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浪潮中,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逐漸成為實現育人使命的關鍵。教育部在202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專業課程教學應實現價值引領、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的有機統一。作為食品科學領域核心課程的《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其知識體系不僅強調科學的嚴謹性,還注重實踐應用的價值,并融入倫理規范的要求。這種多維度的特性賦予了該課程在科學倫理教育和行業責任意識塑造方面的獨特優勢。然而,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課程思政目標定位不明確、元素融入方式過于生硬、育人效果評估缺乏系統性等問題依然存在,導致專業教學與價值引導之間出現脫節現象。本研究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構建了一個“目標定位—內容重構—方法創新—評價反饋”的閉環育人模型。通過系統地整合專業課程中的國家戰略、職業倫理等隱性教育要素,本研究旨在構建一個科學認知與價值判斷相結合的教學范式,為食品領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探索一條新的實踐路徑。
1.課程思政融入《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的必要性
1.1 專業屬性與育人目標的深度契合
《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這門課程,其專業屬性以科學嚴謹性、實踐應用性及倫理規范性為三大核心特質,與思政育人目標在科學精神、社會責任及國家戰略等維度呈現深度契合。就科學精神而言,此課程著重強調實驗設計的客觀性與數據真實性,援引統計學家 Fisher“實驗結束后再請統計學家等于尸檢”的經典論斷,引領學生領會統計設計的前置性。結合經典實例,把“嚴謹治學”“誠信科研”等價值觀融入方差分析、正交設計等核心知識的教學之中。在社會責任方面,該課程聚焦食品安全與公共衛生需求。例如,以“預制菜安全性爭議”為教學情境,設計防腐劑添加量的驗證實驗,經由數據透明化剖析公眾信任危機的成因,彰顯科技倫理對社會穩定的實踐價值。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看,課程通過“孟德爾豌豆試驗”的科研方法論啟示、許寶騄在多元統計理論中的開拓性貢獻等案例,系統闡釋科學探索與國家需求的深度融合,著力培養學生投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使命意識。
食品行業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產業,其發展與國家糧食安全、民生福祉緊密相連。本課程通過系統培養科學試驗方法與數據分析能力,著力引導學生以科學精神為指引,以社會責任為擔當,以國家戰略為導向,為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構建智力支撐體系。這種專業教育與價值塑造的協同機制,有助于培養兼具專業素養與家國情懷的食品領域創新型人才。
1.2 響應國家戰略與人才培養需求
課程思政建設緊密對接“健康中國”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旨在培養兼具專業能力與家國情懷的復合型人才。于服務民生需求而言,聚焦食品安全與公共衛生領域,以“預制菜安全性爭議”等熱點課題為依托,組織學生開展防腐劑閾值驗證實驗,剖析數據透明化對公眾信任的構建機制,強化科技服務民生的責任教育。在支撐學科交叉領域,以統計學為紐帶,打破食品科學、農業工程與生物醫藥的學科壁壘。例如,在“軍特藥臨床試驗設計”任務中,融入軍事醫學倫理規范,培育學生平衡技術創新與倫理風險的能力。在應對國際競爭方面,深挖本土科研案例與前沿攻關需求,諸如許寶騄的多元統計理論貢獻、益生菌菌株自主篩選技術等代表性實例,激發學生投身關鍵領域自主創新的使命感。
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食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食品生產和消費市場,亟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本課程通過引入國際前沿科研成果與先進技術方法,著力構建學生的全球化技術視野與分析能力。同時結合本土實際需求,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應用于解決我國食品行業的關鍵問題(如食品安全監管、農產品品質提升、食品加工技術創新)。這種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既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競爭力,又增強了其為國家食品事業奮斗的責任感。
1.3 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食品專業人才
