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科學精神作為核心素養之一,指向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在這一背景下,辨析式學習成為涵養學生科學精神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引用一些著名哲學家的名言來輔助學生理解和運用哲學原理,或在情境素材中融入古今中外哲學家的經典論述,幫助學生從正反兩方面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而,哲學觀點并非總是正確的。即使是基本觀點正確的哲學派別,也可能因其局限性而無法被認定為是科學的。反之,即使某些哲學家的觀點是錯誤的甚至是荒謬的,從“兩分法”的角度看,這些觀點仍可能具有可取之處。因此,不能簡單地全盤否定某位哲學家的思想,更不能傲慢地認定這位哲學家一無是處。在教學中,以科學精神為指導開展辨析式學習,有助于學生全面認識唯心主義哲學家,杜絕“貼標簽”現象。在眾多學科思維品格中,質疑與批判精神是最為重要的必備品格之一[1]。
一、對唯心主義哲學家的片面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限制,唯心主義哲學通常僅以孤立的名言或主張呈現,缺乏時代背景鋪墊,缺乏對唯心主義哲學實質的詳細解釋和闡述,也缺少與唯物主義哲學的比較與鑒別。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反思與總結的推理過程,客觀上壓縮了學生質疑、批判和反思的空間,容易導致學生對唯心主義哲學家產生誤解,形成對唯物主義哲學家的全盤肯定或對唯心主義哲學家的全盤否定。
部分教師為了凸顯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有時會傾向于貶低或拒斥唯心主義哲學,甚至將其等同于迷信;或出于幫助學生應對知識測驗和總結性評估的考慮,引導學生形成對辯證唯物主義的固定觀點,試圖通過思維定式和條件反射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例如,一些教師會告訴學生,在解答哲學試題時,若涉及荀子、王充、范縝、赫拉克利特等唯物主義哲學家,就從肯定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若涉及王陽明、陸九淵、柏拉圖、貝克萊、康德、黑格爾、尼采等唯心主義哲學家,就要對其進行反駁和批判。這樣的刻板思維模式既忽視了唯物主義哲學家可能存在的理論缺陷,又對唯心主義哲學家采用“一棍子打死”的態度,完全忽略了他們對哲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
要發揚科學精神,需要我們秉持“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原則,從多方面看待事物。對哲學家的評價,應堅持“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態度,避免片面化和絕對化。唯有如此,才能對哲學觀點和哲學家形成科學、辯證的認識。
二、對唯心主義哲學家的認識追求
在引用唯心主義哲學家的名言時,由于篇幅限制,學生所接觸到的往往僅是只言片語,缺乏對名言產生的時代背景、哲學家的生平和思想體系的全面了解。僅憑這些碎片化信息就武斷地對哲學家們下結論或“貼標簽”,顯然不是一種科學、負責任的態度。因而依托名言將哲學教學簡單化,容易將學生的哲學學習引入歧途,使學生對某些哲學家產生偏見。
因此,在教學中引用哲學家,尤其是唯心主義哲學家的名言時,不應局限于名言本身,而應深入挖掘名言背后的思想脈絡和哲學體系。這就需要我們堅持用聯系、發展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避免對唯心主義哲學名言進行望文生義式的解讀,防止對唯心主義哲學思想進行斷章取義式的理解,杜絕以偏概全。為此,教師應及時補充相關的社會歷史背景、哲學家的生平經歷、哲學理論體系等知識,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唯心主義哲學家,涵養科學精神。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存在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需要運用全面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和“兩點論”的方法論。如果我們忽視唯心主義哲學家所處時代的局限性以及他們對時代的超越性,片面地對其進行評價,那么當我們深入了解這些哲學家的生平和思想時,可能會為自己的輕率感到羞愧。這些時代精英的思想和智慧走在時代前沿,他們的人格魅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適當引用一些令人會意一笑、意味深長的哲學家名言,可以深入淺出地闡釋哲學原理,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幫助學生在哲學學習中少走彎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哲學家的名言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整體性的知識體系,因此不應孤立看待,也不應純粹批判,而應挖掘和把握其有價值的思想和智慧,從而對哲學家形成全面、科學的認識。
