名著的深層內涵中,體驗到生命的真諦。這樣,閱讀不再僅僅是為了考試和成績,而是成為學生成長的一部分,成為他們探索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
通過閱讀名著,學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與美好,領悟到生活的真諦與意義。名著中蘊含著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見解和認識,其精神內涵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在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教師必須利用好名著的思想之美,幫助學生走上正確的成長之路。
四、體名著情感之美,深生命感悟
感受名著中的情感之美,就如同沉浸在一場靈魂的旅行。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扇打開的窗,讓我們得以窺視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心靈世界。這些作品中蘊含的情感,無論是歡樂、悲傷、憤怒還是寧靜,都是人類共有情感的映射,能觸動人心深處的弦,引起廣泛共鳴。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去體會隱于名著中的情感,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人物性格、情節發展和歷史背景,讓他們切身感受到這種情感之美。
名著不僅是情感的載體,更是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思考的橋梁。通過閱讀,學生可以體驗作者與角色的情感起伏,對自己、對世界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感悟。《紅樓夢》中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展現了人間至純至真的情感,讓人感受到愛情的甜蜜與酸楚,以及人生的無奈與悲歡離合。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千里走單騎,趙云七進七出長坂坡,這些英雄事跡讓人感嘆勇氣的力量,激勵著人們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前行。《小王子》雖然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但它所傳達的關于家庭親情、友誼之情的內容,卻讓無數成年讀者為之動容,提醒我們要珍視身邊最樸素的情感,尋找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活著》中福貴一生的苦難與堅持,展現了生命的價值和尊嚴,即便在絕望中也能找到生存的意義,令人深刻感悟生命的頑強與寶貴。教師可以先布置閱讀任務,讓學生完成閱讀后,觀看相關的名著視頻。視頻中的人物表演、背景渲染和音樂烘托,能帶領學生進入名著的世界,切身感受其中的情感之美。名著中的情節和人物能促使學生對自己的行為、信念和價值觀進行審視,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人。學生通過體會書中人物的不同遭遇和心理變化,能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同情心和寬容之心。同時,名著中的智慧和哲理,如《道德經》《論語》等經典著作,提供了關于生活、自然、社會的深刻洞見,指導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前進的方向。
結語
綜上所述,審美性閱讀對學生身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能引領學生欣賞生命、熱愛生命。這不僅是對學生的尊重,也回答了“為什么而教”“為什么而學”這兩個問題。教師應深入挖掘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的審美因素,在課堂上撒播美的種子,以課后作業為推手,推進美的體驗[3]。同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在閱讀時的審美能力,不僅要欣賞語言文字之美,還要感悟從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生命之美。
[參考文獻]
[1]李愛玲.淺議審美性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8):12-13.
[2]繆小建.淺談初中散文的審美性閱讀教學[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1):65-66.
[3」謝宇.審美性閱讀教學初探[J」.華夏教師,2018(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