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不但是幼兒用于溝通交流的主要工具,而且是助力開發幼兒思維的重要載體,更是幼幾認知社會的重要媒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要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其在語言方面的指導要點之一是“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因此,在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中,教師既要創設溫馨、有互動、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以助力幼兒體驗學習語言的樂趣,又要結合幼兒的心理特點開展富有啟發性的語言教學以滋養幼兒的心靈;既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幼幾語言的發展提供機會,又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以進行有針對性的語言能力提升指導。
一、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意義
第一,助力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不僅僅是引領幼幾閱讀繪本,給他們講幾個故事,也不僅僅是根據工作計劃和學科教學安排開展幾個簡單的語言活動,而是要在引領幼兒閱讀繪本或觀察圖片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要在引領幼兒傾聽故事、參與角色扮演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要在引領幼兒參與聽、說、讀、畫的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注意力,要在師生問答和創編故事的過程中開發幼兒的思維力。這些是幼兒認知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關鍵要素。
第二,助力增強幼兒的社交自信。教師和幼兒一起創設的自由、寬松、富有創造性的語言學習環境,能夠激發幼兒的表達欲望,促使幼兒主動與他人交流。教師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并結合幼兒的身心特點量身定制的各類語言活動,能夠滿足不同幼兒的語言需求。家園之間的默契合作也能夠為幼兒的語言發展提供助力。不管是幼兒自發和朋友之間的語言交流,還是通過教師(或家長)組織的活動和語言互動,都能夠展示幼兒的才華和個性,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幼兒在參與各類活動的過程中,能逐漸養成誠信、禮貌、分享等品質,從而不斷增強幼兒的社交能力和社交自信。
第三,助力豐富幼幾的情感體驗。幼兒在師幼一起創設的情感化的學習環境中,能夠感覺到集體的溫暖和語言的魅力;在語言課的故事講述中,他們的情感會隨著故事情節而變化;角色扮演或詩歌朗誦活動,能夠促發他們產生情感共鳴[],增進幼兒之間的情感聯系。
第四,助力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幼兒的語言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在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中,教師播放的視頻動畫、張貼的故事圖片、講述的語言故事、開展的游戲活動和實踐活動等,既有助于幼兒學習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奠定幼兒語言發展的基礎,又能引領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能激發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地探索和運用語言,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幼兒園語言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對幼兒的傾聽習慣培養不夠重視。傾聽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重要環節,是促進幼兒理解語言、增強社交技能、提高專注力、培養同理心的基礎。《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引導幼兒學會認真傾聽”。可是,在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中,部分教師只重視“讀”和“說”,而沒有明確的幼兒傾聽習慣培養計劃,也沒有具體的幼兒傾聽方法指導方案。偶爾、無目的地聽故事或看故事不能令幼兒養成認真、耐心傾聽的良好習慣,而可能影響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
其次,對幼兒語言習慣的培養有所忽視。文明的語言習慣是內涵修養的體現。然而部分幼兒園教師過分重視文本內容的品讀和理解,不能相機將禮貌用語、交流禮節、語言規則的運用等內容融入課堂教學,加之家庭對孩子文明禮儀教育的缺失,使得幼兒的文明語言使用率不高。
最后,對幼兒的閱讀方法指導不夠到位。筆者經過問卷調查發現,大多數教師會在教室內設置“閱讀角”,以滿足幼兒的閱讀需求,也能在課前組織幼兒進行閱讀,還會對個別幼兒的閱讀進行指導。但仍有部分語言教師對幼兒的閱讀方法的指導是碎片化的,不能長期堅持引領幼兒閱讀,且在閱讀內容的選擇上主觀性、隨意性較強。這不利于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引領幼幾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有效培養幼兒的自主閱讀能力,直接影響了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三、幼兒園語言教學中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策略
(一)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
為了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語言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室這一幼兒日常生活離不開的語言環境,通過深入挖掘和精心創設,使幼兒感覺到集體生活的溫馨和有趣,進而激發他們交流、表達的欲望[2]。一是教室的語言交流氛圍要積極。教師要以接納、溫暖的態度與幼兒交流,用愛和鼓勵的話語激發幼兒說話的欲望,使幼兒能夠對教師產生信任而積極交談;還可以通過播放歌曲、講述故事、分享笑話來增強幼兒的語言感知能力。二是教室墻面的布置要保持新鮮感和具有教育意義。教師可以結合幼兒園墻面創設的主題和《甘肅省幼兒園快樂與發展課程資源》等語言教材內容來布置,做到墻面創設主題明確、美觀實用、充滿活力,并適時更新,為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提供助力。三是在教室內設置“語言角”。教師可以根據語言領域的教學進度在“語言角”擺放各類圖片、圖書、手偶等學具,引導并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材料進行故事講述、角色扮演等活動,促進其語言輸出。四是重置教室“圖書角”。構建光線充足,紙筆、座椅或地墊到位,圖書種類豐富且內容健康有益,閱覽規則標貼醒目的閱讀環境,能夠助力幼兒提升閱讀興趣,拓寬閱讀視野。
(二)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
1.培養傾聽習慣,發展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