三、開展辨析式學習,科學評價唯心主義哲學家
深度學習強調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內化[2]。作為一種活動型課程,辨析式學習承載著喚醒并助推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重要作用。在柏拉圖看來,意見和觀點是對永恒“善”理念和永恒真理的模仿,是介于不知與知之間的狀態。學生在與環境交互的過程中,會形成具有差異性、多樣性和可誤性的意見和觀點。這些意見和觀點旨在為特定問題提供探索性和嘗試性的解決方案,但它們尚未經過實踐的檢驗與驗證。因此,學生的意見和觀點必須經過批判性考察、嚴謹論證和必要檢驗,即通過辨析式學習,才能逐步趨向真理。基于此,為了促使學生形成對唯心主義哲學家的全面認識,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辯證思維,對唯心主義哲學家的思想進行科學評價。
(一)辨析“存在即被感知”,把握唯心與實踐的統一
為了挖掘唯心主義哲學的合理因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以貝克萊哲學為核心的辨析式學習。以我國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例,他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觀點經常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者的批評。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僅在客觀物質世界依賴于“人”還是“神”上存在爭議,但在世界的本原及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上,二者是一致的,即都主張意識決定物質,而非物質決定意識。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觀點雖然肯定了意識的作用,但也片面夸大了其作用,因而他被有的人視為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這種觀點在相關命題的討論中容易陷入機械主義的泥潭。例如,某教師在解讀王陽明的“眼開則花開,眼閉則花寂”時,將其通俗化為“我的視野所在決定了花朵的命運”,導致王陽明的形象在諷刺中被不當地描述和歪曲了。此時,對立統一的原則、辯證思維和科學精神統統被拋到九霄云外。學生在給王陽明貼上“主觀唯心主義”標簽后,可能因思維定式和條件反射而在盲目批判和否定中忽視唯心主義觀點中蘊含的合理性,尤其是意識的能動作用。
事實上,王陽明的人物形象是豐滿的,需要全面認識。為了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其哲學思想,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補充王陽明的生平背景以及王陽明哲學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從而幫助學生明確王陽明哲學的內在邏輯和依據。學生在借助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遷移時,可能會形成多樣化的觀點,甚至產生偏差。例如,部分學生可能因接觸不同思想而加深對主觀唯心主義的理解,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可能形成對王陽明思想的消極解讀,將其視為荒謬之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鼓勵他們表達個人觀點、闡釋論據并進行邏輯爭辯。
(二)辨析“我思故我在”,把握唯心與創新的統一
歷史上,一些數學家因對“數”的崇拜而成為唯心主義者,如畢達哥拉斯;一些數學家則在哲學觀點上兼具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如笛卡爾和萊布尼茲,他們被視為介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騎墻主義者”。正如恩格斯所言:“數學中的轉折點是笛卡爾的變數。有了變數,運動進入了數學,辯證法進入了數學,微分和積分也就立刻成為必要了。”
為了正確區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全面揭示唯心主義的實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笛卡爾二元論哲學展開辨析式學習。我們知道,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基本觀點上是根本對立的,因此,一個人要么是唯物主義者,要么是唯心主義者。在辨析式教學中,鑒于學生在理解和闡述觀點時能夠展現多層次、多側面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應采取“求同存異”的教學策略,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引導學生在討論中進行科學的辨析與判斷。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深入反思與總結,促使他們全面、綜合地審視和理解笛卡爾的二元論哲學。
