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閱讀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式,在各學段語文教學中備受歡迎。然而,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批注式閱讀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需要隨之調整與完善。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注式閱讀的應用仍存在較大的探索空間。教師需要結合批注式閱讀的內涵,基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求,不斷探索適宜的教學方向和形式,充分發揮批注式閱讀的價值,為學生提供更加充足的探究、學習和思考空間,促進其核心素養發展。
一、批注式閱讀內涵分析
批注式閱讀是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將形成的感受、獲取的知識以符號、文字、線條等形式記錄下來的閱讀方式。批注式閱讀具有探究性、實踐性等特點,高度依賴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是一種動態的、發展的閱讀形式。將批注式閱讀應用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可以基于文本的主題、內容、情感等方面,對文本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探究與分析,并用簡短的文字符號記錄思考過程,實現思維的可視化。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深度剖析閱讀文本,形成獨特的感悟與理解,從而提升獨立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體驗和思維品質,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二、批注式閱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精挑細選:選擇批注對象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多為文學經典,語言優美且內涵深遠,具有較高的批注價值。正因如此,如果學生在教材的空白處填上許多批注內容,不僅會使版面顯得凌亂,還可能導致自身視線和思維混亂,降低閱讀質量,反而無法發揮批注式閱讀的優勢。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批注式閱讀時,教師應選擇批注價值較高的內容。批注對象可分為三類:文本中的重要內容、與學生經歷及感悟相關的內容、容易讓人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疑惑的內容。只有明確批注對象,才能確保批注式閱讀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全面覆蓋,充分發揮其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價值。
教師應在學生批注過程中提供指導,幫助學生明確批注方向。文本中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抒情議論、關鍵詞句、修辭手法三個方面。基于難度、結構考慮,初中語文課文的中心思想多隱匿于抒情議論部分,學生對其進行批注有助于把握文本主旨,生成感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對關鍵詞句的提煉和批注有助于學生明確文本結構和脈絡,例如因果關系、總結關系的詞語(如“因為”“所以”“總之”)。修辭是對文本的修飾,對修辭手法的批注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文本結構、寫作方法和風格,提升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
例如,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的《散步》一課以“親情”為主題,是一篇文字淺顯、情感溫和的美文,通過描繪日常瑣事流露出對親人的關愛和家庭的責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散步》與《秋天的懷念》的共通之處,明確文本中議論抒情、關鍵詞句和修辭手法等內容,并指導學生基于這些內容進行批注。一是議論抒情的批注,如“我決定委屈兒子了,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在此處可以批注:“我”在無法兩全時選擇照顧長輩,說明“我”與家人相處的原則是“以孝為先”。這能幫助學生感知“我”的情感。二是關鍵詞句的批注,如“后來發生了分歧”“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關鍵詞句具有推動情節發展、表轉折等作用,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的邏輯結構。三是修辭手法的批注,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一比喻進一步凸顯了母親與兒子在“我”心中的重要性,有助于學生體會文本的深層情感。批注上述內容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批注內容進行整合與梳理,明確文本的主旨、邏輯結構等,實現對文本的深層次剖析。
不僅如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批注有感而發和存在困惑的內容,用心體會文本中蘊含的主觀感受,將理性與感性結合,并通過查閱資料或討論解決問題。例如,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的《秋天的懷念》一課以養花為主要線索,講述了“我”癱瘓時,身患重病的母親如何照顧“我”的故事,既歌頌了母愛,也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文本內容雖然與學生的生活經歷有一定距離,但很容易勾起學生對母愛的回憶,引發學生共鳴,如生病時母親的徹夜守候、叛逆時母親的包容等。這種情感共鳴可以用批注的形式體現。例如,有學生對“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進行批注:母親因誤提“跑”“踩”等字眼而感到懊悔,表現了母親對“我”的深切關懷。不同的學生對文本的體會不同,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基于自身經歷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反復閱讀和朗讀文本,對比初讀與深度閱讀后自我感知的變化,引導學生將自我代入文本情境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由于學生在生活經歷、情感體驗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困惑也各不相同。例如,有的學生對“我”拒絕母親外出邀約的行為感到不解,有的學生對“我”轉變態度的原因產生疑惑,還有的學生對文本的結構安排存在困惑。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批注式閱讀,結合信息技術搜集相關資料,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作者的心理狀態,從而發揮批注式閱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價值,實現深度閱讀的目標。通過體會情感和解決閱讀問題,學生能夠更準確地把握文本主旨,提升閱讀效率[1]。
(二)見機行事:把握批注時機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注式閱讀的應用時機至關重要。時機稍縱即逝,錯失良機將難以達到理想的批注式閱讀教學效果。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準確把握批注時機,才能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解讀文本,實現深層次閱讀和高質量學習。盡管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小學階段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整體上仍可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教師落實批注式閱讀的重要時機,能夠推動學生循序漸進地把握文本,形成良好的閱讀思維和習慣。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實施批注式閱讀[2]。
