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存在諸多局限,難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使其深度理解歷史。而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歷史紀錄片,能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將歷史知識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降低知識學習的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中國通史》作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紀錄片,內容豐富、嚴謹,為優化初中歷史教學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當前的教育教學強調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探索如何運用歷史紀錄片來輔助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應成為歷史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中國通史》的特點
第一,具有史實性與客觀性。該紀錄片以真實的歷史事實為基礎回顧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道路,展現了中國古文明的燦爛與輝煌。總制片人金城指出,為確保紀錄片的嚴謹和真實,撰稿團隊花費了大量時間研讀相關書籍,如果對某一歷史觀點或事件有疑問,還需經過專家的審定才能定稿。全片避免使用“據說”等模糊表述,所引用的觀點均為史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并且針對歷史疑案給出了明確結論,拒絕戲說或其他虛假成分,充分體現了對歷史真實的尊重[1]
第二,運用點面結合的展示手法。該紀錄片采用問答的形式,首先解答觀眾關注的歷史謎團,然后從局部擴展到宏觀背景。此外,該片從歷史的縱向脈絡出發,圍繞各個歷史階段的關鍵問題,引導觀眾深入了解歷史的橫向層面。該紀錄片不僅詳細描述了歷史事件的細微之處,還系統闡述了整體歷史格局,全面且合理地呈現了中國歷史中的重大議題。
第三,體現學術性與通俗性。《中國通史》的目標是讓史學走近民眾、服務民眾。該紀錄片的總撰稿人卜憲群撰稿時所運用的語言通俗易懂,能夠讓大眾理解紀錄片中介紹的歷史事件。此外,該紀錄片的中心思想緊密圍繞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弘揚史學理論,抵制狹隘民族思想、虛無主義思想等不良思想,體現了嚴謹公正的學術態度,有效推動了專業歷史知識的廣泛傳播。
第四,利用三維技術。《中國通史》巧妙運用三維技術重現歷史場景,畫面色彩豐富、層次清晰,人物形象逼真,極具視覺沖擊力,能讓觀眾仿佛置身于真實的歷史場景中,這極大地提升了紀錄片的觀賞性和感染力,為觀眾帶來了獨特的視覺體驗,能使其深刻理解歷史。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中國通史》的價值
(一)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學生需要了解古今中外發生的歷史事件,并具備把握清晰的歷史脈絡的能力。《中國通史》的定位為科普作品,其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語言表述通俗易懂,巧妙地將歷史事件的“點”與歷史發展脈絡的\"線”相結合。通過觀看該紀錄片,學生能夠輕松掌握具體史實,深入理解歷史的發展進程,從而拓寬文化視野,加深思想深度。
(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強調培育學生的多元能力,包括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遷移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創新能力等。《中國通史》集視聽手段于一體,重視從宏觀維度呈現歷史,并利用三維技術直觀、形象地講述歷史事件。教師利用其開展教學,能夠創新課堂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有效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2]。
(三)幫助學生掌握多元的學習方法
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深入剖析歷史問題,并指導他們掌握材料分析、思辨思考以及實踐探索等多種學習方法。《中國通史》在呈現中國歷史進程的同時,也簡要介紹了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教師借此指導學生從微觀和宏觀視角比較同一歷史時期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發展情況,能讓學生學會辯證看待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掌握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三、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中國通史》的策略
(一)開展體驗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創設沉浸式的教學情境
當前,不少學生對歷史學習缺乏熱情,認為歷史知識單調乏味且缺乏實用性。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利用《中國通史》精心創設沉浸式的教學情境。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知識點的教學為例,在課程導入階段,教師可以先詳細地介紹鴉片泛濫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如社會風氣敗壞、白銀大量外流、軍隊戰斗力嚴重削弱等,從而幫助學生初步了解當時嚴峻的社會背景。隨后,教師可播放紀錄片中的相關片段,展示1839年3月18日林則徐于越華書院傳見“十三行”行商,要他們向外商轉達在三日內交出(在海面船只上的)所有鴉片,并堅定宣稱“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以及之后道光帝下令銷毀收繳的大量煙槍和鴉片的片段。在播放過程中,音樂與畫面相互融合,能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目睹虎門銷煙時官員們展現出的威嚴莊重之態,感受百姓們的激昂與喜悅之情。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當時民眾對鴉片的深惡痛絕,以及林則徐的英勇無畏。“虎門銷煙”這一歷史事件展現了中國人民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的偉大勇氣與堅定決心,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相關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歷史使命感,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歷史學習的重要價值,進而改變他們對歷史學習的消極態度,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3]。
2.設計實踐活動
教師應依據課程目標,精心規劃并引導學生參與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具象的感受與體驗相結合,有效推進教學工作。課本劇作為一種高效的歷史活動形式,在體驗式教學中尤為適用。以“《馬關條約》的簽訂”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編寫并表演課本劇。首先,教師可播放《中國通史》中與“《馬關條約》的簽訂”相關的片段,讓學生全面且深入地了解條約簽訂的背景,包括晚清時期的政治腐敗、軍事落后,以及日本明治維新后的侵略野心等。接著,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馬關條約》的具體內容,如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以及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從而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馬關條約》的簽訂對中國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如民族危機加劇、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撰寫課本劇劇本。最后,教師可組織學生根據所撰寫的課本劇劇本進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能深刻體會到李鴻章等人的無奈與掙扎,也能感受到伊藤博文等人的傲慢與強硬,進而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當時中國所面臨的艱難處境。