除了科學精神和國家戰略,社會責任意識同樣是食品專業人才的核心素養。本課程經由構建多元化培養路徑,系統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及職業道德素養。于實踐驅動層面,引入諸如“農殘檢測技術下鄉”“老年營養餐標準化制定”等企業實際項目,要求學生從“健康中國2030”“積極老齡化”等國策視角開展方案設計,切實強化科技普惠民生的意識。在倫理教育維度,開發“數據篡改公共衛生危機”虛擬仿真實驗,直觀呈現科研誠信的底線價值;借助“營養資源城鄉分配”倫理辯論,深化學生對社會公平性的辯證思考。就評價體系而言,構建“知識—價值”雙閉環評價體系,在終結性考核中增設“國家戰略契合度”量化指標,在過程性評價里引入企業動態評分與虛擬仿真平臺,并運用AI技術追蹤學生參與“農殘檢測下鄉”后的責任意識演進軌跡。
食品安全作為公共健康的基礎性問題,直接關系國民健康與社會穩定。課程通過實踐活動與社會調研,引導學生深入食品行業的生產、加工、流通等關鍵環節,系統分析行業現存的實際問題及其社會影響?;谡{研成果,要求學生運用專業知識提出解決方案,為保障食品安全、促進社會和諧貢獻力量。同時,通過案例分析與小組討論,強化學生對科研誠信與社會公平的認知,培養其在職業生涯中堅守道德底線、踐行社會責任的專業素養與職業操守。
2.課程思政融入《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的現狀
2.1 思政目標與專業教學的割裂化現象仍存
現行課程思政融合實踐存在育人維度與學科邏輯的銜接失當,具體呈現為理念認知偏狹、實施路徑單一、反饋機制殘缺等結構性問題。部分教學團隊在元素融合時仍采用“標簽式”嵌入策略,將食品安全監管等普適性宏觀概念簡單附加于專業知識點,卻忽視了實驗方案制定階段的倫理審查機制、數據采集過程中的真實性校驗等具象化切入點。課堂組織方面,講授法占比達65%的課堂架構難以支撐深度學習,典型案例研討多沿襲單向灌輸模式,缺乏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階梯型任務設計,致使價值引領效果局限于識記層面。評估環節的結構性缺陷尤為突出,終結性考核中公式演算與軟件應用占38分,而涉及學術誠信、技術經濟性評估等核心素養的觀測指標,尚未建立動態化形成性評價體系,導致價值維度考核占比不足20%(參照布魯姆分類法修訂版)。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評價偏差會逆向影響教學過程中的思政要素滲透強度。
2.2 思政元素挖掘的系統性不足
當前課程思政元素開發呈現體系化缺陷,具體表征為要素離散化、案例時效性不足及學科特質弱化三重困境。教學素材庫中約65%案例仍聚焦傳統食安事件分析,對預制菜添加劑標準爭議、老年營養食品倫理評估等新興議題的探討存在明顯缺口,倫理審查制度建設滯后于產業變革速度。值得注意的是,學科核心知識點與思政要素的關聯框架尚未形成完整體系,以正交試驗設計為例,現有教學側重數學建模訓練,卻未結合“農殘檢測技術下鄉”等實踐項目闡釋科技創新的社會價值內涵。學科特色維度呈現淺層開發態勢,典型表現為數理統計先驅許寶騄先生在假設檢驗理論領域的開創性工作,尚未有效轉化為科技強國的育人素材,這種理論貢獻與價值引領的割裂現象需引起高度重視。
2.3 評價機制的單一性與反饋滯后
當前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在實踐維度呈現明顯局限性,主要表現為價值引導與過程性要素的系統性缺失?,F行評估體系仍以終結性考核為主導模式(占比達40%),其評估重心聚焦于技術能力維度。值得注意的是,實驗方案科學論證與技術倫理評估等核心思政要素尚未建立有效量化模型。過程性評價環節雖然引入社會價值分析模塊(占實驗報告權重的40%),但技術倫理等抽象概念的評估仍停留在定性描述層面,可操作性評價標準的缺失直接導致評分信度不足。更關鍵的是,多元評價主體協同機制存在結構性缺陷,企業導師評分權重不足10%且反饋周期過長,難以構建貫穿教學實踐、產業應用與社會影響的三維動態監測體系。
3.課程思政融入《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的改革方法與實踐
3.1 重構課程內容,挖掘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融合點
在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課程中,應系統梳理教學內容,挖掘與思政教育契合的知識點。例如,在講解試驗設計原則時,可結合我國食品行業標準(如GB 2760《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的修訂過程,強調科學規范、數據可靠性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職業倫理和社會責任感。在統計分析部分,可引入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大數據分析案例,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讓學生理解統計學方法在保障民生中的實際作用,增強科技強國的使命感。此外,在實驗數據處理環節,可結合學術不端案例(如數據造假、P值操縱等),開展科研誠信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術價值觀。
通過課程內容的系統重構,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知識體系。在試驗設計原則教學中,通過分析食品行業標準的修訂與實施過程,讓學生理解標準背后的科學規范、社會責任與國家戰略導向,強化其職業操守意識。在統計分析模塊,借助食品安全監管的大數據分析案例,讓學生認識到統計學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價值,激發其科技強國使命感。在實驗數據處理環節,結合學術不端案例進行科研誠信教育,厘清學術道德紅線,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