1.課前批注
課前批注的主要目的是熟悉文本內容,提高課堂閱讀活動的針對性和效率。雖然課前批注是培養學生閱讀獨立性的重要環節,但由于時間有限且學生面對的是全新文本,這一過程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明確的批注任務,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批注,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熟悉文本內容。
例如,2016年版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老王》一課以“愛”為主題,通過楊絳與車夫老王的交往,展現了老王艱難的生活境遇和善良厚道的性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在課前批注環節,教師可以基于文本的復雜性,設計分層批注任務。首先,提出基礎性問題,如“老王的命運是怎樣的?”“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要求學生用簡潔的語言做批注,憑借積累的閱讀經驗和知識,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設計更具探究性的任務,如“老王的命運如此悲苦,‘我們’一家是如何關心和幫助他的?”“‘我’在關心幫助老王的同時,為何會感到愧怍?”等,引導學生做二次批注。在此過程中,部分學生可能難以完全理解后續任務的深層含義,教師可以將這些疑問作為課堂教學的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批注式閱讀中,逐步鍛煉獨立閱讀能力。
2.課中批注
課中批注是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批注式閱讀的重要時機,但部分教師將批注與閱讀筆記混為一談,難以充分發揮批注式閱讀的價值和優勢。
因此,教師需要明確:批注式閱讀是學生獨立思考的體現和表達感悟的途徑,而閱讀筆記則是對文本內容的記錄和積累。在課中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握時機,展示批注與閱讀筆記的差異,并引導學生分享和交流批注,實現思想與觀點的碰撞,由初級閱讀轉變為深度閱讀,提升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
例如,在2016年版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老王》一課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展示《老王》的批注案例,如對關鍵詞句的批注、對抒情語言的批注等,讓學生觀察不同批注的特點,明確批注需要經過信息提取、觀點表達和文本結構探索等思考過程。同時,教師可以展示閱讀筆記,強調筆記的內容源于文本本身蘊含的知識,記筆記的目的是記錄和識記文本信息,為后續復習提供便利。由此,學生能夠明確批注與閱讀筆記的差異,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真正的批注式閱讀活動。
而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課前批注任務進行交流與討論。例如,對于“老王的命運是怎樣的?”這一問題,有的學生認為老王的命運是一場時代悲劇,受限于社會環境和個人認知,十分可憐;而有的學生則認為老王的悲劇源于自身,是“腦袋慢”“沒繞過來”“晚了一步”等性格缺陷造成的。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不同觀點,組織研討活動,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和分析關鍵段落,開展批注式閱讀。在解決課前任務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積累、體會和收獲進行自主批注,并再次組織交流研討活動,推動學生更深入、全面地閱讀和把握文本[3]。
3.課后批注
課后批注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后一個階段,對學生的最終閱讀效果和質量具有重要影響。與課前、課中批注相比,課后批注更注重學生批注能力、閱讀能力的遷移與鞏固,能夠檢驗學生的知識學習深度、能力發展程度。因此,在課后批注環節,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素材,制定批注要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獨立批注能力,拓展學生的閱讀量,同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不足,為后續的批注式閱讀教學設計提供方向。
例如,在《老王》一課的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整本書閱讀\"要求,為學生推薦《駱駝祥子》作為課后閱讀材料,并指導學生按照課前、課中的閱讀順序和批注方式進行遷移學習。學生可以圍繞人物形象、人物命運等角度做批注,將課堂中習得的思維模式、批注方法應用到新文本的閱讀中,進一步提升閱讀能力和素養。
(三)有的放矢:設計批注目標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批注式閱讀不僅需要關注批注對象和批注時機的選擇,還應重視批注目標的設計。明確的批注目標能夠為學生提供清晰的閱讀方向,使其在具有指向性的閱讀和探究活動中實現深度閱讀。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故鄉》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閱讀教學要求,設計以下批注目標:找出作者對記憶中故鄉的描寫和對故鄉變化的刻畫,批注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題的方式;圈畫文本中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批注人物性格特征和作者情感的變化;標注文本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和關鍵詞,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總結閱讀過程中的批注內容,提煉文本的情感、主旨和思想內涵。
批注式閱讀目標能夠為學生提供閱讀方向,促使學生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逐步把握文本的核心內容。同時,學生能夠清晰地感知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深度,并與作者建立情感連接。例如,在閱讀《故鄉》時,學生可以體會魯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決心改革舊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從而樹立遠大理想[4]。
三、總結
總而言之,批注式閱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效果,助力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本文從精選批注對象、把握批注時機、設計批注目標三個方面,系統性地探討了如何將批注式閱讀融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未來,教師應繼續探索批注式閱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科學的閱讀指導。
[參考文獻]
[1」王曉梅.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策略[J].作家天地,2023(36):47-49.
[2]萬亞峰.淺析如何應用信息技術豐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J].新世紀智能,2023(A0):61-62.
[3」黃惠蝦.新課改理念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創新對策[J].新世紀智能,2023(A0):18-19.
[4]馬晨雨,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華夏教師,2023(3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