教師通過播放紀錄片中的相關片段,并組織學生編排及演繹課本劇,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他們不再覺得歷史知識枯燥無味。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引導他們學會從歷史人物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還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二)開展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
1.了解和明白史實
探究歷史真相是學習歷史的重要基礎。在“了解和明白史實”的教學環節,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播放《中國通史》中的相關片段,以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真相的興趣。這體現了歷史學習的求真與求實特性。以“鴉片戰爭”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展示《中國通史》中的相關視頻片段:1793年乾隆帝會唔英國特使馬戛爾尼,當時英方攜大量禮品來訪,如天體運行儀與前沿兵器等,然而乾隆帝卻視之為奇技淫巧,并宣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同時展示同一時期英國的國情,如瓦特在改進蒸汽機的過程中獲得多項專利,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已出版且暢銷,英國正處于工業革命的浪潮之中,新發明不斷涌現。基于這些視頻內容,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試析中英兩國的差異所在,并探討這些差異與鴉片戰爭的爆發有何關聯?”通過播放視頻,教師可以將歷史知識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與根源,為學生后續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教師提出問題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從而落實新課標的教學要求[4]。
2.理解和解釋史實
在這一教學環節,學生需要根據自身所學知識,深入剖析、對照并歸納歷史事件,以此達到深刻領悟歷史的目的。以“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浪潮”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皆因武器?重探甲午戰敗之謎”為主題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多元視角感悟與理解歷史,構建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首先,教師可提出問題:“一些觀點認為武器落后是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朝戰敗的根源,事實真的如此嗎?”隨后,教師可呈現李鴻章認定武器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要因的史料一《據實陳奏軍情折》,并讓學生觀看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展開激戰的視頻片段。盡管北洋海軍在艦船數量和總噸位上超過日本,但是卻仍在海戰中敗給了實力不如自己的日本。接著,教師可進一步展示《中國通史》中關于清政府財政狀況及海軍經費被挪用的視頻資料,包括光緒皇帝大婚耗費大量白銀、慈禧太后為修建頤和園而挪用海軍經費等。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這些資料中提煉信息,使他們深刻認識到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針對“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這一教學難點,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有限,往往難以給出全面的答案,教師采取逐步展示多角度史料的教學策略,能為學生搭建深入思考的階梯,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相關歷史事件。
3.分析和評價史實
在這一教學環節,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以“林則徐虎門銷煙”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開展“我心目中的林則徐”這一教學活動,讓學生分析林則徐為“硝煙”所采取的行動。首先,教師可先引入兩種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林則徐是民族英雄,而有人則認為他是歷史罪人。接著,教師可鼓勵學生展開討論與交流,充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與能動性。隨后,教師可播放《中國通史》中關于虎門銷煙后中英兩國反應的視頻資料,讓學生了解雖然虎門銷煙對鴉片走私給予了打擊,但林則徐與道光帝未能預判英國政府的反應,且在應對舉措上存在不足,導致英國艦隊封鎖珠江口并北上直逼京師的結果。在引導學生分析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強調評價歷史人物需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做到客觀、全面和辯證的分析,遵循“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綜合學生的觀點,教師總結時應指出,林則徐的功績遠超過其過失,他于中華民族深陷危機之際,毅然奮起,抗擊外來入侵勢力,捍衛了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并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發展民族工商業,盡管最終失敗,但其事跡仍值得紀念和尊敬。教師通過設計觀點討論、視頻播放和總結評價等環節,能使學生學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分析與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與辯證分析能力[5]。
結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中國通史》這一歷史紀錄片成效顯著。其內容契合教學需求,能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教師利用《中國通史》開展體驗式教學和探究式教學,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還能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豐富教學內容與方法,推動歷史教學改革的深化。
[參考文獻]
[1]李暢.運用影視資源優化初中歷史教學[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9):111-114.
[2]張萍.基于新媒體的初中歷史“三空間活力課堂”構建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6):175-179.
[3]李娣,劉銘鑫.歷史影視資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4(23):38-41.
[4]王亞麗,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史料”的巧妙運用分析[J].才智,2020(16):211.
[5」許愛紅.歷史紀錄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