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幼兒園教育作為啟蒙教育的重要階段,肩負著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使命。然而,當前幼幾園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難以滿足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的路徑,對于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促進其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的現實背景
(一)國家政策導向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已成為國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導向。這一趨勢不僅體現了國家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高度重視,還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迫切需求。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這些文件的出臺為幼兒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明確的指導方向。
其中,《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對于幼兒園教育而言,這意味著要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教育目標中,讓幼幾從小接觸、感受、體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其得以傳承。這一要求不僅體現了國家對幼兒園在傳統文化教育中責任的明確,還強調了傳統文化教育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幼兒園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應積極履行自身責任,探索有效方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育,為培養新時代人才貢獻力量。
(二)幼兒認知特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必須充分考慮幼兒認知特點,以確保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這是由其大腦發育水平和心理特征決定的。因此,在設計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時,必須注重活動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其能積極參與。教師應通過故事講述、角色扮演等生動有趣的方式,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其中,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體驗傳統文化。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不僅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還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的思維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更傾向于通過直接感知和實際操作來掌握知識。因此,在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幼兒園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運用直觀的教學材料和可參與的教學方法,幫助幼兒更好地感受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實物等直觀材料展示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還可以通過手工制作、繪畫、音樂、舞蹈等實踐活動,讓幼兒親身參與傳統文化的創作,從而加深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的策略
(一)開發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課程
1.整合課程內容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傳統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在互聯網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日益豐富,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對其進行整合具有深遠意義。其中,故事是幼兒易于接受的形式。例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不僅情節有趣,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還蘊含著勇敢、智慧等傳統美德。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視頻,以直觀、有趣的方式開展故事講解,吸引幼兒積極參與討論[]。有的幼兒在聽完這個故事后會說出自己的想法,如“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救小朋友?”這表明他們在積極思考,故事提升了幼兒的思維能力。教師也可以借助音樂活動整合課程內容,引入像《二泉映月》這樣的經典樂曲。當悠揚的旋律響起時,幼兒雖然不能完全理解阿炳的悲慘遭遇,但能從音樂的旋律中感受到悲傷和堅韌的情緒。在教師引導下,幼兒用簡單的動作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如隨著節奏輕輕擺動身體。教師還可以借助國畫創作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如以“畫梅花”為主題,向幼兒介紹梅花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堅韌不拔的精神。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在宣紙上畫梅花。幼兒畫出的梅花雖然稚嫩,但充滿了童趣。從幼兒的反饋來看,他們對這種能自由創作并且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不僅鍛煉了幼兒的手部精細動作,還讓幼兒初步了解了國畫這一傳統藝術形式。
2.設定課程目標
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設定課程目標是至關重要的。在思想認知方面,對于小班幼兒,課程目標可以設定為能識別一些簡單的傳統文化符號。教師可以展示圖片、實物等讓幼兒進行辨認,并觀察幼兒在傳統文化課程中的表現。例如,當幼兒看到紅燈籠能說出“喜慶”,看到春聯能說出“春節”時,就表明目標已經達成。
在技術技能方面,以剪紙為例,對于中班幼兒,課程目標可以設定為能用剪刀剪出簡單的形狀,如三角形、圓形等,并能將這些形狀組合成一些簡單的圖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示范正確的握剪刀姿勢和剪紙動作,然后讓幼幾進行練習。最后,結合幼兒的剪紙作品來評估目標的達成情況。如果幼兒能剪出規定的形狀并組合成圖案,就說明幼兒在剪紙技能上達到了目標。
在思想感情方面,以重陽節為例,課程目標是讓大班幼兒懂得尊敬長輩、關愛老人。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去養老院看望老人,讓幼兒為老人表演節目、送上自己制作的小禮物。通過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如是否主動與老人互動、是否關心老人的需求等,來評價幼兒是否理解了尊敬長輩的情感。
3.創新教學方法
趣味性是吸引幼兒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重要因素。教師可以結合民間傳統游戲活動創新教學方法,增強傳統文化教育的趣味性。例如,在跳皮筋游戲中,幼兒一邊念著傳統的歌謠“小皮球,香蕉梨,馬蘭開花二十一…”,一邊跳動,在寓教于樂中感受傳統民謠的魅力。在游戲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幼兒之間協調不一致或者有些幼兒摔倒的情況,教師需要提前做好安全教育,并鼓勵幼兒互相幫助。當幼兒逐漸掌握跳皮筋的技巧后,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身體協調性都能得到提高。
(二)在日常教育中融入傳統元素
1.生活環節滲透
