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影響[1]。花木培育作為勞動教育課程中一個頗具特色的內容,既能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又能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以下簡稱“我?!保┮劳袌@藝基地開設了花木培育課程,這不僅促進了勞動教育課程內容與形式的創新,還展示了利用花木培育課程開展勞動教育的可行性,為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一、基于花木培育的小學勞動教育課程設計
(一)認知課程:開啟花木培育的探索之旅
認知課程是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激發學生對花木培育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2]。在室外教學中,我校將校園綠化建設園藝基地作為勞動實踐的主要場所,引導學生認識各類花草樹木。首先,讓學生制作園藝基地觀察表,借助放大鏡和圍尺等工具觀察并記錄樹木、花卉等的生長情況,測量樹木的胸徑、高度等基本數據。接著,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以此加深學生對花木的認識。最后,開展“我為花木掛牌”活動,讓學生制作花木銘牌并掛在花木上,這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和成就感。在室內教學中,教師運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向學生展示在不同季節、不同地域生長的花木,以此增長學生的見識,拓寬學生的視野。以“香樟樹的養護”課程為例,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介紹了適宜香樟樹生長的環境及其廣泛分布的區域和其在美化環境等方面的價值,并開展趣味問答、小組討論等互動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何養護香樟樹,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此外,為加深學生對花木養護知識的認識,教師帶領學生前往相關的花木種植基地,邀請專業的園藝師向學生介紹更多的花木品種,指導學生學習先進的花木養護技術。
(二)技能課程:掌握花木養護妙法
技能課程致力于向學生傳授實用、全面的花木養護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成功培育出健康花木。課程內容主要為花木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養護要點,具體如下。首先,針對種植階段,引導學生認識不同花木對土壤肥力、透氣性和酸堿度的需求不同,并指導他們學習改變土攘性質的方法。如,對于喜好酸性土壤的梔子花,指導學生種植時在土壤中加入硫酸亞鐵以調節土壤的酸堿度。其次,針對移植栽培階段,教師示范正確的移植方法,并要求學生分組練習,確保學生能夠熟練掌握移植技巧。最后,針對日常養護階段,重點教授學生澆水、施肥和剪枝整形的技巧。在澆水方面,指導學生根據天氣情況和花木的生長狀況合理澆水,并引導他們學習如何通過觀察花木葉片的狀態判斷其是否缺水。在施肥方面,向學生介紹各種肥料的功效,強調要根據花木不同的生長階段選擇適宜的肥料,掌握合適的施肥量和運用正確的施肥方法,避免施肥不當對花木造成傷害。剪枝整形的技能較難掌握,教師可通過現場演示,指導學生辨認徒長枝、過密枝等,以便學生能掌握修剪工具的用法及在實際種植中把握合適的修剪時機,使花木保持良好的生長態勢。
(三)文化課程:理解花木文化內涵
文化課程以發掘花木背后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為宗旨,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審美情趣為目的,致力于讓學生在培育花木的過程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3]。我校文化課程以\"勞\"“藝\"融合課程、“花藝潤心”校本課程以及“二十四節氣與花木生長”特色課程為主。在“勞”“藝”融合課程中,我校融入了繪畫、書法和攝影等藝術形式,旨在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繪畫、書法、攝影技巧,讓他們能將花木的形態美和色彩美通過畫筆描繪出來、用書法書寫出來、用鏡頭記錄下來,進而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與藝術表現力。“花藝潤心”校本課程是我?;疚幕n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含普及課程、花藝社團課程和生活化課程。該課程通過設計相關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觀察自然、探索自然,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岸墓潥馀c花木生長”特色課程是我校花木文化課程的一大亮點。該課程以二十四節氣為依托,讓學生從節氣介紹、花木介紹、花木養護、創意作品四個方面拍攝相關視頻,展示二十四節氣與花木生長的關系,旨在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基于花木培育的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策略
(一)分階段教學:因材施教促成長
分階段教學是指根據學生在不同學段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動手能力等,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和目標,確保每一個學生在花木培育課程中都能有所收獲[4]。以“紅葉石楠的養護”課程為例。在小學第一學段,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了解紅葉石楠的外部特征上,如葉色、外形、植株能生長到的最高高度等,這可以通過讓學生查看紅葉石楠的照片和相關視頻來實現。此外,教師應布置一些簡單的勞動實踐任務,如讓學生用小鏟子給紅葉石楠幼苗松土,用小噴壺給植株澆水等,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初步認識花木養護知識,體會勞動帶來的快樂。進入第二學段,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動手能力有所提高,教學重點應轉向指導學生學習紅葉石楠的基本養護技巧。教師應教授學生如何通過觀察土壤的干濕程度和葉片的狀態來判斷紅葉石楠是否缺水,并教授學生如何把握正確的澆水時機。同時,教師應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為紅葉石楠施肥,共同商討如何確定合適的施肥量和運用怎樣的施肥方法。第三學段,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識整合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教學重點應轉變為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紅葉石楠的生長習性及其生長狀況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指導他們掌握剪枝整形的技巧和病蟲害防治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光照、濕度等環境條件下種植紅葉石楠,并觀察其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生長狀況,從而使學生深入了解紅葉石楠所需的生長條件。同時,教師可指導學生識別葉斑病、蚜蟲等病蟲害,向學生介紹不同防治藥物的藥效和正確的噴灑方法。通過分階段教學,學生在各個學段都能在花木培育課程中得到鍛煉與發展,逐步提高勞動技能與知識水平。