3.2 創新教學方法,采用案例驅動和情境體驗式教學
突破傳統“填鴨式”理論教學,選用真實案例和情景模擬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例如,在講解正交試驗設計時,可引入“三聚氰胺事件”的質量管控教訓,讓學生分析如何通過規范化試驗設計預防類似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培養風險防范意識。在回歸分析教學中,可結合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品質優化的實證案例,讓學生分組模擬科研團隊,體驗如何用數據分析助力農業產業升級,培養服務社會的使命意識。此外,可依托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如食品安全檢測大數據分析系統),讓學生在交互式學習中認知科技創新的戰略價值,激發愛國情懷。
案例驅動與情境體驗式教學通過真實案例與情景模擬,將抽象理論映射為具體實踐,顯著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與思政理念的直觀理解。“三聚氰胺事件”案例分析讓學生認識到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性與科學試驗設計的重要性,強化其風險防范意識。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產品品質優化案例教學,通過團隊協作與實踐操作,系統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社會責任感。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構建的沉浸式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悟科技創新的驅動力,進一步激發其愛國情懷與專業認同感。
3.3 優化考核評價,建立“知識+能力+價值觀”多維評估體系
革新傳統以考試為主的單一評價模式,構建融合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思政素養的綜合考核體系。在平時作業中,可設置“食品行業數據分析與社會責任”主題報告,要求學生綜合運用課程知識評估食品企業的質量管控案例,并形成系統性改進建議,塑造批判性思維和行業責任意識。在實驗環節,增加團隊協作評分項,考查學生在數據處理過程中的學術規范(如是否規范記錄原始數據)。期末考核可引入開放式案例分析題,如“如何運用統計方法優化某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的加工工藝”,既檢驗學生的專業技能,又考察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社會關懷意識。通過多元化評價,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協同增效。
多維評估體系通過全方位考核學生的知識、能力與價值觀,確保思政教育目標的有效落實。主題報告作業引導學生關注食品行業痛點問題,整合專業知識進行分析與解決,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與實踐能力,同時增強社會責任感。實驗環節的團隊協作評分項精準評估學生的技術操作規范與科研誠信,促進其全面發展。期末考核中的開放式案例分析題綜合檢驗學生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與價值觀,引導其將專業知識與思政理念深度融合,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結語
在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指導下,《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課程通過系統性地重構教學內容、深度地創新教學方法、科學地優化評價體系,成功實現了專業知識與價值塑造的有機結合。本研究基于食品學科的專業特色,深入挖掘了科學倫理、社會責任、國家戰略等思政元素,構建了“目標—內容—方法—評價”一體化的育人模式,有效解決了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脫節的問題。實踐證明,案例驅動、情境體驗等教學策略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科技創新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而多維動態評價機制則確保了價值引領的實施效果。展望未來,課程思政建設需要進一步結合產業發展的最新動態,深化校企協同育人,為培養既有專業能力又懷有家國情懷的食品行業創新人才提供示范性的實踐模式。
基金項目
河南農業大學青年英才基金(編號:30501505);河南農業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4XJGLX033和2025XJGLX138)。
作者簡介
白雪原(1989-),男,漢族,河南南陽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數據統計分析軟件應用》《營養與健康大數據管理》等教學工作。
*通訊作者
趙莉君(1985-),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數據統計分析軟件應用》等教學工作。