在生活環節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多樣,教師可以在節日和節氣中營造濃厚的氛圍,以加強傳統文化在日常教育中的滲透。例如,結合春節這一節日,幼兒園可以組織“春節小廟會”活動,安排幼兒參與寫福字、掛燈籠等活動,讓幼兒感受節日的氛圍。活動結束后,在日常的入園、離園環節增添春節元素,從而為幼兒營造節日氛圍。這種持續的影響能讓幼幾對春節的傳統文化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師還可以加強節氣文化在生活環節中的滲透。例如,在春分這一節氣,教師可以在午餐環節為幼兒提供春菜,向幼兒介紹春分吃春菜的習俗,并且在后續的戶外活動中引導幼兒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幼兒會主動尋找春天的跡象,如發芽的樹木等,這表明傳統文化教育在生活環節中的滲透產生了持續的影響。
2.環境創設
除了節日和節氣氛圍,教室的物理環境創設對于幼兒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認知能力有限,教師可以在教室墻面上繪制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故事場景,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等。幼兒在日常活動中就會被這些畫面吸引,圍在一起討論故事中的角色。對于大班幼兒,教師可以創設互動性強的環境。例如,在走廊墻面上設置一個“傳統文化拼圖”區域,將傳統文化故事或圖案制作成拼圖。幼兒在課間休息時會主動嘗試去拼圖,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對傳統文化故事會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組織傳統文化主題活動
1.主題選擇
在幼兒園教育中,主題的選擇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開端。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興趣特點決定了教師應圍繞他們熟悉且喜愛的傳統文化作品來開展主題活動。在選擇主題時,教師需要考慮幼兒的日常經驗和興趣點。例如,“司馬光砸缸”這個歷史故事情節生動,易于幼兒理解。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對勇敢、智慧等品質已有初步感知,而“司馬光砸缸”中司馬光的勇敢和機智,能傳遞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2]。教師還可以選擇像“神筆馬良”這樣的故事,故事中的神奇元素能極大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觸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2.活動設計
活動設計是確保傳統文化教育有效實施的關鍵。以“女媧補天”的故事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產生興趣、主動體驗、深度探究、分享合作、聯想創意”這五個步驟,使幼兒進行有意義的學習。首先,通過創設有趣的活動情境,如展示女媧補天的圖片或動畫,引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對故事的興趣。接著,引導幼兒主動體驗,讓幼兒通過角色扮演或手工制作等方式,初步感知故事的內容和情感。比如,用布條搭建一個有縫隙的平面當作“天”,然后引導幼兒思考如何彌補中間的縫隙。其次,在深度探究階段,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問題,鼓勵幼兒思考“女媧為什么要補天”“她是如何補天的”等問題,并嘗試尋找答案。隨后,在分享合作環節,幼兒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和心得,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交流。通過女媧補天的故事,幼兒可以感受到女媧的偉大和智慧。最后,通過聯想創意,引導幼兒將故事中的元素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綜合主題活動
綜合主題活動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以“橡皮泥變變變”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將十二生肖等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讓幼兒在制作過程中體驗傳統文化的樂趣。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先向幼兒介紹橡皮泥的制作方法和材料,如面粉、鹽、食用油、色素、水等材料,然后引導幼兒按照操作步驟制作橡皮泥。接著,教師示范十二生肖的制作過程,并給幼兒提供制作模板,讓幼兒利用模板捏出自己喜歡的十二生肖形狀。這個過程既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讓幼兒對十二生肖有了更直觀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最后,教師組織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與其他幼兒交流想法和創意,共同享受傳統文化帶來的樂趣。
(四)加強家園共育
1.邀請家長參與
家長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陪伴者和教育者。為了共同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教師應積極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以中秋節活動為例,活動前,教師通知家長活動的主題是制作月餅,讓家長準備好月餅模具、餡料等材料,并告知家長活動當天要和幼兒一起制作月餅[3]活動當天,家長和幼兒一起按照教師的指導步驟制作月餅。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僅是協助者,還是參與者,他們和幼兒一起揉面團、包餡料、壓模具。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和幼兒分享自己小時候過中秋節的故事,以增進親子關系,讓幼兒更加了解中秋節的傳統文化內涵。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收集家長反饋,分享幼兒教育理念,并展示幼兒的活動成果,以激勵幼兒繼續努力。
2.組織親子閱讀活動
親子閱讀活動是增進親子關系、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理解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借助親子閱讀活動,加強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融入。以閱讀兒童版《西游記》活動為例,教師首先簡單介紹活動的目的和流程,并歡迎家長和幼兒的參與。接著,教師組織家長和幼兒一起閱讀故事,家長可以用生動的語言講述故事,并對幼兒不理解的地方進行簡單解釋。閱讀結束后,家長和幼兒可以一起討論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如“孫悟空為什么要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呢?”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幼兒積極發言,家長也應分享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師對活動進行總結,強調故事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如《西游記》中體現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不畏艱難的品質。通過親子閱讀活動,教師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地融入幼兒園教育中,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觸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培養其文化自信。
三、結論
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的路徑,對于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促進其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未來,我們應繼續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的研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幼兒教育內容的深度挖掘,為培養具有文化自信和創新能力的新時代幼兒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朱芹.在幼小銜接課程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J」.江西教育,2024(43):91-93.
[2]王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的策略[J].新智慧,2024(30):27-29.
[3]肖素麗.幼兒教育應對優秀傳統民間游戲創新性傳承[J].中國教育學刊,2023(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