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暑熱還沒退去的時候,去過成都的“搭子”一—重慶,主要為看重慶的長江。長江沿岸的城市,氣質鮮明各異,重慶、武漢、南京,各是各的“氣場”。身為平原地區(qū)長大的孩子,生活在星羅棋布的河流邊,自小見水多,長江段流到重慶還屬上游,站在橋上遠遠望去,青綠色的江水像一條玉帶,非常養(yǎng)眼,視野上天開地闊,氣質是一股青年的生氣,勃勃而流。
而來到成都,騎車在府河邊,平靜的河水倒很像這座城市的性格,安逸,秀雅,是那種無事可站在岸邊發(fā)呆很久的氣質,很安靜。府河安靜伴著這座城市的人,看他們忙碌奔波,也做了忙里偷閑來河邊駐足片刻人的休閑背景。河邊有條小街布滿小酒吧,冬日的午后紛紛沉入睡眠中,晚上該是熱鬧的。我想,無論岸邊人們動與靜,府河都是不說話的,它總是沉默地流淌著,卻慧心慧眼地守護著成都人的每時每刻。
上網再了解一下成都: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是蜀文化的發(fā)源地,有著豐富的歷史遺跡與文化底蘊,擁有“天府之國”“錦城”“蓉城”等美譽,是西南地區(qū)的經濟中心,GDP總量和人均水平都很高。漫步春熙路,的確能感受到成都人的安逸閑適,蓋碗茶的招牌總不期然出現(xiàn)在街角,可見這里茶文化的淵源深厚。寬窄巷子也很有特色,雙流兔頭店很多,處處可見到大熊貓元素。
當來到龍泉驛區(qū),又是另一種風景。我們先到東安湖參觀。東安湖公園的生態(tài)元素很濃厚,以一湖一環(huán)、七島十二景、二十四座橋梁等景區(qū)景點構成。漫步湖邊,一步一景既展示著中國風貌,又處處可見巴蜀特色。公園內的樹木和水域為鳥提供了良好的棲息條件。數(shù)了數(shù),東安湖總共有十二景,分別是:東安閣、東安竹語、溪峰河宴、桃李龍泉、書房澄泓、錦城花重、梅坡溪橋、神鳥迎賓、帆影競渡、驛臺荷風、活力西江、麗日戲沙。其中,東安閣是十二景中的第一景,又名東閣望川,整體建筑獨具特色,采用唐代風格,按照唐式高閣的建筑形制設計建造。行走其中,仿佛回到唐朝。美麗的東安湖景區(qū)除了供市民休憩補給,還承擔了成都大運會開幕式和重要比賽項目場地,這里人杰地靈,是成都的一塊風水寶地。
洛帶古鎮(zhèn)建于三國蜀漢時期,傳說因蜀漢后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zhèn)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只是原先是“落帶”之名,后來逐漸演變?yōu)椤奥鍘А保恢敿氃颍奥濉弊直硭颍兴鲄R于江河湖海的意思,也許“洛”比“落”要文氣、寓意好,適于起名。洛帶古鎮(zhèn)最大的特色,是鎮(zhèn)子里 85% 以上的人口屬于客家人,因此洛帶是四川客家人聚集區(qū)的典型代表,也是成都近郊保存最為完整的客家古鎮(zhèn),有著“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zhèn)”的美譽,文化底蘊非常厚重。鎮(zhèn)內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呈現(xiàn)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縱橫交錯著北巷子、鳳儀巷、槐樹巷、江西會館巷、柴市巷、馬槽堰巷和糠市巷。古鎮(zhèn)老街的地面便是時光的見證,由一塊塊青石板鑲嵌而成,如僧侶的百衲衣。街面東高西低,很多地方有斷裂痕跡,凹凸不平卻銜接起歲月與滄桑,讓人感懷過去。老街兩側有小溪,溪水清澈,涓涓細流,聽講解人介紹,老早以前常有浣衣女于此捶打衣裳。
洛帶古鎮(zhèn)上坐落著許多美麗的古建筑群落,最有名的是廣東會館、江西會館和湖廣會館。三座會館均是從前商業(yè)繁榮的最佳見證。印象深刻的是廣東會館和江西會館。廣東會館位于洛帶古鎮(zhèn)的上街,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由山門、前中后三庭和左右?guī)繕嫵桑4嫱旰谩W呓鼤^,中堂懸掛著一幅古香古色的對聯(lián),上書“叭葉子煙品西蜀土味,擺客家話溫中原古音”,顯示客家文化上的源遠流長。這里常常舉行一些客家民俗活動,如“吃客家菜,穿客家衣,睡花板床”等。江西會館位于洛帶鎮(zhèn)中街,又叫萬壽宮,進門處可見一塊萬壽宮的牌坊,對面是一個大戲臺,中間是個大院壩,前中后三殿,里面還有個非常獨特的小戲臺和廂房。會館是江西的贛南移民在乾隆年間集資修建的,整體布局小巧玲瓏,有曲徑通幽的意境,里面雕梁畫棟的回廊、屏風、戲臺等建筑都讓人嘆為觀止。
另外古鎮(zhèn)老街上還保留著大量客家古民居,屋頂多用小青瓦和茅草覆蓋,結構多為單進四合院式,正中為堂屋,屋脊上通常有“中花”和“尖”等裝飾,都十分耐看,并體現(xiàn)出獨到的建筑美。
最后來到巴金文學院。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魯郭茅,巴老曹”六位前輩的作品深刻影響了后來人的創(chuàng)作,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書中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尋求人性解放的精神給予一代代讀者以激動、展望和懷想。因此來到巴金文學院,未免不懷著朝圣心情。巴金文學院是一座灰瓦白墻的川西民居風格式的院落,“巴金文學院”五個大字由作家冰心親筆題寫,正門口豎立著巴金先生的塑像,和他著名的人生格言:“講真話一一把心交給讀者”。院內小橋流水,綠樹成蔭,環(huán)境優(yōu)美,陳列館內集合了所有關于巴金的作品、圖片和實物等,以“閃光的理想”“筆耕文學”“溫馨的家庭”和“長存的友誼”四大篇章,真切再現(xiàn)了世紀老人巴金先生的風雨人生路。巴金文學院而今也是青年作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討的基地。筆會幾天我們居住在巴金文學院旁邊的小樓里,來往之間多次經過文學院,每每想著巴金先生一生勤奮寫作,著作頗豐,即使進入耄耋之年仍能寫出《隨想錄》這樣的誠實之作,便會受到一股精神上的感染,希望自己的寫作能切身寫出對這個時代社會生活的有益思考。
來到成都很幸運。冬天來到這里,我們心里卻頗懷溫暖。寫作的時候大家分散各處孤獨碼字,寫作營以文學的名義把我們聚到一起,提供交流分享機會,與大家相聚在一起著實很快樂。短暫的聚會后,希望自已帶著一點幾思考、一點兒收獲,在寫作之路上認真努力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