(二)家校合作:攜手共育花滿園
家校合作能夠整合家庭與學校的資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花木培育知識提供豐富的素材。以“蠟梅的養護”課程為例。在實施這一課程時,我校特地邀請了具有園藝經驗的家長參與課堂教學。家長們分享了他們養護蠟梅的經驗,如如何挑選適合蠟梅生長的地方、如何使用家庭中常用的食材自制肥料等。這些經驗使學生對養護蠟梅的具體方法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同時,我校還組織了“家庭蠟梅養護”實踐活動,讓家長和學生在家中共同栽培并養護蠟梅。在活動中,家長與學生一起挑選蠟梅苗木、準備土壤、進行栽植或移植,并共同負責后續的澆水、施肥、修剪等工作。家長指導學生觀察蠟梅的生長情況,并記錄蠟梅的花期、花朵數量等信息。蠟梅遭遇病蟲害時,家長帶領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并向專業人士咨詢,共同尋找解決方法。這一活動不僅增進了親子感情,還使學生在學校和家庭的幫助下深入了解了蠟梅養護知識。此外,學校還開展了“家庭蠟梅養護”成果展示活動,邀請家長、學生展示種植的蠟梅,并交流在養護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這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及家長參與活動的熱情,營造了家校協同育人的良好氛圍,有助于學生掌握花木培育的知識。
(三)主題活動:趣味體驗增熱情
開展主題活動可以提升花木培育課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梔子花的養護”課程為例。我校組織了以“梔子花開,香飄滿園”為主題的各類活動。其一,開展與梔子花相關的知識競賽。競賽內容涵蓋梔子花的名稱由來、生長周期和功效等。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參與知識競賽。該競賽活動不僅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梔子花有關的知識,還使其在激烈的競爭氛圍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其二,開展梔子花手工制作活動,讓學生用梔子花制作花環、香包、書簽等手工藝品。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讓學生了解了梔子花的實用價值。其三,組織梔子花繪畫比賽,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用畫筆描繪出自己心中的梔子花。此外,我校還開展了梔子花養護成果展示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養護的梔子花,并分享自己在養護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對于養護得當的學生,授予其“梔子花養護小能手”榮譽證書。這一系列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課程的學習與實踐之中,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
(四)多元評價:全面考量激動力
使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在花木培育課程中的綜合表現,可以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5]。以“香樟樹的養護”課程為例,采取過程性評價方式,教師可對學生養護香樟樹的過程進行評價。如,針對澆水工作,評價學生是否能根據天氣情況、土壤濕度等合理澆水;針對修剪工作,評價學生能否正確使用修剪工具,以及能否準確識別并修剪枯枝和病枝。根據評價結果,教師要及時表揚學生的優點,指出其不足之處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采取結果性評價方式,教師可依據香樟樹的生長狀況,如枝葉是否茂盛、植株是否遭遇病蟲害及病蟲害是否被有效防治等評估學生的養護成果。此外,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評估自身參與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對花木養護知識的掌握程度、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情況等。同時,教師可讓學生相互評價,使他們發現彼此的優點和不足,相互學習,實現共同進步。通過綜合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等評價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之處,從而調整學習方向和方法。同時,教師也能根據評價結果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參與勞動實踐。
(五)資源整合:拓寬視野助提升
整合校內外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寬廣的學習途徑和學習空間,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以“月季花的養護”課程為例。我校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如開設圖書館,為學生提供《園林綠化養護手冊》《植物病蟲害防治全圖鑒》等與花木培育相關的圖書,供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學習花木養護知識。同時,我校向學生開放科學實驗室,讓學生可以利用顯微鏡等儀器觀察月季花的花瓣,了解花瓣的特征,用科學的眼光認識花木的生長。此外,我校還充分挖掘校外資源,與本地的種植基地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學生前往基地參觀學習。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我校邀請專業的園藝師指導學生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如扦插、嫁接等。同時,我校還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花卉科普館,讓學生了解花卉的多樣性,感受園藝之美,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花木種植等勞動實踐活動的熱情。
三、總結
綜上所述,以花木培育為核心,構建涵蓋認知課程、技能課程、文化課程的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并通過實施分階段教學、深化家校合作、開展主題活動、進行多元評價、整合校內外資源等策略,可以讓學生在培育花木的過程中提升勞動素養。今后,教師應繼續探索基于花木培育的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實施路徑,發揮花木培育在提升學生勞動能力方面的作用,使勞動教育在我國小學教育體系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江玲,胡皙然.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4(10):82-83.
[2]朱娜,陳園.小學現代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探究[J].教育文匯,2024(7):36-38.
[3]武培忠.探討小學勞動教育課程評價的問題與對策[J].智力,2024(16):75-78.
[4]蔣玉蘭.全人教育視域下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4.
[5]蘇素艷.讓發育遲緩的花木開出艷麗的花朵:我的教育故事[J].吉林教育,2018(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