傾聽是幼兒學習語言、認知世界的重要方式。良好傾聽習慣的培養不僅能夠助力幼兒豐富語言庫,還能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個人素養的提升。在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策略來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
第一,教師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榜樣。教師在課堂、課間與幼兒交流時,要耐心、專注地傾聽幼兒的發言,不打斷,不轉移視線,給予幼兒引導和鼓勵。教師的行為示范,既能讓幼兒學習到傾聽的方法,又能他們逐漸認識到傾聽的重要性,進而理解“傾聽是一種虛心學習的態度”“傾聽是對他人的尊重”。
第二,鼓勵幼兒表達,促進雙向交流。傾聽和表達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幼兒更多的發言機會。在他們發言時,教師不僅要做到認真傾聽,還要引領其他幼兒全神貫注地傾聽,掌握發言者表達的主要意思和關鍵信息,以此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培養幼兒仔細傾聽、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第三,教授傾聽技巧,提升傾聽能力。譬如,正確的傾聽姿態,即傾聽時面帶微笑、目光注視發言者等,可以表現出對發言者的關注和尊重。而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的有趣的傾聽游戲、教學時選用的輔助教學材料、教學之前明確需要回答的問題、教學過程中變換授課語調、教學任務完成后的個人小結等,不僅能夠引導幼兒專心傾聽,還能夠幫助他們理解和思考文本內容。
2.培養閱讀習慣,提升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
在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中,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不僅能夠助力他們提高專注力和耐力,促使他們形成自律意識,還能夠讓幼幾接觸到更多的知識,激發他們探究世界的好奇心;不僅能夠增加幼兒的詞匯量,增強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還能夠豐富他們的閱讀體驗,增強他們的共情能力[3]。
首先,師幼要一起制定每學期的閱讀計劃,確定每周的閱讀書目和每天的閱讀時間,并嚴格按計劃開展閱讀。其次,教師要引領幼兒精讀,助力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譬如,在引領小班幼兒學習《小孩小孩你別饞》這首兒歌時,可以采用“視頻 + 閱讀”的方式,讓幼兒通過觀看視頻,在感知節日的喜悅和人們對新年的期待的基礎上,了解兒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理解兒歌表達的主題和傳達的情感,助力幼兒養成“整體感知兒歌意蘊一了解兒歌背景一理解兒歌主題”這一良好閱讀習慣。又如,在引領中班幼兒學習《三只小豬》這個故事時,根據4一5歲幼兒的閱讀目標,可以讓幼兒帶著這樣幾個問題精讀:(1)故事里有幾個角色?(2)三只小豬分別用什么蓋的房子?(3)誰蓋的房子最結實?(4)你最喜歡哪只小豬,為什么?在幼兒精讀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醒幼兒“在你認為蓋得最結實的房子上涂上自己最喜歡的顏色”。四個問題從簡單到復雜、從現象到本質,能助力幼兒理解“豬小弟”的聰明、勤勞和勇敢;而“在你認為蓋得最結實的房子上涂上自己最喜歡的顏色”這一提示,能培養幼兒帶著問題精讀、在閱讀過程中標注的良好閱讀習慣。最后,鼓勵幼兒分享讀后感,增強幼兒的情感共鳴和同理心。譬如,在引領大班幼兒學習“小動物怎樣過冬”這一課后,可以讓他們分享學習本課的感受。幼兒可能會說:“小燕子的身體真棒,能飛到很遠很遠的南方去過冬,我非常喜歡小燕子!”“是可愛的小燕子飛來飛去通知小動物們到哪里過冬的。”幼兒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談感受,是與小動物產生情感共鳴的結果,是對文本內容深入理解的結果。
3.激發表達欲望,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中,通過開展課前演講、內容復述、問題搶答、互動游戲等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幼兒的表達欲望,還能夠給予他們更多的表達交流機會,從而鍛煉與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4]。
(1)課前演講。語言教師可以與幼兒約定:每天一名幼兒在課前2分鐘內進行演講,演講內容根據教材內容和閱讀計劃來確定,演講順序按學期報名表或座位順序依次進行。同時,鼓勵家長做好輔導。
(2)內容復述。在學習完課文后,教師要引領幼兒做簡要的內容復述,并適時提醒和幫助幼兒。為了助力幼兒順利地完成復述,教師還可以根據文本內容的難易程度預設復述提綱。
(3)問題搶答。教師設計的問題既要有趣味性和挑戰性,又要有普適性,以調動幼兒搶答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還要明確搶答規則、搶答方式和獎勵機制,以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4)互動游戲。譬如,在引領大班幼兒學習“動物謎語”一課的過程中,可以開展“動物找家”“學學小動物”的游戲,讓幼兒模仿、扮演動物角色,進一步掌握袋鼠、梅花鹿等動物的特征,同時體驗語言互動游戲的樂趣。
(三)關注幼兒的語言能力差異
筆者結合多年幼兒園語言教學經驗,發現同一班級幼兒的語言能力存在差異,受到性別和年齡兩方面的明顯影響。因此,作為幼幾園的語言教師,首先要了解班級中每個幼兒的性別、年齡和語言發展水平,識別他們在語言能力方面的強項與待提升之處。其次,在尊重每個幼幾語言學習節奏和方式的基礎上,實施差異化教學。最后,設計富有創意的語言活動。這不僅能引領不同語言發展水平的幼兒全面參與,還能讓幼兒感受到被他人贊賞和贊賞他人的快樂。
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不僅對當前幼兒園語言教師的教學理念進行了重新審視,還總結了一些切合實際的教學策略。然而,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教育者、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用愛與耐心去傾聽每一個幼兒的聲音,用智慧與創新去點燃幼兒語言學習的熱情,還要成為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引路人,與家長、社會共同為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和健康成長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陳秋群.幼兒園教學中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途徑[J].家長,2024(23):177-179.
[2]陳妍,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提升幼兒語言能力的有效策略[J].亞太教育,2024(14):175-178.
[3]張次桃.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實踐與探索[J].當代家庭教育,2023(22):217-219.
[4]何青安.談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如何發展幼兒語言能力[J].當代家庭教育,2023(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