在學生的自主理性辨識過程中,他們逐漸領悟到唯心主義哲學中“普遍懷疑”的深刻思想。確切地說,笛卡爾哲學高度推崇懷疑、批判與創新的理念。在這一哲學體系中,“我思”被賦予了積極的價值,即倡導對一切進行懷疑與批判,進而推動創新與改造。盡管笛卡爾在調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分歧方面的努力并未取得顯著成果,且這一嘗試注定難以成功,但他所展現的創新精神和探索勇氣值得我們學習。針對笛卡爾的“二元論”觀點,我們既要批判其唯心主義思想,揭示其“二元論”實質上是徹底的唯心主義,也要肯定其中蘊含的唯物主義思想,肯定笛卡爾在數學領域的貢獻。創立解析幾何學這一天才的成就,足以掃除籠罩在笛卡爾思想上的“唯心主義二元論”的迷霧,使他在哲學和數學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三)辨析尼采的超人哲學與“上帝死了”,把握唯心與思辨并存
“上帝已死,超人誕生。”尼采的這一宣言并非意味著上帝的徹底消失,而是宣告了另一個“上帝”—“超人”的誕生。“超人”的出現標志著上帝的死亡,同時在生死轉換間引發了人們對基督教道德體系和價值體系的重新審視,以及對世間一切價值的重估。推翻上帝之后,必須重新樹立信仰,重建價值體系,重塑新的偶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超人”應運而生。尼采哲學將我們帶入一個沒有上帝的全新境界,而填補這一真空的無疑是“超人”。由此看來,“超人”概念所引發的諸多誤解和爭議也就不難理解了,尼采及其哲學的麻煩也因此接踵而至。有人認為,尼采宣布上帝死亡與超人誕生,乃是推翻舊神而另建新神,尼采在建立一個新的宗教。
面對種種誤解,我們必須深入理解尼采哲學,明確其與宗教之間的嚴格界限,尤其是超人與上帝的本質區別。為了更真切地看清“超人”的本真面目,我們甚至需要搬來已被尼采推翻的上帝,連同其代表的陳舊價值體系和基督教道德,睜大眼睛,仔細端詳。通過撥開重重迷霧,我們可以發現,尼采心目中的“上帝”并非神靈,而是從根本上指向“人”。在“超人”這一理想化形象身上,不是附著著對神靈的畏懼,而是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從超人哲學中,我們可以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尊重生命、尊重人性、尊重個性。在尼采的哲學體系中,超人不僅是一個核心概念,更是對人世間英雄的崇拜。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表明了他與基督教及其道德體系的決裂,表明一個無神論的斗士一尼采的誕生。然而,尼采對權力意志的崇拜使其思想依然深陷唯心主義的迷宮。權力意志哲學確實給人帶來諸多遐想的空間,可能尼采自己也不曾想到,他的超人哲學竟被納粹希特勒歪曲為《我的奮斗》的理論依據,而他本人也被錯誤地視為納粹的鼻祖,因被人們主觀臆斷為種族主義者和反猶主義者而聲名狼藉。事實上,尼采以自己是波蘭人為榮,我們不能因為尼采欣賞拿破侖、愷撒大帝就為其扣上偶像崇拜的帽子,更不應向其身上潑臟水。我們需要還原尼采哲學的本質,還原“超人”的真實意義。
丹麥學者伊列雷斯(Ileris)倡導的“全視角學習”,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面、多維的學習框架[3]。在引導學生辨析唯心主義哲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其思辨水平。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不同觀點、不同立場和不同利益訴求之間進行辨析,幫助他們在具體議題和情境中抽象出唯心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并在質疑、批判和實踐中逐步掌握事實觀點,體悟其積極價值。在深入辨析的過程中,學生將逐步學會運用辯證思維對問題進行系統分析,采用批判性思維對問題做出準確判斷,并通過對立統一的思維方式深入理解生活現象。這種進階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認同,涵養其嚴謹的科學精神。
[參考文獻]
[1]鄭緣,呂立杰.學科思維的內涵、素養功能及培養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24,44(8):22-28.
[2]趙恕敏,左翠菊.深度學習視域下的跨學科作業設計[J].課程·教材·教法,2024,44(10):74-80.
[3]克努茲·伊列雷斯.我們如何學習:全視角學習理論[M].孫玫璐,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