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單調乏味的“管”只會讓學生心生厭倦。為了成為一位優秀的班主任,我可謂絞盡腦汁,但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直到有一天,我聽說了一個學生用1元錢“雇傭”另一個學生寫作業的事,一個靈感的火花瞬間照亮了我的腦海——何不將錢幣轉化為積分卡,以此激勵學生們奮發向上、勤奮學習?
念頭剛起,我便行動起來。
我參考了錢幣的設計元素,精心繪制了印有“5分”“10分”“20分”字樣的積分卡圖案,小心翼翼地將其導入文檔中。積分卡嘛,小巧精致才是王道,于是我細心調整了圖案大小,一張A4紙上巧妙排列了十張,既節約了紙張,又便于學生攜帶保存,激勵效果也絲毫未減。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教室,我捧著精心準備的積分卡走進教室,宣布了一項新規定:“從今天起,背誦不僅能獲得紅星獎勵,還能領取‘班級工資’,咱們也來個‘開薪日’!”此言一出,教室里瞬間炸開了鍋。學生們紛紛圍到講臺前,滿臉好奇地追問:“老師,真的嗎?真的要發‘錢’?”我微笑著點頭:“沒錯,但這‘錢’只在我們班流通,能兌換班里的任何‘寶藏’,一出教室門就‘失效’啦。”
孩子們略帶遺憾地感嘆:“哦,原來是班級專屬的‘積分幣’啊!”
接著,我揭開了“賺取積分”的規則:背誦任務,熟練背誦兩首古詩獎勵5積分,攻克一篇長課文獲得5積分;好人好事,做一樁好事獎勵5積分;勞動表現,打掃衛生受到表揚獎勵5積分;作業質量,作業被評為優秀獎勵5積分;積分兌換特權,攢夠20積分可兌換“作業免寫權”一次,攢夠30積分可自選座位一次。
當然,有獎必有罰,扣分規則如下:紀律問題,打架斗毆扣除10積分;文明用語,出口傷人扣除5積分;安全意識,違規冒險或引發安全事故扣除20積分;作業完成,未完成預習、閱讀、書寫、實踐等任意一項作業每項扣除10積分。
雖然這“積分幣”并非真金白銀,但學生們的熱情被徹底點燃。
早讀時,教室里書聲瑯瑯,背誦熱情空前高漲。學生們大聲誦讀,清脆的讀書聲在教室回蕩,仿佛置身知識的海洋。
不一會兒,學生們便排起長隊,爭先恐后地找我背誦古詩、課文。小王同學一口氣流暢背誦兩篇課文,輕松賺取10積分;小溪也不甘示弱,背完一篇短文,5積分穩穩入賬……眼看積分卡即將用完,正當我心急時,董老師恰好走進教室,真是“及時雨”!我對學生說:“今天先上數學課,明天早讀再給大家兌現積分。”學生們雖心有不甘,卻仍圍著我嘰嘰喳喳,我只好拿著僅剩的積分卡“溜之大吉”,教室里留下一串串歡聲笑語。
我暗自思忖:得抓緊制作更多積分卡,這才一個早讀,“班主任銀行”就快“破產”了,接下來的作業、勞動、好人好事獎勵從哪兒來?
隨后,我將這一創意分享到家長群,邀請家長知曉并監督學生們的“積分賺取”情況,家校攜手助力成長。
這樣的獎勵機制既新穎又貼近學生心理,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體驗“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社會法則。他們用努力賺取積分,用積分兌換心儀的“特權”,提前感受“付出與收獲”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了珍惜勞動成果,懂得了勤儉節約。若能見證學生們在規則中成長蛻變,便是我作為班主任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